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筠
2低转运型骨病(low turnover bone disease)本病以骨形成率异常低下,骨矿化缺损,类骨质厚度正常或增加,成骨细胞表面减少,破骨细胞表面正常或低下,以及软组织钙化发生率增加为特征.ESRD进行透析患者有二种不同的低转运型骨病.即铝相关性骨病和多见的无动力型骨病.
作者:杜学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还不清楚在使用ACEI和不使用ACEI进行降压治疗时,血压和蛋白尿控制到何种程度才能大限度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笔者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兹简述如下.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黄芪、红枣在常复发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激素减量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常复发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常规减激素,观察组在常规减激素过程中加用中药黄芪、红枣治疗.通过观察激素减量过程中24 h尿蛋白定量判断复发及泼尼松副作用的发生情况,以评价黄芪、红枣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复发率及泼尼松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常复发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激素减量过程中加用黄芪、红枣治疗可以减少泼尼松的副作用;降低复发率,对远期的复发率降低更加明显;增强激素的疗效,可能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更佳.
作者:袁慧中;谢放;张春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PD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PAS、PASM、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20例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10例对照组肾组织进行观察,并经计算机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电镜下: 肾炎组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肾小球系膜区大量云雾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β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肾小球囊壁及系膜区散在阳性表达;肾小球与肾小管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TNF-α阳性反应产物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肾小球系膜区呈弱阳性表达.结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PDGF-β蛋白和TNF-α蛋白在肾小球与肾小管表达均显著增高,提示该两种因子在肾小球肾炎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伟栋;刘雨清;姜红心;周风华;郭爱华;吴洪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补肾排毒合剂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肾衰竭组和肾衰竭补肾排毒合剂治疗组,并取大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瘦素受体(Ob-R)和神经肽Y(NPY)的蛋白表达.结果:慢性肾衰竭后下丘脑组织Ob-R 表达增强,NPY的表达降低;经补肾排毒合剂治疗后,下丘脑组织Ob-R的表达有所减少,NPY的表达有所恢复(P<0.05).结论:补肾排毒合剂可能通过调节Ob-R及NPY的活性而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
作者:于俊生;庄文青;杜雅静;罗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fibrosis,R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的共同途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近年来,随着对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抗肾间质纤维化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中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现就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以及中药防治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海清;梁东;刘华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蛋白尿、肾功能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方法:测定150例妊高征患者和40例正常孕产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钙(Ca2+)和血压水平.结果:(1)妊高征患者分娩时间明显提前,早产儿发生率和围产儿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新生儿体重则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01).(2)妊高征组血压、BUN、UA、Cr、24 h尿蛋白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01),而白蛋白(Alb)、Ca2+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01).(3)随着收缩压的升高和24 h尿蛋白量的增加,新生儿体重逐渐降低(P<0.001).(4)随着24 h尿蛋白量的增加,分娩周数逐渐缩短(P<0.05),血压、BUN、UA、Cr均逐渐升高(P<0.001),而Alb和Ca2+则逐渐降低(P<0.001).(5)相关分析表明新生儿体重与分娩周数、Ca2+呈明显正相关,而与24 h尿蛋白量、SBp、BUN呈明显负相关;24 h尿蛋白量与分娩周数、新生儿体重、DBp、BUN、UA、Alb、Ca2+等7项指标呈明显相关性;BUN与分娩周数、新生儿体重、24 h尿蛋白量、UA、Cr、Ca2+等6项指标呈明显相关性;UA与分娩周数、24 h尿蛋白量、BUN、Cr、Alb、Ca2+等6项指标呈明显相关性;Ca2+则与分娩周数、新生儿体重、24 h尿蛋白量、SBp、DBp、BUN、UA、Cr、Alb等9项指标均呈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24 h尿蛋白量、尿素氮、尿酸和钙的变化与妊高征患者的病情及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而且对妊高征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改善母婴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孔耀中;肖观清;胡桂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脊柱关节肌腱附着点炎症为突出临床表现.AS可同时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有多种疾病.近年随着国内对AS认识的提高,其脊柱外表现也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但有关AS肾脏损害的文献尚未见报道.
作者:单爱琴;何永平;张荣国;王朝晖;任红;陈晓农;史浩;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Ⅴ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或称膜性LN,约占LN的11%[1].病理改变以上皮侧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1995年WHO根据是否伴有肾小球系膜增生性改变,将Ⅴ型LN分为Ⅴa及Ⅴb型.Ⅴ型LN在临床、病理及转归方面均有不同于其他类型LN的特点,两个亚型之间也有所不同.本文报告33例经肾活检证实的Ⅴ型LN,分析两个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析其转归的差异.
