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艳;汪年松;严海东;简桂花;张晓光;王晓霞;薛勤;高许萍
甘露消毒丸是较常见的致马兜铃酸肾病(AAN)的药物,该方剂中含马兜铃酸类关木通成分.龙胆泻肝丸,减肥中草药(均含马兜铃酸类关木通成分)也是临床报道中较常见的致肾损害的药物[1].我院从2000年3月~2007年1月共有38例尿毒症期AAN患者,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云飞;蔡敏英;周晓华;黄建慧;黄秀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古方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口服黑地黄丸,对照组口服肾康宁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56%,显著优于对照组63.39%(P<0.01),失代偿期患者更突出;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cr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UN、CO2-CP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地黄丸是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有效方剂.
作者:张法荣;王芳;付海霞;周兴刚;高伟;张凡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纠正贫血对慢性肾衰竭(CRF)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55例CRF维持血液透析合并贫血患者纠正贫血前及纠正贫血后6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并计算左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射血分数(EF).结果:血液透析贫血患者55例中有43例发生左心室肥厚(LVH),发生率78.2%;纠正贫血后,LVDs、LVDd有显著的下降(P<0.01),EF在治疗后提高,LVH发生率下降为60%;相关性分析显示LVH的发生与患者的贫血程度有关.结论:贫血是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纠正贫血有利于心室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作者:权正洪;张东亮;李宗文;刘文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腹膜透析模型中大网膜淋巴管形态改变.方法:建立正常大鼠腹膜透析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1.5%腹透液组及4.25%腹透液组,采用FITC-dextan150腹腔注射观察大网膜淋巴管形态改变.结果:在两透析组中,观察到大网膜淋巴管管径及侧枝数目明显增加,提示存在大网膜淋巴管新生现象.结论:正常大鼠腹膜透析模型中出现的大网膜淋巴管新生现象,可能与腹膜超滤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张晓东;宋保利;方敬爱;孙艳艳;刘文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通量连析(HFHD)对糖尿病性肾衰竭患者血浆血糖、血脂IL-6及PTH的影响.方法:13例患者随机分为HFHD组(n=7)及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组(n=6),进行为期3月的研究,测定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浆BUN、Scr、血糖、血脂、IL-6、PTH的变化情况.结果:HFHD组对IL-6及PTH的清除率优于MHD组(P<0.05),对GLU、BUN、Scr的清除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FHD对IL-6、PTH的清除效果优于MHD.
作者:宋大伟;徐世文;程绪荣;黄理;张秀珠;庞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etus,DM)发病率的日益增长,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经成为我国血液透析的第二大病因.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则持续、不可逆进展,直至肾衰竭.
作者:杨丽平;李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补阳还五汤.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其受体Flt-1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清VEGF及其受体Fl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4 h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VEGF、Flt-1与尿蛋白呈正相关.结论:VEGF及其受体Flt-1在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补阳还五汤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EGF及其受体Flt-1蛋白表达,是其保护肾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叶仁群;谢嘉嘉;林国彬;曾纪斌;宋晓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1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已经在B超或彩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栓术,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取得病理检查结果的48例L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例中,男5例,女43例,男女比例为1:9;临床类型:亚临床型2例,肾炎综合征22例及肾病综合征24例;病理类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19例,Ⅴ型13例,Ⅵ型2例;肾小管间质轻度损害35例,中度损害10例,重度损害3例.L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活动性(SLEDAI)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肾活检有助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进行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其病理活动性、慢性指数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助于选择佳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初步推测病理类型,但临床活动性与病理活动性存在不一致性;病理活动性及慢性评分能更准确了解肾损害情况.
作者:曹建南;王玉新;郭汉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计数法测定INS患儿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28、CD152、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初发肾痛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80、CD86、CD28和CD152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初发肾病组CD28+/CD152+和CD80+/CD86+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初发肾病组相比,激素完全效应组和激素部分效应组CD80、CD86、CD28和CD152的表达均明显降低;CD28+/CD152+和CD80+/CD86+则与初发肾病组无统计学差异.激素完全效应组CD80、CD86、CD28和CD152的表达,CD28+/CD152+和CD80+/CD86+均和激素部分效应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抑制细胞活性的配体CD80的表达增高不足以抑制促进细胞活性的配体CD86异常的增高表达可能是促进INS的发生因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影响IN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但与其激素治疗效应无关.
作者:马祖祥;祖莹;方湘玲;李湘蕾;赵维玲;李永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制剂及应用方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CSⅡ)组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诺和灵R(MSⅡ)组,对血压血脂两组治疗相同,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各时间点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SⅡ组较MSⅡ组在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5);Ccr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4周,除了凌晨3点血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能控制血糖达标,而门冬胰岛素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尿微量蛋白和血糖下降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黄昭穗;黄昭暄;尹秀英;梁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发现血压增高4年,恶心、呕吐10月,咯血2次于2006年11月人院.患者4年前体检时测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未曾诊治.10月前间断出现恶心、呕吐,咳嗽,咯血2次,为痰中鲜红色血丝.
