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观遗传学在瘢痕疙瘩发病中的作用

张瑞华;李黎明;许翠;龙嘉;李凤娟;蒋明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 后成说, 遗传, 甲基化, 乙酰化作用, 微RNAs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与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可能相关.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全基因组胞嘧啶?磷酸二酯键鸟苷岛中低甲基化比高甲基化更常见,且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亦存在同样现象.启动子的高甲基化通常发生在易感基因的相同位点,甲基化可能起到早期标记物的作用.去乙酰化酶的表达明显增高,活性增强,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降低,细胞凋亡下降,终促进了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miR?21等23种miRNA表达上调,miR?203等9种miRNA表达下调.表观遗传学路径在瘢痕疙瘩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表观遗传学在瘢痕疙瘩发病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与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可能相关.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全基因组胞嘧啶?磷酸二酯键鸟苷岛中低甲基化比高甲基化更常见,且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亦存在同样现象.启动子的高甲基化通常发生在易感基因的相同位点,甲基化可能起到早期标记物的作用.去乙酰化酶的表达明显增高,活性增强,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降低,细胞凋亡下降,终促进了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miR?21等23种miRNA表达上调,miR?203等9种miRNA表达下调.表观遗传学路径在瘢痕疙瘩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瑞华;李黎明;许翠;龙嘉;李凤娟;蒋明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以泛发性雀斑样痣为皮肤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雀斑样痣临床表现为分布境界清楚的棕黑色斑点,可以仅有皮肤受累,也可表现为系统疾病的一部分.临床上以雀斑样痣为皮肤表现的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受累表现为特征性的多发性雀斑样痣,同时伴有不同的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骨骼的受累.主要探讨Carney综合征、Leopard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Laugier?Hunziker综合征、PTEN相关的错构瘤综合征、雀斑样痣伴动脉夹层综合征和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共7种以雀斑样痣为皮肤表现的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并对其发病的分子学机制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刘佳玮;刘薇;马东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酒渣鼻的治疗进展

    酒渣鼻是常见皮肤病,其临床特点包括皮肤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激光是治疗酒渣鼻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期的理想选择,常用的激光包括脉冲染料激光(波长585/595 nm)、长脉宽Nd:YAG激光(波长1064 nm)、CO2激光、铒激光和点阵激光等.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用于改善酒渣鼻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性高,停工期短.长脉宽Nd:YAG激光仅用于治疗较粗血管和难治性毛细血管扩张.CO2激光、铒激光和点阵激光用于改善酒渣鼻鼻赘.临床上多种激光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马少吟;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枝杆菌相关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分枝杆菌是一类可能引起人体严重感染的病原体,随着分枝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开发新型抗分枝杆菌药物的需求愈发迫切.抗菌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通常为双亲性阳离子结构的肽类物质,其可通过细胞膜破坏机制杀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抗菌肽具有来源广泛、抗菌谱广、杀菌迅速、耐药性低等优势.另外,不同于传统抗生素,抗菌肽还可通过穿膜后与细胞内靶点结合,触发下游的免疫学效应.尽管抗菌肽尚处于研发阶段,却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梅又铭;王洪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反常性痤疮的临床分型、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反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在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合并聚合性痤疮、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顶泌汗腺部位的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明确原因,其发病可呈家族聚集性.近年来,该病临床表现的分型,伴发风湿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有了进展.希望提高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警惕性,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郑丽云;高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表观遗传学与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是一种分子现象,其表型变化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在DNA结构上无明显的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RNA干扰等,其中又以DNA甲基化研究为广泛,进展为迅速.黑素瘤是外胚叶神经嵴来源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高,致死性极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改变对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表观遗传学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序列与黑素瘤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为黑素瘤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陈丽君;康晓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马拉色菌外分泌物的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常住菌,亦是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与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特应性皮炎、头皮屑、脂溢性皮炎及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相关.马拉色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外分泌物,包括蛋白质及代谢产物等.近年研究多集中在马拉色菌外分泌蛋白中,其中脂肪酶、蛋白酶、磷脂酶、脂氧合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等酶类物质的种类、数量、活性可能与马拉色菌的致病相关.马拉色菌外分泌性代谢产物研究较少,malassezin、吲哚[3,2?b]咔唑、β咔啉生物碱等代谢产物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有直接的联系.马拉色菌外分泌物的研究,对阐明马拉色菌的致病机制具有指导意义,可能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韩阳;齐瑞群;张雨京;高兴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RNA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RNA是一类在动植物及病毒中广泛存在的单链非编码的内生型高度保守的小分子RNA.病理性瘢痕是人体皮肤组织损伤后的一种纤维过度增生性疾病,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仍然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许多治疗方法如单纯外科手术切除、皮损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注射、冷冻或激光治疗等无效甚至加重病情.miRNA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miRNA参与病理性瘢痕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朱文艳;陈晓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人角质形成细胞在皮肤光老化中的研究进展

