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国内临床报告分析

王亚莉;陈国军;方凤;刘厚奇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自体骨髓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摘要:回顾近10年国内期刊上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绝大部分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仅有2例报道,尚无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在斑秃皮损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斑秃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标志物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类糜蛋白酶(chymase)的表达与斑秃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取斑秃患者皮损和正常人头皮进行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yptase和chymase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人毛囊、皮脂腺及血管周围等处均表达tryptase;而chymase在正常人表达很少,在斑秃组织较少表达,且基本分布于毛囊周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秃患者皮损中tryptase表达升高,且在活动期、重型患者中表现出优势(P < 0.05),但其在病程>1年和病程<1年的患者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hymase的表达在斑秃患者和正常人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ryptase阳性的MC与斑秃的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对斑秃患者预后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磊磊;范卫新;孙蔚凌;马鸿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男,41岁.右颧部出现结节2年,无其他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结节呈肤色,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大小约1 cm × 1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累及皮下脂肪,黏蛋白中混杂肿瘤团块,肿瘤细胞可见腺样分化,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示阳性,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2、绒毛波形蛋白(Villin)、甲状腺样转录因子(TTF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阴性.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特点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作者:谢其美;桑红;张敏;刘芳;邓德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观察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病程一般4~8周,主要临床表现是圆形、椭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疹或斑片,上覆糠样鳞屑,以躯干及四肢近端为其好发部位,自觉轻度瘙痒.由于其病程较迁延,且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往往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我科自2009年4月-2011年4月应用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凯因甘乐,北京凯因科技公司)治疗玫瑰糠疹4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淑萍;罗东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1].现报告我们诊治的1例ALHE.

    作者:焦晓燕;郭在培;张宇虹;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

    报告1例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男,55岁.背部出现无痛性硬结节1年余,渐增大.经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病理证实为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朱里;陈思远;钱悦;吴艳;连昕;黄长征;王椿森;涂亚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遗传因素对白癜风发病影响的初步调查

    为了观察遗传因素对白癜风发病的影响,本文对4 526例确诊为白癜风患者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1.1.1 病例来源 1984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于白癜风专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白癜风的患者.

    作者:曾敬思;张艳丽;曾爱春;方勇;吴佑沛;郑际华;肖飞;曾昭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前庭大腺囊肿1例

    患者女,33岁.因右侧小阴唇皮下结节2个月,于2010年7月12日来我院就诊.2个月前,患者发现右侧小阴唇下部有一绿豆大的结节,不痛不痒,当时未予诊治.此后,结节略有增大,但一直无红肿、疼痛,其大小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性传播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马东来;孙秋宁;石秀艳;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寻常型天疱疮并发黏膜型类天疱疮

    报告1例寻常型天疱疮并发黏膜型类天疱疮.患者男,22岁.因多发黏膜糜烂、皮肤水疱半年而就诊.该例独特之处除其发病年龄较小之外,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两种大疱性疾病更是罕见.该例患者除具有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外,免疫荧光和血清学检查均提示两种疾病并发.

    作者:徐牧迟;潘萌;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皮肤混合瘤1例

    患者男,25岁.因鼻根部孤立性结节半年于2011年2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根部孤立性粟粒大丘疹,正常肤色,无明显自觉症状,后丘疹渐增大成结节.既往体健.

    作者:陈梅;杨海晶;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典型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25岁.因左足背肿块7年余,渐增大,于2010年12月在我科治疗.患者于7余年前发现左足背一黄豆大丘疹,不痛不痒,无运动障碍,肿块逐渐增大.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特殊物质刺激史.

    作者:王艺萌;汪旸;李航;涂平;陈喜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评估方法的初步探索

    目的:探索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便于临床准确有效地评估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223例,对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以体积、硬度、痛痒觉、外观自我评价4项因素为研究指标,制定出瘢痕疙瘩注射疗效评估方法.然后采用该评估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新收集的145例瘢痕疙瘩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对145例瘢痕疙瘩患者数据应用该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各组例数分布均呈正态性分布趋势.各组间体积、硬度、痛痒觉、自我评价4项指标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3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指标为评价瘢痕疙瘩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各组间年龄、性别、家族史、病程因素比较P值分别为0.975、0.225、0.489、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的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结果客观准确,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瘢痕疙瘩患者的注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作者:姚晓东;陈晓栋;杨立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女性外阴基底细胞癌并发大汗腺汗囊瘤

    报告1例女性外阴基底细胞癌并发大汗腺汗囊瘤.患者女,56岁.外阴肿块1年,呈蓝褐色球状,无自觉症状.肿块切除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并发大汗腺汗囊瘤.

