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俞腾飞;李树民;李刚
以欧洲花楸悬浮培养细胞(SASC)为材料,检测酵母提取物(YE)处理后SASC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初步探究YE诱导SASC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机制.结果表明:YE诱导SASC合成了5种联苯类化合物,且5种化合物含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YE处理抑制细胞的生长;细胞培养液中的pH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YE处理组(YE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CK组)相比显著增加,高时相对增量达到了147.76%;CK组和YE组细胞外Ca2都表现为内流,但YE组的内流明显小于CK组.说明YE诱导使细胞处于一种胁迫状态,不利于细胞的生长,迫使细胞合成了联苯类化合物抵御外界胁迫;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可能作为酶类参与调控化合物的合成;Ca2信号分子可能介导细胞应对YE胁迫的信号转导.
作者:黄蕾;肖文娟;杨光;莫歌;林淑芳;吴志刚;郭兰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中的主要有效单体Rb1,Rg1和Re对神经营养因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以0.6 mmol·L-1的皮质酮作用于SH-SYSY细胞24 h的损伤模型,加入Rb1(120,60,20μmol·L-1),Rg1(120,80,40 μmol·L-1)和Re(120,80,40 μmol·L-1),CCK试剂盒检测Rb1,Rg1和Re对皮质酮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存活率;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有CREB-Luc报告基因的质粒分别和含有hRaf,hAkt,hcAMP,hCaMK基因的质粒转染入人胚肾细胞(HEK293细胞),加入有效浓度人参皂苷Rb1,Rg1和Re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CCK的测试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1(60 μmol·L-1),Rg1(80 μmol·L-1)和Re(80 μmol·L-1)对SH-SY5Y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显示加入Rb1和Rg1调控后Raf-CREB,Akt-CREB通路中CREB报告基因活性明显增强,加入Re调控后Raf-CREB,CaMKⅡ-CREB通路中CREB报告基因活性明显增强.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b1和Rg1调控后Raf-CREB,Akt-CREB通路中CRE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Re调控后Raf-CREB,CaMKⅡ-CREB通路中CRE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人参皂苷中的主要有效单体Rb1,Rg1和Re对皮质酮所致SY5Y细胞受损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游的Raf-CREB,Akt-CREB,CaMKⅡ-CREB通路有关.
作者:汪婷婷;董宪喆;刘婉婉;陈宜鸿;刘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多枝柽柳在宁夏民间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了寻找其中的有效成分,为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多枝柽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法对多枝柽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的结构依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得以鉴定.从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onodecarboxyellagic acid(1),鞣花酸(2),3,3’-二甲基鞣花酸(3),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4),3,3’-二甲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5),阿魏酸(6),异阿魏酸(7),咖啡酸(8),4-氧-乙酰基咖啡酸(9),4-甲基-1,2-二苯酚(10).除化合物7异阿魏酸外,其余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5,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娟;李玮琦;郑萍;王锐;余建强;杨建宏;姚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以ITS2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白果五味子.方法:结合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样品对白果五味子进行研究,对样品ITS2片段进行双向测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序列,利用MEGA 5.0进行多序列比对,利用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应用BLAST 1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白果五味子样品ITS2序列长度为231 bp,BLAST 1鉴定白果五味子样品为五味子.白果五味子和五味子居群间平均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0.002 2)远远小于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0.021 6).结论:ITS2鉴定白果五味子属于五味子;ITS2可以用于鉴定和区分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作者:李先宽;王冰;郑艳超;刘枞;丁璞;宋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竹节参总皂苷对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竹节参总皂苷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一氧化氮(NO)试剂盒法检测竹节参总皂苷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NO释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IL-1β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竹节参总皂苷的安全用药范围为≤80 mg·L-1;与LPS模型组相比,竹节参总皂苷各剂量组(0.1,1,10,40 mg·L-1)均能显著降低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NO,TNF-α和IL-1β分泌;竹节参总皂苷各剂量组(10,40 mg·L-1)均能抑制iNOS,TNF-α,IL-1β mRNA表达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初步证实了竹节参总皂苷对LPS致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通路有关.
