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蓉;涂平;武玲慎;马圣清;陈喜雪;陈伟
血管肉瘤又名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为血管内皮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临床较为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本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作者:邹勇莉;郑博文;杨智;农祥;杨雪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4、IL-5、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西替利嗪组和对照组,外搽1%达克罗宁霜,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4、IL-5、IFN-γ和TNF-α水平 .结果:入组前各组的症状、体征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咪唑斯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和西替利嗪组.治疗前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下降.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湿疹安全、有效;咪唑斯汀对IL-4、IL-5的影响作用强于西替利嗪.
作者:盛楠;宗文凯;余美文;林麟;崔盘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胱冬蛋白酶(caspase)-3、存活素(survivin)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PM/DM患者肌肉组织中caspase-3、survivin表达情况及两者的关系,及其与肌酶学的关系.结果:在47例PM/DM患者中43例caspase-3有不同程度的表达,4例为阴性表达.而survivin全部为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与caspase-3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健康对照者的横纹肌中caspase-3表达仅1例,而末见有survivin表达.本研究并未发现caspase-3、survivin表达有性别差异,在PM和DM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caspase-3表达与年龄、发病年龄呈负相关,而与肌肉变性程度呈正相关.同时survivin与年龄、发病年龄呈负相关,而与肌肉变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caspase-3和survivin是凋亡过程中重要的蛋白,caspase-3和survivin高表达可能在PM/D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而两者又是肌细胞凋亡的重要线索,提示凋亡是PM/DM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但尚需更多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郝伟丽;周晓鸿;樊应俊;王晓云;李晓岚;邓丹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二者并发的机制尚不清楚.动物研究证实鼠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1至少存在3种亚型:皮肤亚型、神经业型和肌肉亚型.BPAG2除在皮肤有表达外,在人脑神经元也有广泛表达.有可能神经系统病变导致BPAG1和BPAG2神经亚型暴露于免疫系统,产生拮抗神经亚型的抗体,与皮肤亚型发生免疫反应及交叉反应,导致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生.
作者:陈金波;王宝玺;李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男,30岁.因左侧胸背部、左上肢出现淡褐色角化性斑块3年,于2008年7月11日就诊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胸部出现数个绿豆大环状淡褐色角化性斑丘疹,无自觉症状,皮损缓慢向周轩围扩展,形成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褐色斑块,周边呈环状隆起,中央低平.皮损逐渐增多、增大,且相互融合,波及左侧背部和左上肢远端,呈线状排列.患者无手术及外伤史,家族成员亦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黄莉宁;贾敏;廖跃;吴保华;凌淑清;何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女,16岁.主诉:因腹部皮肤出现肿物16年.现病史:患者出生时上腹中部即有一黑色斑点,逐渐增大,至1岁左右增至米粒大.16年来皮损缓慢增长至直径约2 cm的圆形凸出皮面的肿物,于2007年12月就诊.平素无自觉症状,也未曾诊治过.既往史: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其父背部以及面部有20余个色素痣,无黑素瘤病史.皮肤科检查:上腹中部皮肤一2.0 cm×1.8 cm黑褐色椭圆形肿物,形似乳头状,基底略窄,表面有脑回状沟纹.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报告1例穿通性毛母质瘤.患儿女,10岁.左上臂外侧出现一红色丘疹,偶有疼痛,逐渐增至玉米粒大,中央破溃1年.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后外侧见一玉米粒大的紫红色半球形结节,质硬,中央破溃呈脐窝状.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穿通性毛母质瘤.
作者:蒋忠民;丁丽;姜日花;朱明姬;丛宪玲;孙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尖锐湿疣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液氮冷冻等经济有效的方法快速去除疣体[1],冷冻治疗的显著缺点为疼痛.笔者于2007年6月?008年1月采用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后施行冷冻,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萍;孙鸿;宋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男,22岁.面部出现色素斑14年,左上唇丘疹5年,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4年,于2007年11月就诊.
作者:常建民;李金辉;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80年代国外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结肠癌发病率较低,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靶点是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其中COX-2在人类多种内脏肿瘤中存在过表达[1],但其与皮肤肿瘤的关系目前国内外报道均不多.本研究选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角化棘皮瘤这两种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形态方面均非常相似的常见皮肤肿瘤,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肿瘤细胞中COX-2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华海康;尹兴平;金城;胡佳;杨莉佳;陶诗沁;朱小红;李明;王修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报告1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女,68岁.骶尾部出现肿块伴疼痛12年.皮肤科检查见肤色肿块.肿块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脂肪层可见胶原纤维显著增生,以及钙化性物质沉积,并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给予肿块手术切除,随访至今无复发.