    作者:常建民;刘春燕;杨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浓度冰醋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2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均为2008年4月-2010年4月本科门诊患者,均符合文献[1]扁平疣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确诊为面部扁平疣;②近半年内未做任何治疗;③皮疹在10枚以上;④能坚持治疗完规定疗程.患者随机分3组,采用40%冰醋酸治疗组40例,男17,女23例,年龄10~47岁,平均25岁;45%冰醋酸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8~50岁,平均27岁;50%冰醋酸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8.5~48岁,平均24.5岁,120例患者的病程为4周~4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作者:杨松;林利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脓疱性及关节病性银屑病1例

    患者女,38岁.因全身反复发作脓疱20年,双手关节活动障碍20年于2010年3月就诊.患者20年前双手甲周出现脓疱伴瘙痒,累及指甲,伴指甲脱落.随病情进展,患者手部关节逐渐屈曲、挛缩,活动障碍,症状与皮损严重度相平行.体格检查:体形消瘦,心、肺、腹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耳郭、四肢红斑基础上大量散在脓疱及厚层脓痂(图1A),双手指甲及双足趾甲脱落,表面有脓痂(图1B).有沟状舌.双手呈握拳状,手指屈曲、挛缩,伸直障碍,末端指节变短,无天鹅颈样畸形,指关节无红肿、压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类风湿因子(RF)42.6 kU/L(<20 kU/L),双手、足关节X线片:左手多个远端指骨变尖且骨质吸收,左足第2~4趾远节趾骨骨质吸收;提示左手诸骨骨质疏松;左足第2~4趾骨远端骨质吸收,关节在位.诊断:脓疱性及关节病性银屑病.治疗:经用甲砜霉素及甲氨蝶呤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熊庆;高永良;陈爱军;李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硬肿病1例

    患者男,63岁.因项背部红肿1年,于2008年5月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项部皮肤紧张发硬,无疼痛、瘙痒,患者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加重,并向肩背部发展,呈弥漫性肿胀性红斑.否认发病前有感染史,否认有糖尿病病史.

    作者:孙丽华;杨希川;钟白玉;郝;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58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酒渣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 例,他克莫司组予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联合治疗组予585 nm脉冲染料激光照射联合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结果:他克莫司组有效率为 60.0%(30例),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 80.0%(30例),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06,P = 0.031);联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他克莫司组.结论:58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可显著提高酒渣鼻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玉成;李雪莉;杨莉;李天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手术治愈巨大乳房外Paget病

    报告1例发生于阴囊、阴茎、阴阜以及腹股沟区的巨大乳房外Paget病.患者男,68岁.阴囊、阴茎及阴部出现红色浸润性斑块5年余.组织病理提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表皮全层及毛囊内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样细胞,部分肿瘤细胞沿毛囊上皮及汗腺导管侵及真皮深部,真皮浅层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乳房外Paget病.因肿瘤侵及外阴部范围广,切除面积较大,外阴部巨大缺损分别采用局部皮瓣与植皮相结合的方法成功修复.

    作者:吴信峰;王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形成蛋白I型受体A在雄激素源性脱发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Ⅰ型受体(BMPR-Ⅰ)A在正常人及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患者头皮毛囊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RT-PCR分析8例AGA患者额顶部脱发区与枕部非脱发区毛囊及11例正常人头皮毛囊中BMPR-ⅠA蛋白及基因水平表达差异;毛囊分组培养,观察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10-9mol/L对BMPR-ⅠA表达及毛囊生长的影响.结果:各组头皮毛囊均可见BMPR-ⅠA阳性染色.与正常毛囊相比,AGA患者脱发区毛囊阳性染色A值降低(P <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GA患者头顶部毛囊BMPR-ⅠA含量较正常人下调,目的蛋白与内参灰度比由1.733±0.058下调为0.396±0.036(P < 0.05);AGA枕部毛囊目的蛋白与内参灰度比值为1.574±0.039,与正常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囊培养DHT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目的蛋白与内参灰度比由3.441±0.172下降为0.367±0.026(P < 0.05).RT-PCR结果示,AGA脱发区毛囊BMPR-ⅠA mRNA下调为正常组的53%(P < 0.05),AGA枕部无明显下调;毛囊培养DHT组下调为对照组的13%(P < 0.05).结论:AGA脱发区毛囊与DHT组毛囊BMPR-ⅠA表达均降低,提示BMPR-ⅠA表达下降部分是由DHT升高引起;DHT可引起的毛囊生长减慢及退行性变;BMPR-ⅠA表达下降可能是DHT升高的直接作用或者是AGA生长期与退行期毛囊比例下降的代偿机制;其参与AGA发病可能与毛干及内根鞘形成障碍引起毛发脱落有关.

    作者:李晓欣;万苗坚;徐峰;冯智英;胡婷;赖维;谢小元;计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侧太田痣1例

    患儿男,3个月.双侧面部出现青灰色斑2个月,于2011年2月17日在我院就诊.患儿出生1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双颊部出现散在青灰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扩展至双侧上眼睑、额部及头皮,双侧巩膜逐渐蓝染.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董娜;刘立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国内临床报告分析

    回顾近10年国内期刊上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绝大部分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仅有2例报道,尚无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道.

    作者:王亚莉;陈国军;方凤;刘厚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