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瑗瑜;李相友;张野;尹青桥;喻业安;罗丹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和肾小球病理改变,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后对Hs-CRP的变化和肾小球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来氟米特干预组(LEF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来氟米特对LEF组进行治疗性灌胃.12周后留取尿液测量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留取血标本测血糖(Glu)、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Hs-CRP;肾脏标本测肾脏重量,部分肾组织行HE和PAS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显微图像摄影系统采图后应用Image J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肾小球平均面积及肾小球平均体积.结果:12周末DM组大鼠与C组大鼠比较,DM组大鼠体重(BW)增长缓慢或体重明显下降,LEF治疗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但较DM组体重增加,肾重指数(KI)、GLU、Scr、BUN、Hs-CRP及24 h U-TP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LEF组大鼠与C组大鼠比较GLU、KI、Scr、BUN、Hs-CRP、24 h U-TP虽然仍明显增高(P<0.05或P<0.01),除GLU外其余指标与DM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24 hU-(r=0.838,P<0.01)、Scr(r=0.732,P<0.01)、BUN(r=0.772,P<0.01),KI(r=0.869,P<0.01),提示Hs-CRP与Scr、BUN、KI及24 hU-TP呈显著正相关,图像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平均面积及平均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LEF组较DM组明显减轻.结论:血清Hs-CRP的水平与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一致,来氟米特可以通过减低血清Hs-CRP的水平,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
作者:常保超;陈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患者血瘀证评分与其肾活检病理类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血瘀证在CAN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N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分析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以及年龄、移植时间、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蛋白尿等临床指标与血瘀证评分的关系.结果:(1)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CAN患者64例,其中符合中医血瘀证患者50例(占78.13%),非血瘀证患者14例.(2)BanffⅠ级CAN患者8例,血瘀证评分为(26.75±1.98)分;BanffⅡ级CAN患者26例,血瘀证评分为(35.84±6.05)分:BanffⅢ级CAN患者16例,血瘀证评分为(48.43±4.93)分,三组之间血瘀证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CAN患者有合并蛋白尿或高血压的血瘀证评分均较高,与无合并症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4)患者血瘀证评分分别与移植时间、TG、CHO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瘀证是CAN常见中医证候,CAN患者血瘀证与其病理分级及患者的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2)研究结果为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CAN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纠正CAN患者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的重要性.
作者:郭君其;王灵杰;谭建明;吴卫真;杨顺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T)对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DXT处理经AA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48 h;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K-2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RT-PCR法测细胞Caspase-3 mRNA的表达;应用分光光度法测细胞Caspase-3酶活性.结果:40μg/mlAA可显著促进HK-2细胞凋亡,DXT可显著降低AA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百分率,并呈剂量依赖趋势;各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0μg/ml AA可显著升高HK-2细胞Caspase-3酶活性;而100 M DXT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较单纯40μg/ml AA刺激显著降低,而其他浓度DXT组细胞巳Caspase-3活性与单纯A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XT对AA所致HK-2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中Capease-3酶的激活.
作者:许勇芝;陈丽萍;陶静莉;姚翠微;唐德燊;刘华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本文拟探讨黄葵胶囊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腺嘌呤制作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本实验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黄葵胶囊组及苯那普利组,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血红蛋白(Hb)的改变,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模型组中Scr及BU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其肾脏病理改变主要为小管间质纤维化;采用黄葵胶囊治疗后Scr及BUN水平明显降低,Hb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黄葵胶囊可减轻CRF模型中肾纤维化程度.
作者:曾雪姣;张胜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系统性红癍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临床特征.方法:对78例维族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住院的307例汉族SLE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的比较.结果:维族SLE中男性患者的比例和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汉族患者;血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汉族,血尿阳性率、血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抗天然(双链ds)DNA抗体(抗dsDNA)阳性均明显高于汉族;但肾功能损害及预后均与汉族无差异.结论:与汉族相比,维族患者心包积液和血尿的发生率高,伴有明显的自身抗体谱明显异常,尤以低补体血症、高ANCA和dsDNA阳性率为明显,因而临床病情重,活动程度高,但如果及时治疗,坚持随访,预后好.
作者:冯建勋;高继玲;王秀玲;肖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检测血清新蝶呤(neoptin,NP)与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岛(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 β1,TGF-β1)的水平,讨论它们在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比较43例CGN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组之间、增生与非增生病理组之间血清NP、IL-10及TGF-β1浓度.检测CGN患者血清NP、IL-10及TGF-β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CGN患者的血清NP、IL-10及TGF-β1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1,P<0.05).(2)NP和IL-10呈正相关(r=0.323,P<0.05),与TGF-β1呈负相关(P=-0.306,P<0.05);IL-10与TGF-β1呈负相关(r=-0.324,P<0.05).(3)血清IL-10在增生性CGN中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NP及TGF-β1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GN机制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外,细胞介导免疫亦起作用,细胞介导免疫可能主要通过Fc等途经.(2)TGF-β1在肾小球疾病早期可能起免疫抑制作用,并不反映增生程度.(3)血清IL-10在增生型肾炎中明显升高,说明体液免疫在增生型肾炎中起主导作用,能反映增生程度.
