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毛囊干细胞研究进展

纪明开;程波

关键词:毛囊, 干细胞, 周期性
摘要:毛囊是一个周期性自我更新的皮肤附属器,干细胞周期性的增殖和分化决定毛囊的生长特性.毛囊有两个干细胞群,一个位于毛囊的隆突部,另一个位于毛囊的下三分之一近毛球部.它们有不同的命运和功能,分化形成毛囊的不同部分.就毛囊周期主要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过程进行综述,分析毛囊周期的形成机制.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一例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NME),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万锋;康晓芳;王鑫;孙明强;李久宏;宋芳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白癜风与氧化-抗氧化失衡

    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临床上以表皮黑素细胞破坏缺失而出现色素脱失斑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美容.白癜风的病因学分子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存在多种假说.近年来,对白癜风患者机体抗氧化水平的研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证据提示,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导致局部微环境中活性自由基大量聚集,引起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是引起白癜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周妙妮;许爱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因芯片与银屑病治疗

    介绍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概况及基因芯片技术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基因芯片研究,研究者们挖掘到有趣的靶基因以及银屑病的易感性基因位点(1q21,3q21和14q31-32).这些研究报道银屑病的基因表达,帮助医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银屑病复杂的病因,找出其遗传背景;同时为发现新的银屑病的治疗靶点提供一条捷径.

    作者:刘雅妍;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是脓疱性银屑病的一种亚型,发病与多种炎症因子相关.病理特征为角层下脓疱内中性粒细胞浸润.鉴别诊断包括:脓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疱疹样皮炎、脓疱性银屑病、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和IgA天疱疮等.氨苯砜是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一线用药,英利昔单抗和咪唑立宾是有希望的有效治疗药物,但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作者:张怡;张谊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厚甲症一家系四例

    先天性厚甲症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代人中均有发病临床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华;宋海燕;张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病机制

    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及炎症因子.在外界刺激下,角质形成细胞通过CCL20/CCR6系统、C5a分别趋化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通过穿孔素/颗粒酶B系统和Fas/FasL系统促进表皮内水疱形成,表达CXCL8趋化中性粒细胞、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提呈抗原.同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以表达人自细胞DR抗原,刺激T细胞,放大炎症.另外,局部或全身皮肤抗白细胞蛋白酶水平降低也促进脓疱的形成.

    作者:李峰;晋红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口腔破溃3个月,眼部发红、外阴破溃2个月,身上起皮疹1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于感冒后出现口腔破溃,初期发生在舌部,以后逐渐蔓延至上腭、颊黏膜、咽后壁,口唇,有较多黄白色黏稠分泌物,疼痛明显,口唇破溃处结血痂,因疼痛,进食困难.

    作者:陈家惠;孙晓杰;刘越阳;李铁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性激素影响毛囊生长的机制进展

    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启动相关信号通路,对毛发生长和周期进行调控;性激素受体具有多样性,不同受体对毛囊生长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存在差异.除了雄激素和雌激素对毛囊生长有较强的调控作用外,卵泡抑制素也能促进毛囊的生长.通过分析相关性激素对毛囊的调控机制,探讨防治秃发的新策略.

    作者:王利生;翁立强;程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口服曲尼司特和安慰剂治疗,两组均同时外用多磺酸黏多糖(商品名喜辽妥),于治疗后第4、8、12周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皮损的B超厚度,次要指标为皮损硬度、瘙痒及疼痛的评分.结果 共有143例瘢痕疙瘩患者参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方案完成试验者124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4例.研究结束时,主要疗效指标皮损厚度的下降率,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评分的下降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5.00%、4.69%(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和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结论 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安全并有一定作用.

    作者:曹元华;崔盘根;顾军;郭在培;林麟;贾虹;宗文凯;弓娟琴;刘训荃;李慧珠;冯素英;岳晓玉;胡兹嘉;盛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紫外线与细胞信号转导

    紫外线照射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皮肤肿瘤及光老化,其具体机制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以通过影响细胞核DNA、细胞膜受体以及细胞浆中的多种成分,引起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异常,进而导致各种伤害结果.对这些紫外线辐射与细胞信号转导的认识有助于明确光损伤机制,寻找有效防护措施.

