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屏;陈以平;张春嵩;王琳;邓跃毅;朱戎;金亚明
慢性肾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据统计,每1万人口中,每年大约有1~1.5人发生慢性肾衰竭[1].中医药对于延缓肾衰竭以及改善替代疗法带来的副作用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反映中医特色的辨证施治方法,其疗效大大超过了单味药或某些有效成分.
作者:刘旭生;黄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抗风湿药青藤碱对UUO小鼠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炎症介质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小鼠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用不同剂量青藤碱进行干预,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蒙诺作为对照.肾脏病理用HE和Masson染色;肾组织α-SM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ICAM-1蛋白质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MCP-1基因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UUO模型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以及肾组织α-SM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肾小管间质中炎细胞浸润亦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青藤碱各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α-SMA和ICAM-1蛋白、MCP-1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蒙诺治疗亦可显著降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和肾组织α-SMA的表达,但对于炎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抑制作用显著较青藤碱弱.而且未见其具有抑制ICAM-1表达的作用.结论:抗风湿药青藤碱可显著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和肌成纤维细胞的积聚,可能与其显著抑制肾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杨汝春;王永钧;林京莲;王军;朱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路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者服用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成分药物的情况和与AA相关TC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3月间我院住院的112例尿路TCC患者服用含AA成分药物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服药情况和临床特点作进一步分析.结果:112例TCC患者中有18例(16.1%)曾服用含AA成分药物,其中2例诊断马兜铃酸肾病.涉及药物有排石冲剂(2例)、冠心苏合丸和龙胆泻肝丸(共14例)、含关木通或广防己中药煎剂(2例).均按常规剂量,除1例外17例均为间断服药,自开始服药至发现肿瘤的平均时间为11.1年.12/18例(66.7%)为女性,15/18例(83.3%)首发表现为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肿瘤累及上尿路7例、下尿路6例,上下尿路同时累及5例.治疗上均按外科常规处理,6/18例(33.3%)术后肿瘤复发.结论:尿路TCC患者服用含AA类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本组服含AA类药物的TCC患者中女性较多,肿瘤累及上下尿路数基本相同,其他临床特点与普通人群尿路TCC的特点相同.
作者:李伟生;伦立德;陈艳侠;刘莹;隋东江;王蓉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透(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48例次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达67.6%,其中G+菌占28例次,G-菌16例次,真菌7例次.G+菌头孢唑啉耐药率66.6%,万古霉素为0,左氧氟沙星为45.8%;G-菌丁胺卡那耐药率20.0%, 头孢哌酮/舒巴坦9.1%,庆大霉素40.0%,头孢他啶40.0%,左氧氟沙星53.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0;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与头孢唑啉、丁胺卡那、头孢他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目前国内报道为高,离心法培养值得推荐;左氧氟沙星在本中心可作为腹膜炎经验用药.
作者:倪军;童孟立;崔杏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氯沙坦组;另设正常组腹腔注射缓冲液.第8周、第16周测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处死大鼠,取肾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TGF-β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ILK表达增高,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一致;同时TGF-β1表达亦增高,并与ILK表达呈正相关性.氯沙坦组大鼠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肾小管间质病变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ILK、TGF-β1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有ILK的高表达,ILK的表达强度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相一致,并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氯沙坦能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ILK的表达.
作者:杨椹;宁建平;曾莹晖;刘伦志;刘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肾硬化大鼠肾脏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方法:55只SD大鼠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联合组.对模型组和三治疗组大鼠行单侧肾脏切除,1周后给予阿霉素(5 mg/kg)尾静脉注射,建立肾小球硬化模型.自注射阿霉素后,苯那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给予苯那普利6 mg·kg-1·d-1、缬沙坦20 mg·kg-1·d-1灌胃,联合组给予苯那普利3 mg·kg-1·d-1联合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12周后全部处死,检测肾脏周期素D1和P27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结果:周期素D1在苯那普利、缬沙坦、联合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均<0.01),而联合组与苯那普利、缬沙坦组之间无差异.P27在苯那普利、缬沙坦、联合组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均<0.01),而联合组又高于苯那普利、缬沙坦两组(P均<0.05).P27与周期素D1均呈负相关.结论: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均通过减少肾脏周期素D1和增加P27的表达延缓肾小球硬化,联合应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对P27的调控比单独应用作用更大.
作者:韩子明;付荣;赵德安;樊爱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IgA肾病(IgAN)是目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5%~33%,其中约1/3患者在10~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同种肾移植是治疗ESRD理想的方法.然而,原发性肾炎移植后复发已成为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澳大利亚一项研究[1]显示,近10年来肾炎复发是移植肾丢失的第三大常见原因.随着肾移植的广泛开展,移植肾与复发性肾炎的相关性研究将成为热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移植后IgAN复发率高达60%[2],但是初人们认为其相对来说是良性的,几乎不会影响移植肾功能.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文就有关移植肾复发性IgAN诊治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军辉;汪年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79例经肾活检确诊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根据新月体形成所累及肾小球的比例分组:≥10%为A组,31例;≤10%为B组,48例.结果:(1)临床表现:79例均有血尿+蛋白尿,蛋白尿>1 g/24 h者48例(60.8%);两组比较,A组蛋白尿>1 g/24 h 28例(89.3%),B组蛋白尿>1 g/24 h 20例(41.7%),A组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2)病理表现:79例新月体形成累及肾小球3.3%~29.0%,均以细胞性为主,几乎均有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球囊黏连、灶性肾小管萎缩、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两组比较A组中、重度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新月体所占比例均较B组明显;病理改变硬化肾小球占55例(69.6%).结论: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患者临床均有血尿+蛋白尿,尤其大量蛋白尿;病理改变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常见;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等活动性病变易见并影响新月体形成;新月体的多少及纤维化程度影响临床病理表现,≥10%较≤10%严重.