作者:代艳文;袁丁;万静枝;张长城;刘朝奇;王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大黄素是一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多种器官组织以及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大黄素的广谱抗肿瘤效应已经得到证实,其在胆囊癌的治疗上是否具有确切疗效尚无可靠的临床试验,其抗胆囊癌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考证.该文就大黄素抗胆囊癌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瑞涛;尹涵;董顺斌;袁伟;柳言平;刘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艾滋病(AIDS)患者常用唐草片进行辅助甚至替代治疗,然而中药成分复杂,其对抗病毒药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CYP450酶是药物的主要代谢酶,因此,研究中药唐草片与依非韦伦联合用药前后对CYP450酶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组学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代谢酶的研究.该文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肝微粒体,SDS-PAGE分离其蛋白质,切取CYP450所在的3条电泳带,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鉴定,一共鉴定了16个CYP450同工酶.为了定量分析唐草片对CYP450酶的影响,采用基于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技术(MRM).根据蛋白质的质谱鉴定结果,选择CYP2C11.其特征多肽通过Expasy blast搜索获得.片断离子的m/z< 800.该文CYP2C11的离子对的m/z为711.5/232.1,711.5/319.2,711.5/466.2和711.5/595.3;内标(IS) ESAT-6肽的m/z为735.5/215.3,735.5/389.3,735.5/460.3,735.5/524.3.采用相对峰(分析物/内标)面积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与EFV单独给药组相比,在EFV与唐草片合并用药组中CYP2C11上调了1.6倍.该文结果显示唐草片可能通过调节代谢酶如CYP2C11来调控药物代谢,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张丽军;贾小芳;尹林;刘晓茜;沈银忠;卢洪洲;程能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从蔓荆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扶桑甾醇棕榈酸酯(1),以及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6)、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7)、(Z)-9-十六碳烯酸(8)、二十八烷醇(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蔓荆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全裕;陈永胜;王菲;陈世武;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土壤饱和含水量的90%~ 100%,80%~ 90%,60%~ 70%,40%~ 50%,20%~30%5个供水水平,研究水分胁迫对银柴胡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银柴胡株高和地上部干重逐渐下降,而根长和根干重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脯氨酸含量先下降后明显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保护酶SOD和POD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CAT表现为先不变后降低的趋势;银柴胡叶片膜透性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在适度的干旱胁迫下银柴胡可以保持一定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保持膜的稳定.
作者:郎多勇;崔佳佳;周达;李月彤;周丽;张新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刺萼龙葵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1),hypoglaucin H(2),金丝桃苷(3),异槲皮苷(4),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5),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6),smilaxchinoside A(7),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20α,26-三醇-25(R)△5,22-二烯-呋甾-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郝丽娟;王珊;朱晶晶;王智民;魏守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利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荭草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采用UPLC-MS/MS检测不同肠段中原儿茶酸,异荭草素,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槲皮苷及山柰素鼠李糖苷含量,比较荭草提取物中各化学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计算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考察对吸收参数影响的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荭草提取物不同浓度时原儿茶酸等7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肠吸收速率(Ka)随着荭草提取物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R2>0.95),表明各成分以被动扩散机制吸收;所考察成分在不同肠段肠囊的吸收速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成分在各肠道的吸收趋势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于结肠.肠囊对荭草中化学成分的吸收透过有选择性,外翻肠囊法可评价其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作者:刘跃;唐丽;曹旭;郑林;王爱民;黄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利用高碘酸钠法合成芍药苷免疫抗原PF-BSA和包被抗原PF-OVA,并通过紫外光谱检测芍药苷成功与BSA/OVA偶联.小鼠经PF-BSA免疫后,体内可产生抗芍药苷抗体,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证明其免疫小鼠所得抗体效价达1:12 800,半数抑制浓度为0.791 mg·L-1,且与黄芩苷等9种中药小分子交叉反应极低.芍药苷人工抗原的合成及抗体的获得为建立ELISA和研制免疫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作者:屈会化;赵妍;苏歆;贺娜娜;孙晔;孔慧;赵琰;王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植物毛状根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种,因其不仅克服了植物生长缓慢、有效成分积累有限的不足,且具有不依赖外源植物激素等优点,近年来研究较多.文章介绍了目前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诱导情况,并总结了植物毛状根培养体系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基因的研究、植物基因工程、生物转化以及药物蛋白中的应用,旨在为其他药用植物毛状根的培养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萌;高伟;王秀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三七皂苷类成分是三七发挥药效的活性部位,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该文构建了三七皂苷类成分的蛋白互作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模块的功能及包含的蛋白从分子水平上阐释三七皂苷类成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三七皂苷发挥药效主要与环磷酸腺苷代谢、血管伸缩、血液凝固、T细胞增殖与分化等生物过程相关.