    作者:李圆圆;阎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硬皮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进展

    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基础研究时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因此建立硬皮病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十年来利用不同品系的鼠科动物建立的各种硬皮病模型,以及利用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阐明硬皮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在新药筛选和新疗法评价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

    作者:鞠梅;顾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白癜风免疫学研究进展

    白癜风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已成为热点,包括表皮细胞因子表达的失衡和细胞因子网络对黑素细胞的调节;细胞免疫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特异性T细胞受体识别抗原的分子和功能基础;白癜风的发病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凋亡在黑素细胞破坏过程中的作用等.就白癜风相关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芸;骆肖群;傅雯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角化不良研究进展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少见的先天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三联征包括:甲板营养不良,口腔或阴道等可出现白斑,皮肤异色症样的色素沉着.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与编码角化不良蛋白基因、编码端粒酶的RNA组份基因、编码端粒酶的逆转录酶基因突变及其他未确认的致病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病,其遗传方式有:X-性联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治疗上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文中从先天性角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突变类型、临床表型以及治疗方面综述先天性角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伟平;莫友;王建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毛囊干细胞研究进展

    毛囊是一个周期性自我更新的皮肤附属器,干细胞周期性的增殖和分化决定毛囊的生长特性.毛囊有两个干细胞群,一个位于毛囊的隆突部,另一个位于毛囊的下三分之一近毛球部.它们有不同的命运和功能,分化形成毛囊的不同部分.就毛囊周期主要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过程进行综述,分析毛囊周期的形成机制.

    作者:纪明开;程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关于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幽门螺杆菌通过改变胃黏膜的通透性、促进组胺的释放、引起机体Th1/Th2免疫应答失衡、诱发机体体液免疫失衡,产生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IgE以及介导嗜酸粒细胞有毒阳离子蛋白和碱性蛋白释放等几方面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吕静;李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注射用皮肤填充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目前常用的注射用皮肤填充剂有永久性与非永久性两种,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非永久性填充剂能较快地被吸收,时效相较短.而永久性填充剂的时效则较长,但不良反应较多,处理较困难.皮肤填充剂的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通常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短,多具自限性,不需要治疗或仅需要对症治疗.而迟发性并发症大多较严重,均需要进一步治疗.皮肤科医生应熟悉各种填充剂的优缺点,谨慎选用相应的填充剂.

    作者:费烨;陈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的发病机制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重症多形红斑(TEN/SJS)作为重症药疹中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其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特点为快速而广泛的角质形成细胞调亡,继而导致表皮真皮分离.

    作者:陈金波;王宝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局部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随着新型光敏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治疗技术的改进,光动力疗法不仅可治疗增生性疾病,而且可治疗一些由微生物引起的局部感染性疾病.局部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是皮肤科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其基本原理为新型阳离子光敏剂可被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表面或其感染组织吸收、聚集,在适当波段的光照作用下产生单线态氧而杀伤病原体.对该疗法治疗作用、耐受性和遗传毒性相关的体外、动物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光耐受性和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者:孙彩虹;常宝珠;顾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维A酸对T淋巴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维A酸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且其适应证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A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首先,维A酸与皮肤免疫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维A酸对机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趋化以及Th1/Th2细胞的极化都产生明显及确实的作用,但是维A酸发挥药理学作用涉及的蛋白调控、细胞因子分泌及信号传导的精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李瑾;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细胞凋亡相关信号转导的调控

    雷公藤内酯醇是药用植物雷公藤主要药理活性的代表性单体之一,具有抗免疫、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活化半胱天冬蛋白酶、激活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核因子-xB反式激活作用、活化p53同时抑制p21诱导的生长阻滞等,从而诱导细胞凋亡.雷公藤内酯醇对信号转导的调控因细胞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

    作者:杨盛波;文海泉;张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