    光老化是长期紫外线照射导致的慢性炎性损伤,其中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红外线可诱导皮肤损伤引起光老化,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人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中重要的细胞,也是紫外线敏感的靶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人角质形成细胞在光老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衰老自由基学说为热门,抗老化的机制和药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也多从此方面入手.

    作者:李艳飞;木其日;其木格;莎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噬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介导的分解代谢过程,可降解多种胞质内异常物质,几乎参与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对维持免疫系统稳定至关重要.SLE作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研究证实,自噬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SLE的发生发展,且狼疮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自噬水平均存在异常.自噬相关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具有明显相关性,诱发或加重SLE的多种环境因素也可对自噬水平产生影响,部分SLE治疗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自噬水平.因而,自噬可能在SLE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晓;秦海红;徐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D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科的研究进展

    3D打印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及多层次连续打印的一种新型数字化成型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则是在3D打印的基础上,以活细胞为原料打印活体组织的一种技术,近年来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应用于皮肤、骨骼、血管、心脏组织等的体外再生与重建.目前,许多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等治疗比较困难,此类疾病是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3D生物打印技术可用于皮肤病的研究、皮肤创面修复等,为皮肤病患者带来了曙光.

    作者:孙利;鲁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确定乳房外Paget病肿瘤手术切缘的研究进展

    乳房外Paget病是少见的上皮来源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肛门及外生殖器等顶泌汗腺分布区域.乳房外Paget病通常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红斑、鳞屑、渗出或湿疹样斑块,肿瘤组织难以切除干净,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乳房外Paget病的治疗尚无金标准,但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常规治疗,因此,如何确定适当的手术切缘是关键.目前已经提出了获得肿瘤阴性边缘的多种方法,以尽量减少手术所致的组织缺损,减少创伤,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方法包括病变可见边界切除、术前定位活检与术中冰冻切片、Mohs显微描记外科手术、免疫组化、影像学及荧光法等.

    作者:潘淳;王焱;吴敏智;赵亮;方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树突细胞成熟分化状态在炎症性皮肤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树突细胞作为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树突细胞具有激活免疫应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双重功能,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功能与其所处的发育阶段及表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成熟树突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处理及加工能力,抗原提呈能力弱,倾向于诱导机体免疫耐受;成熟树突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可活化T、B淋巴细胞,倾向于激活免疫应答.髓系树突细胞主要启动和参与细胞免疫应答;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应答有关.目前认为,树突细胞成熟状态及表型变化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李天航;史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用维A酸治疗皮肤病的进展

    维A酸由于具有抗增殖、抗炎、调节免疫、促进胶原生成等作用,目前已广泛治疗皮肤病.近年来临床上对于外用维A酸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维A酸之间的比较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在瘢痕疙瘩、寻常痤疮、光老化、色素沉着性疾病以及再生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其抗皮肤肿瘤的疗效尚不确切.不同于系统应用,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外用维A酸可致胎儿畸形,但仍不推荐用于孕妇.外用维A酸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刺激症状,口唇干燥等系统性不良反应可见,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优化了外用维A酸的理化性质,将进一步减少其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

    作者:李文锐;林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