作者:闫洁;郝飞;叶庆佾;杨希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报告1例角层下脓疱性皮病.患者女,43岁.因躯干反复出现红斑、脓疱2年,加重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颈部、腋窝、腰背部、双上肢及臀部见大片红斑,红斑上有绿豆大脓疱,腰背部皮损中央愈合呈淡红色斑片,周围见环状排列的脓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层下脓疱形成,疱内见少量炎性细胞和棘层松解细胞,其下可见少许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作者:张洁尘;陈浩;侯伟;陈祥生;姜袆群;冯素英;曾学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报告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患者男,60岁.躯干、四肢出现角化性丘疹伴瘙痒5年,躯干起水疱3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典型扁平苔藓的组织病理改变.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有别于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
作者:朱铁山;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儿男,2岁.出生后不久,父母发现其四肢有多条半环状皮肤凹陷.因凹陷逐渐加深,四肢肢端轻度肿胀而于2006年10月就诊.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在妊娠期间无特殊病史及服药史.
作者:韦应波;宋保强;韩岩;叶庆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儿女,9岁.5年前双下肢出现色素脱失斑,之后背部、面部也出现类似白斑.3年前面部出现散发坚硬丘疹.并蔓延至双颊部、鼻部及下颌部,并于腰部出现隆起性皮损.近2年来皮损加重.甲周皮肤正常,患儿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一般.自发病以来未接受过任何治疗,于2007年11月来我科诊治.
作者:姜莉;苏明山;马俊;涂平;陈学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外阴前庭炎综合征是一种局限于外阴前庭的慢性疼痛性疾病,而临床检查未发现皮损,从而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该文就其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林永丽;朱文元;范卫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麻风是一种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传染性疾病,易造成误诊,现将3例误诊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45岁.因双小腿反复出现红斑、紫癜伴关节肿痛4年余,于2008年3月10日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面部及小腿出现红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伴有手、足小关节疼痛和肿胀,无晨僵.在当地医院给予地塞米松(具体剂量不详)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停药后皮损又出现,长期间歇口服地塞米松.
作者:张佩莲;樊应俊;周晓鸿;邓丹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儿男,1岁.背部出现结节1个月,于2008年4月17日就诊.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米粒大淡红色结节,无任何不适.结节逐渐变为黄红色,增至花生米大,予以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外用治疗无好转.病程中无发热、咳嗽、呕吐、多饮、多尿等症状.
作者:陈小玫;汪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痤疮患者血清白介素(IL)-4、IL-1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与痤疮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轻、中、重度痤疮患者及健康者(对照组)各30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12 p70、IFN-γ和IL-4水平,分析其与痤疮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IL-12 p70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痤疮组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3,0.000);而重度痤疮组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等级相关分析:痤疮严重程度与IL-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s=-0.106,P=0.023),与IFN-γ水平成负相关(rs=-0.363,P=0.000),与IL-4水平成正相关(rs=0.381,P=0.000).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轻度和中度痤疮组的IL-4和IFN-γ水平无直线相关性(P>0.05),而重度痤疮组为显著负相关(r=-0.398,P<0.05).结论:痤疮患者存在Th1/Th2特征性细胞因子失衡,体液免疫优势应答与痤疮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佳妍;王朔桂;黄映善;李红江;杨小冶;刘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67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2.06.DM患者并发ILD者占23.95%,男性并发ILD(34.54%)高于女性(18.75%),ILD组的平均患病年龄[(52.03±12.22)岁]大于无ILD组[(45.34±17.43)岁].ILD组出现异色病样皮损、四肢肌无力和关节痛者高于无ILD组,而有双上眼睑和(或)眶周红斑的为无ILD组高于ILD组.在ILD组中,抗核抗体(ANA)和抗Jo-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4.86%和32.43%,均大于无ILD组;ILD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和心电图ST-T改变高于无ILD组.结论:年龄较大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ANA、抗Jo-1抗体阳性,血清LDH显著升高、ESR增快、ST-T改变、四肢肌无力、有关节痛以及异色病样皮损者更易并发ILD.
作者:代丽美;陈爱明;季成;王彩梅;杨玉花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