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元;叶信海;周胜杰;陈熙
我科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5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慧敏;吴平;丁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因四肢关节肿痛,前发际及外阴红斑、瘙痒伴发热4个月,于2004年6月13日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双跖关节出现酸痛、红肿,同时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眼结膜充血及发热,体温38.0℃左右;头皮前发际出现鳞屑性红斑,伴有瘙痒;继而双手掌指关节及多个指间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无晨僵现象,在当地医院多次行四肢关节X线摄片,均未发现异常.血尿酸及类风湿因子(RF)检查正常.
作者:王懿娜;刘国英;方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砷中毒为职业病,主要通过饮用高砷水、职业接触而引起.近十年来,不断有医源性慢性砷中毒的报道,近我科诊治2例,其中1例继发鲍恩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振鲁;李建国;张守民;王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71岁.因全身散在红斑1年,于2004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003年5月无意中发现左侧膝关节处出现一手掌大紫红色斑片,无任何不适.半年后皮损逐渐增多,并扩展至双下肢和臀部.
作者:杜娟;蔡琦;蔡林;金江;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四环素及其衍生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联合烟酰胺成功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屡见报道,且不良反应少见.笔者近来采用米诺环素、烟酰胺治疗l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后,其面部出现色素沉着,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娣;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可导致多种泌尿生殖道疾病[1],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女性黏液性宫颈炎(MPC)、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不育症等.如未能及时治疗还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作者:雍刚;张燕飞;林昭春;夏仲楠;廖巫山;喻林冲;谭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3种抗组胺药的抗组胺及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方法:给大鼠左、右爪分别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1.0 g/L,0.1 mL)和组胺(10 g/L,0.1 mL)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在注射花生四烯酸和组胺2 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0.6 mg/kg)灌胃,注射后应用体积测量仪分别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所致的鼠爪水肿(P<0.05),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咪唑斯汀对组胺所致的鼠爪水肿有抑制作用(P<0.05),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组,但与西替利嗪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强于氯雷他定;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相比,咪唑斯汀表现出其独特的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
作者:付萌;李小强;樊平申;赵小东;孙林潮;廖文俊;王刚;王志鹏;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于2004年4月-12月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yiolet B,NB-UVB)治疗玫瑰糠疹,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毕廷民;刘阳;姜峰;赵淑贤;李慧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8岁.因全身出现暗红色斑和斑丘疹30年,加重2周,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30年前患者小腿胫前出现淡红色丘疹及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渐波及上肢、背部及腹部,偶有痒感,在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银屑病,予以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皮损得到控制,病情趋于稳定.
作者:陆海空;汤依晨;乐嘉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毛囊闭锁三联症是指脓肿性穿凿性头部毛囊周围炎、聚合性痤疮及化脓性汗腺炎3种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少见.笔者将临床上诊治的1例毛囊闭锁三联症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王培光;林达;王红艳;李卉;高敏;周文明;刘盛秀;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利用传统医药的优势,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采用滋阴熄风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艺明;林金宝;黄海松;高杰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产生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介素(IL)-4的影响,探讨抗组胺药治疗AC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IFN-γ、TNF-α和IL-4的水平及3种药物分别对它们的作用.结果: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咪唑斯汀对血清及细胞培养液中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仅对部分细胞因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ACD小鼠产生的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它们对ACD小鼠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妍;郭在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危重患者的重视,笔者回顾分析了1994-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24例SLE患者死亡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吉;孙磊;师振予;谢红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152例面部蜘蛛痣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开元;叶信海;周胜杰;陈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麻风患者家庭内人员发病显著高于社会人群发病,分析麻风在家庭成员中的传播,不仅可以了解该病的流行特征,对制定新时期麻风的防治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红军;张季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39岁.主诉:阴囊、阴茎暗紫褐色丘疹伴瘙痒2年.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紫色丘疹,伴瘙痒.近2个月来阴囊皮损渐增多,瘙痒加剧,于2004年9月至我院就诊.
作者:吴信峰;方方;胡兹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支原体感染被认为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笔者对636例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宇;陈岚;吴玮;朱威;连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9岁.右小腿结节1年,溃烂5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密集的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大、核呈肾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约70%CD30阳性、约20%CD45Ro阳性,而CD3、CD20、MPO、TIA-1、ALK-1均为阴性.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黄静;王琳;刘宏杰;刘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对BALB/c小鼠皮肤3种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以5%咪喹莫特乳膏刺激BALB/c小鼠皮肤,用逆转录(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及IL-1β mRNA的含量.结果:经β2微球蛋白内参校正后,RT-PCR示涂药组2d和7 d后TNF-α、IL-6、IL-1β mRNA表达均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可上调BALB/c小鼠皮肤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吉玺;骆丹;缪旭;林向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坏疽性脓皮病(PG)的认识,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2004年在我科住院的19例P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PG除有皮肤损害外,还可累及其他器官.约42.1%的患者并发有系统性疾病,其中以并发糖尿病居多.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结论:PG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主要根据其临床特点诊断.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控制PG有效的药物,亦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磺胺类、米诺环素等药物,局部治疗有利于皮损愈合.
作者:郑雪莲;陈连军;孙春秋;严月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