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ARs激动剂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泽泻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李小艳;王小花;黄小强;吴婷婷;许文;吴水生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 激动剂, 泽泻, 三萜成分
摘要:利用酵母GAL4BD-UAS反式激活分析(transactivation assay)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建立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的配体结合结构域(PPARs-LBD,包括PPARα,PPARβ和PPARγ)为靶点的体外筛选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泽泻化学成分进行筛选,研究泽泻14种化学成分对PPARs的激活作用.首先构建GAL4 BD-PPARsLBD融合表达质粒pBind-PPARs-LBD,采用Lipofectamine将表达质粒pBind-PPARs-LBD与含有UAS:luciferase报告质粒pGL4.35共转染293T细胞.以PPARs的激动剂(PPARα:非诺贝特;PPARβ:L165041;PPARγ:罗格列酮)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来验证系统是否构建成功,并用该系统来考察泽泻中14种化学成分对PPARs靶点激活的影响.PPARs的阳性激动剂结果显示系统构建成功,用该系统分析泽泻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泽泻单体化合物5,6,7,8,13,14对PPARα有激活作用,化合物5,7对PPARβ有激活作用,而化合物6,7,8,12对PPARγ有激活作用,其中化合物12对PPARγ有显著激活能力.该研究在哺乳动物293T细胞中成功构建以PPARα/β/γ配体结合结构域为靶点的体外筛选细胞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泽泻PPARα/β/γ的天然激动剂的筛选.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PV感染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该文旨在评价苦参凝胶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患者的有效性.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120例宫颈HPV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试验组(宫颈外涂苦参凝胶)、对照组(宫颈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用药组(苦参凝胶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HPV病毒载量、不同分型病毒载量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可为苦参凝胶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作者:赵鸿达;冯晓玲;赵颜;李娜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党参种苗等级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

    通过广泛收集产自甘肃省渭源县、漳县、岷县、宕昌县、陇西县等地党参种苗30份,测定其根长、根粗、单根重,然后K聚类分析,依据聚类结果将种苗划分为3个等级,以不同等级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等级党参种苗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为制定党参种苗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一级苗出苗快,产量高,且显著的高于二级苗和三级苗(P<0.05);一级苗炔苷含量高,显著高于三级苗(P<0.05);三级苗多糖含量高,显著高于二级苗和一级苗(P<0.05).因此从党参药材产量、质量及投入成本综合分析,党参移栽应选择根长>15.6 cm,根粗>2.7 mm,单根重>0.56 9的种苗为宜.

    作者:王惠珍;连中学;陆国弟;黄钰芳;崔治家;李金田;杜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红花桑寄生中的化学成分

    从红花桑寄生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为7β-羟基-何帕-22(29)-烯-3β-棕榈酸酯(1),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3β-羟基-何帕-22(29)-烯(4)、3β,15α-二羟基-羽扇-20(29)-烯(5)、羽扇-20(29)-烯-3-O-α-D-葡萄糖苷(6)、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夹竹桃苷元-3-O-α-D-葡萄糖苷(8)、二十二烷酸(9)、二十八烷醇(10).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0首次从红花桑寄生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全裕;冯珊;张永红;倪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氘代替代物结合UPLC-MS/MS同步检测去卵巢大鼠血浆中22种内源性大麻素

    该文旨在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步检测去卵巢大鼠血浆中22种内源性大麻素类物质的新方法.首先血浆样品经固相小柱(SPE柱)萃取,然后利用UPLC-MS/MS进行检测.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A,乙腈-异丙醇(9:1)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以氘代试剂作为对照品的替代物计算回收率,同步定量22种内源性大麻素.其中,22种内源性大麻素类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LOQs)为0.089 6~1.965 2 nmol·L-1;5个氘代替代物的相对回收率为11.40% ~ 129.9%;重复性考察结果显示,RSD均小于8.0%.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去卵巢大鼠血浆样品中PGF2α EA,AEA等多种内源性大麻素类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总之,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实用性强,可以用于大鼠血浆样品脂质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向世勰;徐颖;朱晶晶;王智民;张东;陈两绵;冯伟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细菌性软腐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糖类和氨基酸类的化学趋向性响应