作者:王牡丹;许菲菲;苏震;刘毅;吕吟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穿刺活检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资料报道,肾活检前后诊断对比分析,证实肾脏疾病临床诊断的修正率达39%~63%,治疗方案的修正、预后估计修正率达17%~36%.肾穿刺活检推动了肾脏病理的迅速发展,使肾脏病理学整体知识不断更新和提高,尤其是六胺银染色方法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着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染色时间较长等缺点[1].近年来,我们根据光波-微波辐射原理[2~5],对传统六胺银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进,明显缩短了染色时间,并获得了很好的染色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正文;李艳红;杜欣;石德光;胡海霞;李宏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0年内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比率高达15%~20%,20年内则高达30%~40%.然而目前尚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临床工作中治疗IgA肾病的方法差异较大.在日本大约2/3的IgA肾病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是在非亚洲国家则相对较少.这种地区间的差别是由于缺乏大规模、设计合理的有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IgA肾病的英语研究文献造成的.因此,我们系统收集分析有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论文,包括日本的研究论文,评价其在治疗IgA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肾衰泄浊汤对肾间质纤维化小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表达的调节及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苯那普利组,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术后7 d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HGF、TGF-β1、MMP-9蛋白,Ⅰ、Ⅲ、Ⅳ型胶原及FN的表达.结果:中药高剂量组和苯那普利组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HGF、MMP-9蛋白表达均增强,TGF-β1蛋白表达减弱,而Ⅰ、Ⅲ、Ⅳ型胶原、FN生成减少,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HGF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肾衰泄浊汤可能是通过诱导HGF表达,抑制TGF-β1表达,促使肾组织分泌更多MMP-9, 抑制Ⅰ、Ⅲ、Ⅳ型胶原及FN等ECM的过度沉积,加强肾保护作用,对抗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晏子友;赵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病患儿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难治性肾病--激素耐药型、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在治疗上颇为棘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整体、定性、定量、动态地探讨肾组织或细胞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功能,鉴定出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以及药物治疗靶标,在小儿肾病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小儿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艾斯;郑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已故名老中医于家菊教授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在肾病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于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首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炎,开创了活血化瘀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新思路、新方法,使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活血化瘀法治疗肾脏病亦因此成为一大特色.本文就于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的经验简述于下,以飨读者.
作者:刘彤宇;韩履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34例,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观察治疗后透析超滤量(UF)、腹膜溶质转运性能(D/P Cr、D/P urea、MTAC urea、MTAC Cr)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 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盛梅笑;孙伟;江燕;项呈喜;刘佳;何伟明;殷玲;吴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常伴发血栓形成等凝血-纤溶异常状态.60%~80%的患者可有肾脏受累的临床征象,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或肾衰竭(即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抗凝血、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被各种病理因素破坏,导致其发生明显的血栓形成的倾向.本文旨在观察分析肾康胶囊在LN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宫彩霞;王志强;李倩;彭云松;赵会娟;贾凤新;李亚秋;王占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FAs)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游离脂肪酸处理大鼠HBZY-1细胞株(即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24 h~72 h.采用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法测定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游离脂肪酸可抑制HBZY-1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对照组比较,P<0.01),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游离脂肪酸作用于HBZY-1细胞24 h、48 h、72 h,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游离脂肪酸可通过停滞细胞生长于G1期,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生长增殖.
作者:罗海清;梁东;刘华锋;唐德燊;陈孝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肠道清洗、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CRF)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RF 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肠道清洗、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灌肠,疗程均为2个月;每半月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前后肾功能变化均值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肠道清洗、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灌肠可作为CRF患者延缓肾衰进展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赵宁;王鸣;刘文媛;方敬爱;潘达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慢性肾衰竭和高血压是一对互为因果的病理生理现象,二者常相伴而存在,相互影响而加重.慢性肾衰竭合并的高血压,夜间血压生理性下降趋势丧失.
作者:袁发焕;程悦;李芙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金蝉补肾汤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在生化及免疫指标方面的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临床慢性间质性肾炎病例72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前2周开始低蛋白饮食,治疗组服用中药金蝉补肾汤,对照组服用西药科素亚与中药保肾康.观察治疗3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生化及免疫指标方面的变化.结果:金蝉补肾汤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P<0.05),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尿渗透压明显提高(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显示下降明显(P<0.05),而血常规指标无差异.治疗组以尿β2-M降低及6-K-PGF1α升高尤其显著(P<0.05).对照组以血、尿β2-M降低及tpA/PAI升高尤其显著(P<0.01,P<0.001).结论:金蝉补肾汤通过保护肾间质微血管而减少肾小管间质慢性损伤,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杜兰屏;陈以平;张春嵩;王琳;邓跃毅;朱戎;金亚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