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2 美国梅毒患者HIV感染的流行情况

关键词:美国, 梅毒患者, 感染
摘要: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5-羟色胺与皮肤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5-羟色胺在皮肤瘙痒,主要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在一些顽固性皮肤瘙痒中的作用以及5-羟色胺在皮肤血管、黑素细胞中发挥的调控作用;采用免疫组化、高压液相色谱法等对揭示一些皮肤病与5-羟色胺的关系有重要帮助.还介绍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急性马蹄叶炎中5-羟色胺的作用机制.探讨5-羟色胺在皮肤病中的作用方式、途径以及开发5-羟色胺类新药.

    作者:黄建国;龚启英;王千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84 皮质类固醇局部治疗自身免疫性水疱病的口腔粘膜病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4 软下疳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儿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新生儿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抗Ro自身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和新生儿红斑狼疮三者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新生儿红斑狼疮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施小明;叶冬青;张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梅毒螺旋体47kD脂蛋白的研究现状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完全依赖哺乳动物宿主维持生长和活力,进行实验室研究十分困难,但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揭示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描述了梅毒螺旋体47kD脂蛋白有关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在梅毒免疫致病机理中可能的作用及有关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良芬;吴勤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99 快速循环PCR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应用评价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86 Etanercept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性关节炎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0 兔本哈节皮菌感染所致体癣二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用猪作人透皮实验动物模型的有关资料

    在几个世纪以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猪是被公认的实验动物.由于猪的生理和解剖与人的相似性使其在许多研究领域里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皮肤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多以皮肤吸收和经皮穿透的知识为基础.本文概述了猪与人解剖、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似性,以及猪被用于人皮肤渗透研究的各种用途,并概述了几种离体的器官模型.强调了实验动物有关的年龄、性别、品种、体重和身体部位的细节的重要性.

    作者:柳朋生;郑家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1 四联药物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六周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83 小剂量甲氨蝶呤控制-例严重结节性多动脉炎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2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酮替芬的未经认可的皮肤病适应证

    H2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酮替芬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但一些用法尚未得到公认,一些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致,现就这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冯素英;靳培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98 CD101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90 手足口病引起甲损害:五例患儿报道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l受体拮抗剂的抗变态反应作用

    总结了Hl受体拮抗剂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的一些作用:它们与变态反应的各个病理生理环节密切相关.除了与组胺竞争Hl受体(竞争性拮抗)外,Hl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还有其它药理作用,后者正被开发应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对该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咪唑斯汀是一种具有广泛作用的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本文对该药作了重点介绍.

    作者:周海燕;陈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94 KM基因型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91 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荨麻疹性血管炎

    慢性或复发性荨麻疹性损害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被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中30%患者是由IgG型抗IgE受体或IgE自身抗体所致,只有少数(约10%)患者可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此病还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本文就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陈红清;吴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目前真菌感染,尤其是酵母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在不断增加,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可选择的药物又很有限,这些都增加对新药和新治疗途径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拓宽抗菌谱,获得杀菌活性并且降低耐药风险.本文综述了这类研究的常用方法和针对各种不同的真菌所能联合应用的药物.

    作者:张正华;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085 局部联合外用维A酸和5-氟尿嘧啶治疗线状疣状表皮痣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