    采用毛细管法测定了人参细菌性软腐菌在4种趋化参数(浓度、时间、温度和pH)下对不同氨基酸和糖的趋向性响应.与对照组结果显示,赖氨酸趋化率为2.509 7(pH 8,质量浓度为0.025 mg·L-1、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0 min),精氨酸趋化率为2.218 8(pH6、质量浓度为0.25 mg·L-1、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0 min),L-鼠李糖趋化率为3.091 2(pH 7、质量浓度为0.25 mg ·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60 min)和D-阿拉伯糖趋化率为3.026 3(pH6、质量浓度为0.25 mg· 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5 min).糖类和氨基酸类对人参细菌性软腐菌有明显的趋化作用,且高浓度的氨基酸和糖对人参细菌性软腐菌的化学趋向性有抑制作用,但趋化作用随浓度的减弱反而增加.

    作者:张爱华;安宁波;雷锋杰;马文丽;匙坤;张连学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自噬调控肾脏衰老的分子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衰老是生物体在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逐渐发生的组织、器官功能性衰退.自噬是真核细胞由溶酶体介导而降解细胞质成分的过程.肾脏是典型的衰老靶器官.自噬可以调控肾脏衰老,自噬水平降低就会加速肾脏衰老,反之,自噬水平升高就能延缓肾脏衰老.在这一肾脏衰老的调控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其相关信号途径,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mTOR、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1,Sirtl)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等通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体内调控这些信号途径的关键信号分子就可以干预肾脏衰老.一些经典的补肾、活血类中药及其提取物,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姜黄素(curcumin)、白藜芦醇(resveratrol)等对肾脏衰老和/或肾脏自噬具备有益的影响.因此,基于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揭示中药抗肾脏衰老的药理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涂玥;孙伟;陈涤平;万毅刚;吴薇;姚建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菊苣与肠道CNT2结合的化学成分研究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菊苣与肠道浓度型核苷转运蛋白2(CNT2)结合的化学成分,为探讨菊苣干预嘌呤核苷吸收的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同源建模手段构建人CNT2三维结构模型,采用Vina软件虚拟筛选菊苣小分子化合物作用于CNT2的化学成分.以CNT2抑制剂7,8,3'-三羟基黄酮的打分为阈值,筛选出23个打分高于阳性抑制剂的菊苣化学成分.其中打分靠前的菊苣化合物是菊苣降尿酸作用的重要化合物,其能否通过抑制CNT2活性干预肠道嘌呤核苷的吸收降低体内尿酸水平有待生物学实验进一步探讨.CNT2可能是菊苣降尿酸的效用靶点,为指导实验研究菊苣干预嘌呤核苷吸收降尿酸研究提供向导.

    作者:周月;张冰;林志健;张晓朦;李凡;王海鸽;王雪洁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人参连作障碍消减策略

    连作障碍制约参地资源,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栽培地土壤理化性状劣变、化感物质累积、农残及重金属增加、养分失衡、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调和土传病害增加等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重要因子,其中病虫害是关键因素之一.人参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较多,已报道的病害有40多种,连作参地土传病虫害尤为严重.该文综述近年来人参栽培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途径,试图从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人参连作障碍的消减策略,为人参连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作者:王瑞;董林林;徐江;陈军文;李西文;陈士林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PPARs激动剂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泽泻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利用酵母GAL4BD-UAS反式激活分析(transactivation assay)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建立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的配体结合结构域(PPARs-LBD,包括PPARα,PPARβ和PPARγ)为靶点的体外筛选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泽泻化学成分进行筛选,研究泽泻14种化学成分对PPARs的激活作用.首先构建GAL4 BD-PPARsLBD融合表达质粒pBind-PPARs-LBD,采用Lipofectamine将表达质粒pBind-PPARs-LBD与含有UAS:luciferase报告质粒pGL4.35共转染293T细胞.以PPARs的激动剂(PPARα:非诺贝特;PPARβ:L165041;PPARγ:罗格列酮)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来验证系统是否构建成功,并用该系统来考察泽泻中14种化学成分对PPARs靶点激活的影响.PPARs的阳性激动剂结果显示系统构建成功,用该系统分析泽泻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泽泻单体化合物5,6,7,8,13,14对PPARα有激活作用,化合物5,7对PPARβ有激活作用,而化合物6,7,8,12对PPARγ有激活作用,其中化合物12对PPARγ有显著激活能力.该研究在哺乳动物293T细胞中成功构建以PPARα/β/γ配体结合结构域为靶点的体外筛选细胞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泽泻PPARα/β/γ的天然激动剂的筛选.

