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光老化的光电治疗进展

许丽娜;冯燕艳;普雄明

关键词:皮肤生理学过程, 细胞衰老, 激光疗法, 光化学疗法, 治疗应用
摘要:皮肤光老化是由环境因素,尤其是紫外线长期照射引起皮肤外观的改变,影响美观并与多种皮肤病相关,甚至成为皮肤癌前病变、皮肤癌等潜在危险因素而受到高度关注.除药物、整形外科手术及填充剂等治疗以外,光电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皮肤光老化的治疗,其疗效确切、操作省时、损伤小而成为皮肤光老化治疗重要的方法.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人体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与镇痛、免疫调节、能量代谢等有关,并在调节瘙痒中起重要作用,影响瘙痒的发生与发展.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为G蛋白耦联受体,具有保护神经、抗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皮肤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调控,是维持皮肤稳态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众多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调控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能有益于相关皮肤病的治疗.

    作者:杨竞;黎兆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注射填充美容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用于多种美容用途的皮肤填充剂发展迅速,注射填充技术可以增加面部容量,达到年轻化的外观.虽然普遍认为,皮肤填充剂是一种安全的软组织填充物,但所有填充剂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大多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注射技术有关,也有部分和产品本身有关.不同注射材料的特性、相关注射风险以及注射要求均不同,临床上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正确的注射.

    作者:文翔;李咏;蒋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恶性黑素瘤分子靶向治疗中的进展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不同发病部位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因此,针对异常基因、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为晚期黑素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人常见的黑素瘤是肢端型,该型黑素瘤中常见的异常基因是c-kit基因.针对c-kit基因的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素瘤方面已有较多体外研究及临床观察.主要介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国内外治疗黑素瘤的研究进展,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作者:周璐;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及亲神经亚型菌株研究进展

    1998年建立基于梅毒螺旋体tpr和arp基因分子分型系统,世界各国均有梅毒螺旋体亚型菌株流行特征的报道并结合tp0548或rpsA基因以加强分型,发现了各地的优势亚型菌株及亚型菌株存在多样性,其中14d和14f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亚型.另外,某些特定亚型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有研究发现,某些特定亚型菌株可能有亲神经现象,其中14a、14d/f、19d/c与神经梅毒相关.确定特定亚型菌株与神经梅毒的相关性对临床诊治和判断梅毒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吴开奇;楼永良;周平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Janus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与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了许多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在多种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多种炎症、免疫性及肿瘤性皮肤病有关.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改变既可导致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也能出现信号通路失活,两种状态均能导致疾病.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也是研发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不同的皮肤病会有不同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活化,针对不同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而研发的多种抑制剂对多种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宁维翾;王遂泉;许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调节性B细胞在几种免疫性皮肤病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研究很多,随着在人体内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人们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和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对疾病有保护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在这些疾病中,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功能和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水平存在异常,认为这些异常与疾病的发病和病情有关.

    作者:林洁;许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进展

    变应原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目前已有研究肯定了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这两种途径的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针对病因可以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也有一些新的有应用前景的免疫途径如淋巴管内免疫治疗和经皮免疫治疗等.

    作者:常欣悦;窦侠;马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斑驳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斑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由黑素细胞发育不良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临床特征是先天性额部中央呈三角形或菱形的白斑和白发.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大多数斑驳病由kit基因突变引起.遗传分析揭示,kit基因突变点与临床表型关系密切,少数报告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引起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有学者对该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提出质疑.kit基因编码蛋白属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基因突变导致受体酪氨酸激酶功能下降或失活,信号传导功能受损,成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期的增殖和迁移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斑驳病的发生.

    作者:杨萍;张正中;牟韵竹;陈星;熊芬;杨浩;刘一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梅毒螺旋体部分膜蛋白研究进展

    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可侵犯多器官的慢性性传播疾病.目前梅毒螺旋体尚不能在体外长期培养,获取较困难,从而阻碍了对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诊疗方案的优化和疫苗的研制.梅毒螺旋体全基因序列的揭示,TprK蛋白、Tp0483蛋白、Tp0155蛋白等一些重要膜蛋白成功表达及对其结构特点、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梅毒发病机制的研究、诊疗方案的优化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概述近年来新发现的对梅毒螺旋体具有诊断意义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几种主要膜蛋白的研究状况.

    作者:张素芳;周平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毛囊角化病一例并家系调查

    先证者男,16岁.头面部污秽皮疹,无明显自觉症5年.11岁时,无明显诱因,患者头皮,额部出现米粒大小坚硬皮损,未予处理.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形成疣状,夏季较重;皮损上结厚而油腻、污秽痂,偶有臭味.既往健康,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右额及发际、发间见米粒大小不等的毛囊性丘疹,群集成片,表面疣状,呈棕黄、暗褐、污灰色,其顶端覆以油腻状、粘着性痂,去痂后见漏斗状凹陷.左侧额部及发间见类似损害;后枕部见约小儿掌大疣状斑块;无脱发;左腋毛间见米粒大小圆形角化性丘疹,群集,不融合;胸部见大片污褐色皮损;左颈后见毛囊角化性丘疹;手指各甲甲下角化过度,甲增厚,脆裂,其上有白色、红色纵纹,甲小皮粗糙,甲根部轻度潮红水肿,游离缘不整,呈三角形缺损(图1,2).趾甲未见病变,口腔黏膜无损害.疑毛囊角化病,即在局麻下取左额部皮损活检.