作者:任真真;张燕玲;王星;王石峰;贺昱甦;翟晨曦;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研究黄连生物碱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表达和各项降脂指标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给药后HepG2细胞和金黄地鼠肝脏中LDLRm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给药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结果显示,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都有降血脂作用,其中黄连碱、巴马汀和药根碱能降低金黄地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P <0.05,P<0.01),升高HDL-c(P <0.01),增加HepG2细胞和金黄地鼠肝脏中LDLR mRNA的表达量.表明黄连生物碱具有调节金黄地鼠血脂代谢的作用,且黄连碱的降脂效果好.
作者:吴昊;王燕枝;王德珍;庞婕;叶小利;李学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于7 8月在丹参植株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对丹参产量、有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壮根灵可使分根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多效唑可使种苗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壮根灵和多效唑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二者可以极显著的降低丹参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李先恩;张晓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研究姜黄素(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3种主要姜黄素类成分在不同姜黄品系根茎内的动态积累规律,为姜黄规范化生产、适时采收和优质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不同姜黄品系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姜黄根茎内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相对含量随生育进程而降低,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可将总姜黄素积累量作为姜黄适宜采收期的评价指标;缅甸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均较高,可作为高姜黄素含量和高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的优良育种材料.
作者:李青苗;杨文钰;唐雪梅;张美;周先建;舒光明;赵军宁;方清茂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采用Agilent T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含0.2%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了炙甘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HPLC-MS/MS对19个共有峰中的6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该方法测定了10批不同产地的炙甘草药材,其相似度在0.72~0.99.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该研究为炙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作者:孙磊;靳勇;刘晓晴;乔善义;高松;车彦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对黄素馨Jasminum giraldii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Rp-HPLC制备柱色谱法,从黄素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梣皮树脂醇(1),(+)-丁香树脂醇(2),(+)-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3),齐墩果酸(4),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5),芥子醛(6),3,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7),1-(4-甲氧基苯基)乙醇(8),反式桂皮酸(9),4-(1-甲氧基乙基)苯酚(10).化合物1~3,5~8以及10为首次从素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的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显示出强的自由清除能力(IC50为55.1 μmol·L-1),活性强于维生素C(IC50为59.9 μmol·L-1),化合物2显示中等强度自由清除能力(IC50为79.0μmol·L-1),活性弱于维生素C,但强于2,6-二羟丁基对甲酚(IC50为236 μmol·L-1).
作者:张修朋;秦辉;杨芳;柴江;王欣;宋小妹;梅其炳;冯锋;岳正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利用一株毛霉属真菌Mucor sp.对柚皮素(1)进行生物转化,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得到3个O-硫酸酯化产物(2~4),经LC-MSn-IT-TOF和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出化合物2为柚皮素7-O-硫酸酯,化合物3为柚皮素4’-O-硫酸酯,化合物4为柚皮素5-O-硫酸酯.这些结果可为哺乳动物/人体对柚皮素的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阮飞盈;陈日道;李建华;张敏;解可波;王琰;冯茹;戴均贵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