本刊编辑部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论述内科杂病的专著,其中许多论述肾病的内容,对后世的肾脏病治疗具有重大影响。现将其治疗肾病的内容归纳为十法,分述于此。
作者:黄燕峰;魏连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腺嘌呤灌胃联合高磷饮食方法诱导的慢性肾衰竭血管钙化大鼠模型。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15只。实验第1~4周,模型组大鼠按250 mg/kg剂量给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及含1.8%高磷饲料喂养,第5~6周腺嘌呤改为隔日灌胃。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共给药6周。6周后杀检取材,苏木精-伊红( HE)染色法观察两组大鼠肾脏病理及主动脉钙化结节形成情况;检测主动脉血管壁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 ALP)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钙( Ca2+)、血磷( P3-)、血肌酐( Scr)、血尿素氮( BUN)、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PTH)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球结构紊乱,肾小管扩张积水,腔内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肾小管内棕褐色结晶沉积,肾脏间质纤维化,肾脏血管明显减少;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广泛的呈连续线性分布的钙化结节;模型组大鼠主动脉钙含量及AL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P3-、Scr、BUN、iPTH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Ca2+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嘌呤灌胃联合高磷饮食是制备慢性肾衰竭血管钙化大鼠模型较为快速、可行、准确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柳诗意;孟祥飞;张宁;刘世巍;李兰芳;朱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不同通量透析联合卫生连锁系统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MHD患者67例,FX高通量透析组(FXHFHD)34例,低通量透析组(LFHD)33例,联合卫生连锁系统治疗18个月。分别于0月、18个月采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钙、血无机磷、甲状旁腺素、超敏C反应蛋白、铁蛋白、血清Hepcidin。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血清Hepcidin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联合卫生连锁系统治疗18个月后,两组血清Hepcidin水平均低于0月(P<0.05);FXHFHD组血清白蛋白升高(P<0.05),血磷、甲状旁腺素明显升高(P<0.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Hepcidin与年龄、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50、P<0.01,r=0.596、P<0.01,r=0.676、P<0.01);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血磷呈负相关(r=-0.267、P<0.01,r=-0.493、P<0.01,r=-0.214、P<0.05,r=-0.200、P<0.05)。多元回归显示,联合卫生连锁系统治疗的FXHFHD和LFHD患者的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清Hepcidin水平密切相关(R2=0.762,P<0.01)。结论:Hepcidin水平既可以反映铁储备情况,更可以反映机体微炎症状态。联合卫生连锁系统治疗可以降低Hepcidin水平,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低通量或FX高通量透析对Hepcidin的影响相似。
作者:杨晓春;王国才;刘宝玲;杨慧洁;张晓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虫草益肾颗粒对体外高糖培养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HMC)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防治糖尿病肾病( DKD)中的意义。方法:将常规培养的HMC分为正常组、高糖组、虫草益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福辛普利组,分别给予相应对照的动物含药血清处理后,用CCK-8法检测24 h、48 h及72 h细胞增殖情况。结果:HMC经高糖刺激后表现出明显的增殖现象,且在48 h增殖效果明显,72 h时呈下降趋势。虫草益肾颗粒及福辛普利药物血清对高糖刺激下的HMC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虫草益肾颗粒高剂量组血清对HMC的抑制作用优于福辛普利组,且虫草益肾颗粒对HMC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高糖可促进HMC的增殖,虫草益肾颗粒能明显抑制高糖条件下HMC增殖,从而预防肾小球纤维化及硬化的发生、发展,延缓DKD病情进展。
作者:宋立群;张慧杰;贠捷;宋业旭;刘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近贤任继学先生认为“肾风发病原委乃基于机体内在正气不足,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外在六淫之邪以及皮肤疮疡之毒得以内乘,正邪交争,外而阴阳失调,内而脏腑经络失和而发病”[1],提出肾风病与脏腑经络病变具有密切相关性。随着络病学说的兴起,从络论治成为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2]。黄文政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络病学说与肾风病临床治疗的有机结合是黄老的学术特色之一,我跟随导师学习,总结其学术思想,以飨于同道。
作者:邢海涛;李静;窦一田;杨洪涛;黄文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足细胞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稳定附着和功能发挥依赖于一组足细胞相关蛋白来维持。根据其在足细胞的分布和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裂孔膜蛋白、顶膜区蛋白、基底膜区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裂孔膜蛋白包括 nephrin、podocin、CD2 AP等,其中nephrin是裂孔膜的关键组分;足细胞顶膜区表面覆盖富含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复合物,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基底膜区蛋白α3β1整合素是足细胞锚定在GBM上的关键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主要包括actin、抗actinin-4和synaptopod-in等,起桥梁作用分别连接基底膜的整合素和裂孔膜蛋白,对维持足细胞正常形态功能起重要作用[1]。以足细胞损伤为突出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被称为足细胞病,足细胞损伤是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 DN)和狼疮肾炎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2],尤其以MCD和FSGS为足细胞病的代表。其特征性改变包括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足突消失、裂孔膜断裂,正常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蛋白尿[3]。以往认为足细胞病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因此人们对其治疗主要是经验性应用免疫抑制剂,常常导致疗效不满意,甚至部分患者频繁复发、激素依赖和抵抗,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因此,足细胞保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对足细胞损伤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了解,我们了解到多种药物可以保护足细胞。
作者:刘文静;杜玄一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膜联蛋白A2(Annex-inA2)、Ang-1/Ang-2比值表达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 T2DM)患者71例:其中糖尿病患者( DM组)3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32例;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对照(NC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三组人群血清中Ang-1、Ang-2、AnnexinA2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 Ang -2在 DN 组高于 DM 组(P <0.05);(2)血清Ang-1/Ang-2比值在DM组高于NC组(P<0.05),在DN组低于DM组(P<0.05);(3)血清AnnexinA2在DNⅣ期患者高于DM组(P<0.05)。