作者:孙章松;沈汉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后诱导机体产生抗促红生成索抗体,导致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再障临床并不多见,并且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期曾用中医药治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致纯红再障1例,疗效较好.现将治疗得失、相关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刘新瑞;张舒春;张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色显著.传统中药治疗注意整体调节,强调多环节发挥作用,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宋锦叶;孟立强;李晓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膜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27例HBV-MN和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异同.结果:(1)临床表现:HBV-MN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MN组(P<0.05);两组临床表现构成比经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肾脏病理:两组均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检查,两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项病理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查,HBV-MN组表现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而IMN组主要以IgG、G3在上皮下和基底膜高强度沉积.(3)中医证候:本虚证中,两组均以脾肾气虚所占比例高,而且两组本虚证候分布及各项本虚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实证中,HBV-MN组湿热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MN组(P<0.05),而IMN组中血瘀证和水气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V-MN组(P<0.05).HBV-MN组湿热证候积分明显大于IMN组(P<0.05),而IMN组血瘀证候积分明显大于HBV-MN组(P<0.01).结论:HBV-MN多发于男性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中医证候以脾肾气虚挟湿热为主.
作者:杨丽平;占永立;李秀英;饶向荣;李深;王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三七总苷对5/6肾切除大鼠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行5/6肾切除术.术后3周,假手术组随机分为假手术未治疗组和假手术三七总苷组,手术组随机分为手术模型组、三七总苷低、中、高剂量组.各组于术后4周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相应剂量的三七总苷灌胃.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残肾检测肾脏病理;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α-SMA、TGF-β1岛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肾组织α-SMA mRNA、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病理损伤程度显著增加,肾组织α-SMA、TGF-β1表达显著升高,各治疗组有所回降.结论:三七总苷能显著改善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三七总苷可能通过下调残肾组织内的TGF-β1表达,抑制肾脏固有细胞表型转化而起抗肾纤维化作用.
作者:陶静莉;郭敏;刘华锋;刘海燕;梁东;陈孝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激活素A(activin A,ACTA)在大鼠实验性肾纤维化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UUO组,通过结扎单侧输尿管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 d处死各组大鼠5只.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半定量RT-PCR检测正常及纤维化大鼠肾组织ACTA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肾脏和模型组健侧肾脏无ACTA的表达,在纤维化肾脏,ACTA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ACTA的定位仅限于小管,在小球和间质中未观察到.结论:ACTA在UUO侧肾脏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肾纤维化的形成.
作者:刘高虹;王利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尿检异常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尿检异常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肾炎康复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时照组单纯应用来氟米特,观察时间均为12月.试验中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尿RBC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肝肾功能和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结果:与实验开始时相比,治疗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即表现出明显的疗效,尿RBC计数与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随着疗程的延长,治疗组患者尿检进一步改善.而对照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尿RBC计数、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治疗12个月后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闯同期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良反应治疗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6.6%).结论:肾炎康复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尿检异常型IgA肾病疗效显著,与单用来氟米特相比可有效减少尿蛋白和镜下血尿,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夏瑗瑜;李相友;张野;尹青桥;喻业安;罗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旋覆花素及苦碟子对过度训练大鼠肾组织细胞Bax和Bcl-2的表达以及Bax/Bcl-2比值变化的影响,探讨上述二种药物抗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力竭6h、力竭24h)、旋覆花素防治组(旋覆花素6h、旋覆花素24h),苦碟子防治组(苦碟子6h、苦磲子2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Bax、Bcl-2蛋白的表达;采用CMIAS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Bax、Bcl-2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结果:力竭后6h及24h大鼠肾组织Bax的表达增强(P<0.05),Bcl-2的表达减弱(P<0.05),Bax/Bcl-2比值明显增高(P<0.05);旋覆花素和苦磲子6h及24h组大鼠与同期力竭组比较,Bax的表达减弱(P<0.05),13d-2的表达增高(P<0.05),Bax/Bcl-2比值降低(P<0.05).结论:旋覆花素和苦碟子均可通过调节Bax、Bcl-2及Bax/Bcl-2比值而起到抗过度训练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吴广礼;黄旭东;容俊芳;温进坤;韩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研究雌二醇对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诱导的SLE模型小鼠IL-1、肾脏芳香酶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onA活化的同系脾细胞诱导Balb/c小鼠发生SLE,每周1次,连续3次.雌二醇模型组小鼠同时肌肉注射50μg/kg苯甲酸雌二醇,隔日1次,直至相关指标检测.于末次免疫细胞后第4周、6周、8周和10周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和肾组织匀浆上清雌二醇及IL-1的水平,RT-PCR检测肾组织芳香酶mRNA的表达,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及SLE模型对照组.结果:(1)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及肾组织雌二醇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雌二醇模型组小鼠血清和肾组织雌二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SLE模型小鼠外周血和肾组织IL-1在末次细胞免疫后第4,6周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第8、10周降至正常水平.