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或复发性荨麻疹性损害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被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中30%患者是由IgG型抗IgE受体或IgE自身抗体所致,只有少数(约10%)患者可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此病还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本文就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陈红清;吴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综述5-羟色胺在皮肤瘙痒,主要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在一些顽固性皮肤瘙痒中的作用以及5-羟色胺在皮肤血管、黑素细胞中发挥的调控作用;采用免疫组化、高压液相色谱法等对揭示一些皮肤病与5-羟色胺的关系有重要帮助.还介绍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急性马蹄叶炎中5-羟色胺的作用机制.探讨5-羟色胺在皮肤病中的作用方式、途径以及开发5-羟色胺类新药.
作者:黄建国;龚启英;王千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介绍维A酸治疗痤疮的新经验、局部治疗痤疮的新型维A酸类及全反式维A酸的新剂型,并就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激素及光疗等治疗痤疮的新疗法以及指导治疗痤疮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
作者:杨桂兰;郑家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真菌感染,尤其是酵母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在不断增加,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可选择的药物又很有限,这些都增加对新药和新治疗途径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拓宽抗菌谱,获得杀菌活性并且降低耐药风险.本文综述了这类研究的常用方法和针对各种不同的真菌所能联合应用的药物.
作者:张正华;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外源基因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基因转移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及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表皮的可进入性使表皮的基因转移在治疗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地介绍近年来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外源基因转移技术及其特点和进展.
作者:沈丹蓓;夏隆庆;吴勤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综述近年来新生儿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抗Ro自身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和新生儿红斑狼疮三者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新生儿红斑狼疮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施小明;叶冬青;张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Kapso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又称人疱疹病毒8型,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病毒,它参与了Kaposi肉瘤的发病机制,并与某些血液疾病,如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及多中心Castleman病等有关.此病毒的一系列病毒基因能干扰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但确切的致瘤因素仍在研究中.
作者:康晓静;沈大为;普雄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