    作者:李小艳;王小花;黄小强;吴婷婷;许文;吴水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

    苍术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及其苷类、烯炔类、三萜和甾体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胃运动及胃排空、降血糖、抗菌抗炎、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作用等.该文对苍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苍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邓爱平;李颖;吴志涛;刘谈;康利平;南铁贵;詹志来;郭兰萍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以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为例探究药对研究的新策略

    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小单元.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精准药对”不同于以往作用广和药效不明确的药对或复方,而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而开发的新的小药对,它作用明确且成分相对清楚.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精准药对开发中.这种新策略简单、易操作且适用范围广,可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考.

    作者:段煜;裴科;蔡皓;范恺磊;刘晓;蔡宝昌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光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自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保护和抗氧化是主要作用,因此光照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影响十分显著.该研究从光强和光质2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光照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以及简要概述了光作用于黄酮代谢上游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合酶(CHS)的特点.

    作者:潘俊倩;佟曦然;郭宝林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唐宋外来药物的输入与中药化

    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来药物来到中国,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外来香药,填补了中国本土芳香走窜类中药的空白,宋局方中应用广泛.该文通过整理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从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状况及本土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总结.外来药物自唐至宋逐步被给予了中药化的功效阐释,唐时昂贵的乳香等香药在宋代逐渐平民化,宋代的外来药物引种栽培亦略有发展,外来药物与传统中药的界限逐渐模糊,外来药物开始中药化.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吴孟华;赵中振;曹晖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真实世界医院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患者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为了解真实世界鹿瓜多肽注射液(简称鹿瓜多肽)的临床用药特征,对全国26家三级甲等医院使用鹿瓜多肽的患者(37 721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其临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特征.结果使用鹿瓜多肽的患者以45~ 64岁的中老年人(39.84%)居多;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折(17 362例,33.97%);使用剂量多是12mL(41.81%);疗程主要集中在1~3 d(28467例,76.26%),基本符合说明书使用;临床联合中成药常与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合用(规则支持度19.38%),西药常与抗生素、营养类药物合用(规则支持度39.9%);主要中西药单独联合用药为维生素C(13 202例,35%)、金天格胶囊(7 285例,19.31%);2种常用中西药联合用药组合分别是虎力散胶囊+金天格胶囊(规则支持度4.458%)、苯巴比妥钠+头孢唑啉(规则支持度10.62%).研究显示鹿瓜多肽临床用药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临床主要用于骨折患者,临床常与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抗生素、营养类药物合用,有助于增强骨折的愈合,临床上使用时应注意中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及合并用药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孙帅玲;谢雁鸣;黎元元;张寅;易丹辉;庄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拉曼光谱研究两面针活性成分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