雌二醇模型小鼠外周血和肾组织IL-1逐周升高,第8、10周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模型对照组和雌二醇模型组小鼠肾组织芳香酶mRNA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该两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雌二醇通过调节局部或全身IL-1水平以及局部组织芳香酶mRNA的表达影响SLE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小云;宋宝辉;王志龙;姬云丽;张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王永钧教授为国内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熟谙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DM)的传统理、法、方、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损害(DN)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率先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DN的微量蛋白尿,取得疗效,拓展了DN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为此,笔者就先生诊治DN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陈洪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检测IgA肾病(IgAN)患者扁桃体摘除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并结合尿检异常的变化,探讨扁桃体摘除对IgAN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明胶酶谱法(SDS-PAGE enzymography)检测8例正常人和33例IgAN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酶原及活酶的水平,其中包括扁桃体摘除组15例、非手术对照组18例.结果:血清MMP-2活酶在IgAN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过治疗下调,其中以扁桃体摘除组下调更显著,同非手术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MMP-2酶原水平在各组间未发现差异.结论:扁桃体摘除联合传统治疗较单纯传统治疗者血清MMP-2活酶下调更为显著,可能是扁桃体炎症影响IgAN的机制之一;测定血清MMP-2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IgAN的病情,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白成丽;罗萍;顾华;罗曼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益母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常用作多种药剂的组方,其具有抗氧化作用.盐酸水苏碱是益母草的有效成分,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水苏碱对过氧化氢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0.4mmol/L H2O2加入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盐酸水苏碱(14.04 mg/L,28.08mg/L,42.12 mg/L)对过氧化氢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HE染色观察细胞凋亡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及细胞总数.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PCAN、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2O2组细胞其凋亡指数较小剂量盐酸水苏碱+H2O2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9.57±0.59)vs(5.97±0.68),P<0.001;(9.57±0.59)vs(2.6±0.72),P<0.001).H2O2组细胞总数较小剂量盐酸水苏碱+H2O2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714.33±6)mm2 vS(929±34.66)mm2,P<0.01;(714.33±67)mm2 vs(978.83±15.89)mm2,P<0.01.小剂量盐酸水苏碱对HO-1无影响,中、大剂量盐酸水苏碱可使HO-1表达减少;小剂量盐酸水苏碱可使Bcl-2表达增加.各组PCNA表达及有丝分裂指数无差异.结论:小剂量盐酸水苏碱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保护过氧化氢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非通过减轻氧化应激途径;中大剂量盐酸水苏碱可加重过氧化氢所致的氧化应激状态.
作者:刘红燕;王瑞;石明;罗毅;邱昌建;贾汝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设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丹酚酸B 30 mg·kg-1·d-1)术后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光镜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UUO模型第9天时大鼠肾组织TGF-β、α-SMA和Vimentin表达明显增强,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加.采用丹酚酸B治疗后,肾组织TGF-β1、α-SMA和Vimentin表达的异常增强能得到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其能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和TGF-β1过度表达,进一步阻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有关.
作者:潘荣华;芮国华;姚刚;吴冀宁;武晓春;杨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1],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肾间质的过度积聚与沉积,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为特征,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终导致ECM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过度沉积的结果[2].RIF的发生是由于感染及损伤引起肾脏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小管间质细胞等)与渗入的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相互作用,释放出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体液因子,导致细胞的表型变化,使其获得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一些特征,出现细胞浆和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新表达,使ECM产生增加,纤维过度增生,导致肾脏正常结构改变,形成疤痕和纤维化.目前认为,RIF形成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细胞活化和损伤阶段;(2)纤维化信号传递阶段;(3)纤维化形成阶段;(4)肾脏结构和功能毁损阶段[1].近年来,有关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对RIF的体内外研究甚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就中医药对RIF形成机制的干预作一综述,以期探讨其防治RIF的作用机制.
作者:周健淞;何立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为了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对低蛋白饮食治疗的顺应性,本文就低蛋白饮食治疗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597例,血清肌酐132.6~1 317.2μmol/L,蛋白质处方指示量20~40 g/d.坚持低蛋白饮食1年以上,每日实际蛋白摄入量超过指示量不足5 g的定为顺应性良好,即使超过指示量在5 g以内,但持续时间不足1年以及超过指示量在5 g以上为不良.结合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讨论患者的顺应性是否良好,(1)不同的蛋白质指示量(20 g/d,25 g/d,30 g/d,40 g/d),(2)性别,(3)年龄(65岁以上和65岁以下),(4)肾功能状态(根据Scr不同分为Scr<265.2 μmol/L、265.2μmol/L≤≤Scr<530.4μmol/L、530.4 μmol≤Scr<884μmol/L、Scr>884μmol/L 4个级别).结果:每日摄入蛋白质30 g以下的患者中,顺应性良好的占65%.在性别、年龄、肾功能程度方面没有差异.结论:为了获得良好的顺应性,医师、营养师进行营养指导是重要的;患者自己进行饮食内容记录、食品计量、营养素计算与良好的顺应性密切相关;经常食用治疗用特殊低蛋白食品是不可缺的.
作者:韩家强;练诗梅;王金萍;谭涛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