作者:张文君;王俭勤;王文革;王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丹参对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其同源物ACE2以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马兜铃酸肾损害大鼠模型,并灌服不同荆量丹参水溶液(5、10、15 g·Kg-1·d-1),于实验第12、16、20、24周留取肾组织标本,HE、PAS、Masson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检测肾组织ACE、ACE2的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AngⅡ、TGF-β1、PAI-1 mRNA水平.结果:第12周开始,模型大鼠出现肾小管结构损伤,表现为刷状缘消失、细胞空泡变性、脱落,并出现裸膜,伴炎细胞浸润,实验后期出现局部动脉管壁增厚及轻度纤维化表现.模型大鼠肾组织ACE的表达升高,并随实验进展而明显;第16周开始ACE2的表达降低.AngⅡ、TGF-β1、PAI-1 mRNA表达上调,以AngⅡmRNA上调明显.丹参干预后肾组织病变有所减轻,未出现纤维化表现;丹参可降低肾组织ACE的表迭,并下调AngⅡmR-NA水平.结论:丹参可能通过降低ACE的表达、促进ACE2的合成,抑制了AngⅡ的活性,并下调TGF-β1、PAI-1的过高表达,从而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巍巍;张金元;程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疾病(CKD)已成为一个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如不及早预防与干预,将导致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目前的研究显示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脂质代谢紊乱能促进CKD的进展.鱼油中的主要成分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被证实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饮食富含n-3 PUFA的爱斯基摩人和日本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死亡比例较其他人群明显降低.
作者:钱家麒;张敏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已酮可可(pentoxifyline,PTX)是一种非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掏剂.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起,作为血管扩张剂用于冶疗间歇性跛行,后推广于动硬化、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糖尿病肾病变等箅管疾病.
作者:McCormick BB;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丙型肝炎(HCV)基因克隆,并建立了抗HCV实验检验方法以来,各国很多学者在不同人群中进行了抗HCV的调查,现已发现多次受血者、静脉药瘾者、原冈不明的肝硬化者、血友病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者等的抗HCV阳性率较高.
作者:李增录;许晓燕;桑晓红;李素华;刘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白细胞介素-13(IL-13)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分泌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其初被命名为p600蛋白,1993年Keystone细胞因子会议上被正式命名为IL-13.人IL-13基因约为4.5 kb,定位于人第5号染色体(5q23-31),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1].
作者:李小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运用双能X线法(DExA)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评估DEX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3例CKD 4-5期的非透析CKD患者通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将分为营养良好组和营养不良组,测定人体学指标和生化营养指标,同时应用DEXA法测定所有患者全身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含量,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组(SGA评分≥2)的前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偏高(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无论男性或女性组,营养不良患者均相时高龄(P<0.05),表现为更低的相对体重(P<0.01)、体重指数(P<0.05)和肾小球滤过率(P<0.01).男性营养不良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T)、上臂周径(AC)、上臂中部肌肉周径(AMC)、LBM-DXA、FM-DXA均较营养正常组有显著性降低.女性营养不良组表现为TSFT、AC和FM-DXA的显著降低,而AMC和LBM-DXA无统计学差异.DXA-LBM值与AMC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864,P<0.001);DXA-FM值与TSFT存在显著相关性(r=0.79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FMDXA百分比、高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低肾小球滤过率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DXA-FM百分比、高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低肾小球滤过率对预测营养不良的发生具有较高价值.双能X线测定脂肪及肌肉组织含量与传统人体学测量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尤其DEXA-FM百分比评价CKD患者营养状况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可早期发现CKD患者的营养不良,值得推广.
作者:严艳;汪年松;严海东;简桂花;张晓光;王晓霞;薛勤;高许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肝细胞生长因子(1a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种对多种器官具多效性的多肽细胞因子,它不仅在肝脏再生、肝硬化、肺纤维化、肿瘤等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对于肾损伤后肾小管的修复与再生至关重要.
作者:陈丽平;叶凡;王保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杨霓芝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在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诊治方面造诣颇深.
作者:张再康;王立新;包昆;刘旭生;林启展;赵代鑫;朴胜华;马红岩;左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gA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68例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HBV抗原(HBAg),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和Southem印迹杂交技术检测95例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HBVDNA.结果:168例IgA肾病患者中,血清HBsAg阳性32例(19.05%);肾组织HBAg阳性59例(35.12%),HBAg在肾小球中阳性率为30.36%(51/168),其中HBsAg为27.98%(47/168),HBcAg为24.40%(41/168);除了肾小球,HBsAg和HBcAg肾小管上皮细胞亦有阳性沉积,分别为44例(26.19%)和48例(28.57%);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在95例患者肾组织中46例有整合型HBV DNA,阳性率为48.42%;原位分子杂交证实95例患者肾组织HBV DNA阳性率为52.63%(50/95),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细胞和肾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HI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9.47%(47/95)、45.26%(43/95)和33.68%(32/95);其中18例患者肾组织中HBV DNA同时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少数间质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中.结论:除了HBV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体液免疫损伤外,也要考虑肾组织直接感染HBV,并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
作者:汪年松;吴兆龙;张月娥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