    运用拉曼光谱法对两面针活性成分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进行分析,肝癌细胞7404分别经10 mg·L-1氯化两面针碱及3 g·L-1两面针提取液处理后,收集经药液处理12,24,36,48 h的各组细胞的拉曼光谱后,通过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并保留荧光染色阳性(发生凋亡活细胞)的光谱,并在OriginPro8.0系统中比较各组平均光谱的差异.收集肝癌细胞的拉曼光谱依次进行背景扣除、平滑、归一化等方法处理.Hochest荧光染色后空白组细胞核染色均匀,而药物处理48 h后,核碎裂,拉曼光谱结果显示两面针提取液处理肝癌细胞12,24,36,48 h后,与核酸及蛋白质相关的峰均有降低,其中785,1 002,1 175,1 660 cm-1峰强度随两面针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两面针活性成分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凋亡的肝癌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均低于活细胞.两面针活性成分作用时间与药效呈一定的相关性.拉曼光谱能够反映中药两面针活性成分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内物质变化的信息,对实时监测细胞凋亡过程及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毛晓丽;覃禹;陈相宜;邝晓聪;黄庶识;刘华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UPLC同时测定墨旱莲药材中8种成分的含量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墨旱莲中的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去甲蟛蜞菊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芹菜素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 x100 mm,1.7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的甲酸水,梯度洗脱条件:0~4 min,10% ~ 13% A;4~ 10 min,13% ~16% A;10~ 13 min,16% ~25% A;13~17 min,25%~28% A;17~20 min,28% ~40% A;20~25 min,40%~95%A.流速:0.3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350 nm.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n=6)在96.60% ~ 103.4%,RSD为0.86% ~ 2.4%.所建立的UPLC同时测定墨旱莲药材中8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的方法回收率较好,重复性、稳定性良好,为墨旱莲的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侯雪峰;孙帅;汪刚;邱辉辉;丁淑敏;刘莹;刘丹;封亮;贾晓斌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三叶青叶指纹图谱研究及8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三叶青叶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8种酚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的含量,为三叶青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UHPLC法,Welch UHPLC UltimateXB-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含5%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0℃,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B”处理分析,建立41批不同产地三叶青叶的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并对不同产地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选择其中8个主要的酚类成分作为定量指标,建立UHPLC同时测定8种主要酚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该研究建立的三叶青叶指纹图谱和8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有效、灵敏、准确,可为综合评价三叶青叶的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范世明;徐惠龙;谢心月;蔡碧雅;邹福贤;许文;谢志森;黄心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人参茎叶提取物及配伍石菖蒲挥发油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该试验通过研究复方金思维方中君药人参茎叶提取物配伍使药石菖蒲挥发油后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肠吸收的变化,验证该方中佐药石菖蒲能否协助君药人参茎叶总皂苷加强其疗效.试验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吸收模型考察3种皂苷成分及配伍石菖蒲挥发油后的肠吸收情况,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的质量浓度,计算其肠吸收动力学参数;人参茎叶提取物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在小肠上段吸收速率较大;药物浓度对其吸收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提示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石菖蒲挥发油对其在小肠的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方中人参皂苷提取物与石菖蒲的配伍科学合理.

    作者:郑梦成;杜守颖;贾山;马军明;张晴;白洁;陆洋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野生与栽培苦参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

    为比较苦参药材的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成分含量上的质量差异,对收集的22个栽培样本和17个野生样本,用HPLC同时测定了6种生物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以独立样本t检验,辅以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评价.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3种成分含量上有差异(苦参碱及槐果碱P<0.05,N-甲基野靛碱P<0.01),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野含量无差异,但组内差异均较大;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含量上无差异.故认为栽培品与野生品在生物碱含量方面无差异.

    作者:姚丽;易红;高慧敏;马蕙文;张继远;田莲超;刘晓谦;王智民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大鼠与正常生理状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变化,筛选出与过敏反应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而分析其代谢通路,探讨过敏反应的代谢机制.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大鼠发生过敏反应为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对大鼠肺和气管的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过敏反应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辨别分析(PLS-DA)的方法,观察2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轮廓差异,筛选出差异代谢物.模型组和对照组的代谢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并筛选出与过敏反应相关的14个差异代谢物,4条主要代谢通路.该文建立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进行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推测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异黄酮、叶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等过程,为进一步探索代谢组学在药物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顾媛媛;张丹丹;冯程;王宇;陈大忠;王艳宏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