作者:陈朝生;许菲菲;吕吟秋;黄朝兴;徐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腹膜透析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IL-6、TNF-α、CRP的水平及与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和血浆白蛋白值结合人体测量对41例患者进行综合性营养评估,并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与营养不良组,检测两组腹膜透析患者血液的IL-6、TNF-α、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结果:发现营养不良患者血液的IL-6、CRP、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不良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nPNA明显下降(P<0.01).相关性检验发现IL-6、CRP 、TNF-α与血浆白蛋白明显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5、0.000、0.007,IL-6、CRP与小腿围明显负相关,P值分别为0.048,0.004.结论:炎症因子IL-6、TNF-α、CRP在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明显升高,提示炎症因子可能是导致CRF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邵蓉蓉;涂文婷;许菲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50例PNS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26例,采用泼尼松+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24例仅给泼尼松治疗,共30 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各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结果:葛根素治疗后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以总胆固醇下降尤为显著(P<0.01),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升高亦明显(P<0.05);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以全血高切黏度下降尤为显著(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PNS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王时敏;胡作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牛蒡子及其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肾脏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为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组分别给予牛蒡子粉饲料、牛蒡子水提物、醇提物进行6周的实验,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肾皮质Ⅳ型胶原、纤连蛋白(FN)的表达,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糖基化终产物的含量.结果:牛蒡子提取物能明显改善STZ大鼠多饮、多食和体重增加减少等症状,减少肾小球PAS染色阳性基质面积比以及Col-Ⅳ、FN的表达,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减轻细胞内蛋白非酶糖基化.结论:牛蒡子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一定的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蛋白非酶糖基化,影响肾小球ECM成分的合成与降解,减轻肾脏损害,减轻细胞内蛋白非酶糖化有关.研究表明:牛蒡子醇提物较其水提物和粗粉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海颖;陈以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肾康Ⅰ号、肾康Ⅱ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分两组,对照组(20例)用洛丁新加糖适平(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用胰岛素),治疗组(42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气阴两虚、湿瘀内阻型加服肾康Ⅰ号丸,脾肾阳虚、湿浊内停型加服肾康Ⅱ号丸,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减少24 h尿蛋白排泄量及降低BUN、Scr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肾康Ⅰ号、肾康Ⅱ号对糖尿病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黄明辉;甘晓斌;陈健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乃至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病症.刘宝厚教授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该病患者开辟了有效的治疗途径.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得窥一二,现将刘老治疗本病的思路、方法和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许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数目增长迅速.血液净化可有效地清除体内过多的代谢产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清除毒物,排除体内致病因子,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细胞生理功能.紧急血液净化治疗作为一种抢救措施已在临床广泛采用,对挽救部分急诊患者生命,赢得治疗原发病的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院1995年~2002年共进行紧急血液净化治疗223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杨永铭;刘冠贤;钟伟强;石咏军;陈伟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与腕管综合征的关系,评价MRI对DR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场强磁共振仪检查血透病人腕管综合征4例,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4例有腕管综合征的病人腕关节骨质内见T1WI、T2WI低信号,stir序列高信号灶.结论:有腕管综合征的血透病人不仅可见腕管内病灶,还可见腕骨内不同程度的骨破坏.MRI对血透病人的腕管综合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献日;温新东;黎金林;张建青;郑尘非;徐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IgA肾病(IgA nephrophathy, IgAN)是一组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临床和病理表现多样化,且不伴有系统性损害的常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依然不清,当前对IgAN发病机制研究的两个重要切入点是对IgAN的分子遗传研究及其免疫学机制.
作者:陈洪宇;王永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常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纤溶活性的变化,因此当狼疮性肾炎合并高凝状态时,容易并发静脉血栓.本文通过分析62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旨在探讨狼疮性肾炎并发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上预防这类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思路.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肾维宁冲剂对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予肾维宁冲剂,对照组30例予包醛氧淀粉.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CD+3、CD+4、CD+8、CD+4/CD+8、IL-1、IL-2、IL-6和BUN、Scr、Ccr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IL-2和Ccr均显著上升(P<0.05),CD+8、IL-1、IL-6、BUN、Scr则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仅BUN明显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维宁冲剂具有提高CRF患者CD+3、CD+4、CD+8、CD+4/CD+8、IL-2、Ccr水平,降低CD+8、IL-1、IL-6、BUN、Scr水平的作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肾功能.
作者:余俊文;郑宝林;张小娟;黄赛花;黄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ial stenosis,RAS)是肾血管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其中老年人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RAS可以引起缺血性肾病,进而导致肾衰竭,严重威胁病人健康.因此早期发现RAS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肾缺血纠正高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肾功能[1,2].如何选择高效、准确的检查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就显示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石玲;李英;郭智萍;张敏;赵建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