    作者:曾令济;陈忠业;刘俊;范雯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面部皮肤松弛和皱纹的光电治疗进展

    面部皮肤老化大多表现为:皱纹、皮肤松弛、肤色改变、皮肤质地粗糙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面部年轻化的求美者带来了福音,包括各种波长的激光、射频、强脉冲光、红外光、等离子体以及聚焦超声波等,临床上可针对患者不同的皮肤老化症状单独或联合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个性化设计和治疗.因此,了解各种光电技术的作用原理、临床适应证、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医生在针对面部皮肤松弛和皱纹的治疗中作出更好的选择.

    作者:于文友;陈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特应性皮炎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广泛红斑、丘疹、脱屑和顽固的瘙痒和皮肤干燥.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多数国家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大幅度增加.皮肤屏障破坏、免疫功能异常、皮肤菌群改变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发现,机体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其顽固迁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自身抗原既可以通过与环境过敏原特异性IgE的交叉反应致病,也可通过直接激活T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

    作者:孙婧;弓娟琴;姚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激光辅助透皮给药技术应用于皮肤科的进展

    激光具备精准、可控性高和技术成熟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辅助透皮给药技术时激光能通过改变皮肤屏障来提高药物的渗透量和作用深度,其中剥脱性点阵激光因创伤小、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增加渗透率而作为首选.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点阵激光的覆盖率、能量及药物的封包时间和相对分子质量.在皮肤科临床,剥脱性点阵激光辅助透皮给药技术能有效提高皮肤基底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和增生性瘢痕的疗效,降低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的药物浓度,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均证明其应用于一些皮肤病治疗的可行性.

    作者:方亦澎;张振;陈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皮肤光老化的光电治疗进展

    皮肤光老化是由环境因素,尤其是紫外线长期照射引起皮肤外观的改变,影响美观并与多种皮肤病相关,甚至成为皮肤癌前病变、皮肤癌等潜在危险因素而受到高度关注.除药物、整形外科手术及填充剂等治疗以外,光电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皮肤光老化的治疗,其疗效确切、操作省时、损伤小而成为皮肤光老化治疗重要的方法.

    作者:许丽娜;冯燕艳;普雄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点阵激光辅助局部用药的研究进展

    在皮肤科治疗中,局部用药应用广泛,如何提高传统局部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研究发现,激光可以促进药物透过皮肤,不仅提高药物吸收率,也增加其渗透深度.传统剥脱激光作用效果显著,但其不良反应如红斑、疼痛等发生率较高.点阵激光的出现,突破传统激光的局限,其局灶性光热作用的原理,提高药物透皮作用的同时降低光热损伤,显示出较强的临床应用优势.

    作者:吴红巾;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鲜红斑痣的光动力治疗

    鲜红斑痣是一种好发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的先天性真皮层毛细血管网进行性扩张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脉冲染料激光作为鲜红斑痣治疗的标准手段,其完全清除率并不高.光动力疗法以光、光敏剂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光动力效应破坏畸形的血管组织,成为治疗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光敏剂和光源的选择对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作者:杨千里;卢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结节性硬化症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结节性硬化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结节性硬化面部血管纤维瘤患者36例,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并根据皮损类型选择治疗参数.结果 36例结节性硬化症面部血管纤维瘤患者与治疗前相比,28例患者单次治疗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复发18例,有效率89.3%,显效率71.4%,复发率64.3%.原发皮损较少且分布较稀疏的患者疗效较好.治疗有效率与年龄、性别、病史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6例患者均无永久性色素沉着、色素减退、萎缩及增生性瘢痕.结论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结节性硬化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有效,不良反应少,但容易复发.原发皮损数量少者疗效好.

    作者:王辉;吴秋菊;吴余乐;郭丽芳;葛一平;王千秋;林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点阵激光的临床应用进展

    由于点阵激光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和停工期短等优点,已成功用于治疗痤疮瘢痕和光老化等.与传统的剥脱性和非剥脱性激光不同,点阵激光仅作用部分皮肤,保留周围正常皮肤,从而有利于快速愈合和减少停工期.点阵激光通过微治疗孔传递高能量到达真皮层,从而保证疗效,而避免传统剥脱性激光容易出现的风险为持续性色素减退和瘢痕.概述近几年剥脱性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在瘢痕、光老化、萎缩纹、色素性疾病、脱发和点阵激光经皮给药等的临床应用、机制和疗效.

    作者:马少吟;朱慧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后发生Kaposi肉瘤一例

    报道1例SLE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皮肤和淋巴结出现了Kaposi肉瘤病变.患者女,37岁.因左小腿和鼻部暗红色丘疹结节10个月,淋巴结肿大7个月于2012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者在2010年初因呼吸困难、心慌,伴关节痛,抗核抗体阳性,在当地医院诊断为SLE,给予甲泼尼龙40 mg/d和环磷酰胺(CTX)每周400 mg,4个月后CTX减至400 mg每月2次,甲泼尼龙逐渐减量.2011年7月,左小腿出现疼痛性红褐色丘疹,逐渐增大和增多,融合成片,较易出血,鼻部出现类似皮损.10月发现左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作者:渠涛;方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季节就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季节变化对银屑病病情的影响.方法 将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夏秋组和冬春组,通过调查表了解其工作环境(户外、室内)、遗传、性别、年龄、精神、吸烟、饮酒、感染等因素,通过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判定患者病情情况.结果 不同季节就诊患者人次无明显区别,但冬春组患者病情(PASI评分15.6±6.2)明显重于夏秋组(PASI评分10.3±5.7)(P <0.01).夏秋组患者户外工作比例(31.5%)明显高于冬春组(22.0%)(P<0.05),而冬春组患者发病前精神诱因发生率(26.3%)及发病前2周感染诱因发生率(23.6%)明显高于夏秋组(12.5%、13.7%)(均P< 0.01).结论 不同季节就诊患者职业环境及发病诱因有明显区别,说明季节和环境因素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素荣;邵娟;夏秀娟;刘传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