结论:Ang-1、Ang-2、Ang-1/Ang-2比值、AnnexinA2在DN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评价DN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马建伟;张蕾;孟凡荣;魏汉林;董静;马新英;支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补肾排毒颗粒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及贫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透析3个月以上的维持性血透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透析组30例,补肾排毒颗粒组30例,立普妥组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透析组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8、12周后透析前空腹采血,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r-HuEPO的用量( IU·kg-1·周)与Hct的比值( EPO/Hct)作为EPO反应性的指标。结果:各透析组治疗前均存在明显的炎症;治疗8周,补肾排毒颗粒组hs-CRP水平(P<0.05)及EPO/Hct比值(P<0.01)明显下降,治疗12周,补肾排毒颗粒组hs-CRP水平、EPO/Hct比值下降更明显,Hb水平明显升高,与立普妥相比,有显著疗效(P<0.01)。结论:补肾排毒颗粒可以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减少EPO用量,改善贫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福荣;王丽华;李平海;李淑秀;于俊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补脾益肾活血法对糖尿病肾病( DN)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从而防治蛋白氧化的损伤。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肾病科的住院和门诊的DN患者60例,按照国际统一诊断标准( Mogensen诊断分期标准)及血清肌酐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 DN1组)22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20~200μg/min;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N2组)18例:UAER>200μg/min;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DN3组)20例:UAER>200μg/min且Cr>445μmol/L。 DN1、DN2、DN3组使用中药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所有入组成员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AOPP)、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随着DN的发展,DN患者体内AOPP、AGE、hsCRP及IL-6水平增加(P<0.05),SOD活性下降(P<0.05),AOPP与SOD显著负相关。治疗后,从中医临床症状总疗效来看,3组均显示了补脾益肾活血法有显著治疗效果,DN1组显效率为54.55%,总有效率为95.45%;DN2组显效率为38.89%,总有效率为88.89%;DN 3组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5.00%。3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 DN1、DN2、DN3组血清AOPP、AGE、hsCRP及IL-6、UAER水平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药补脾益肾活血法对DN患者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作者:王晓光;谭婷婷;任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5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整体疗效及其对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等指标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降低患者Scr,提高GRF,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超;张春艳;周玮莎;郭欢芳;严亚萍;吉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枸芪复肾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5例。两组均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 mg,日1次口服;治疗组加用枸芪复肾丸,1丸,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病人症状变化及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64%,对照组为47.5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病人治疗后腰痛、乏力、手足心热症状明显减轻(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3)治疗后两组病人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均能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4)治疗后两组病人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枸芪复肾丸能明显降低慢性肾炎病人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能改善腰痛、乏力、手足心热等症状,疗效优于盐酸贝那普利。
作者:崔成姬;王银萍;王宏安;邹迪;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肾纤维化,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R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致肾衰竭的共同途径[1],其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肾间质纤维化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涉及到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细胞的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 EMT)、肾小管上皮细胞( RTEC)的凋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及降解失衡等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深入研究,发现ALR在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且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李红娟;孟祥娟;崔玉杰;安惠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选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改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佳剂量。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比治疗后各组患者CD3+百分比、CD4+的百分比、CD4+/CD8+比值、CRP、APACHE Ⅱ评分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CRP及APACHE 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组患者之间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之间CRP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APACHE Ⅱ评分低于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CRP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升高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病情,且大剂量组效果优于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
作者:包新月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急性间质肾炎( AIN)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住院的患者中。 AIN的原因和结果,尤其是药物引起的AIN与目前使用的药物密切相关,并随着这些药物流行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激素对AIN的治疗作用还存在争议。
作者:张益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小组在ICU危重患儿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ICU成立CRRT急救护理小组,对护士进行CRRT专科培训和指导,加强CRRT护理质量控制。选择成立急救护理小组前后ICU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的各78例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APACHE-Ⅱ、不良反应、护理风险事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7.18%明显高于对照组64.10%(χ2=5.636,P<0.05);APACHE-Ⅱ评分、低血压、心律失常、护理相关并发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χ2=3.924~5.014,P<0.05);观察组发生血滤器凝血、穿刺部位渗血、置换液配方错误、导管感染、护理记录不完整等护理风险事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24~5.324,P<0.05)。结论:在急诊ICU成立急救护理小组,能规范CRRT护理专业行为,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高ICU危重患儿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的效果。
作者:林晓敏;凌敏鹏;梁亚峰;黄建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