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王康才;成明超;郭庆海;赵杰;赵秀梅;李丽
湖北贝母为传统中药,然而《Flora of China》将其基原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归并于天目贝母F.monantha项下.该实验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川百合Lilium davidii为外类群,用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rpl16序列、matK序列等3个片段对湖北贝母及其近缘类群天目贝母F.monantha、安徽贝母F.anhuiensis等进行联合建树分析,对湖北贝母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为湖北贝母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分子证据.结果显示,分子系统树上,3种贝母各自的居群聚为一支,之后天目贝母与安徽贝母聚为一支,后与湖北贝母聚为一支.表明湖北贝母与天目贝母的亲缘关系可能要远于安徽贝母与天目贝母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适宜将湖北贝母归并于天目贝母.
作者:赖宏武;齐耀东;刘海涛;刘久石;张本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该文通过计算324个神经毒性化合物和235个无神经毒性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电荷分布及几何结构等特征的6 122个分子描述符,通过CfsSubsetEval评价和BestFirst-D1-N5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描述符,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了化合物神经毒性判别模型.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均在80%以上.以30个确有神经毒性的中药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率,达73.333%.将该模型应用于山豆根神经毒性成分筛查,筛得13个潜在神经毒性化合物,其中4个已有文献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有助于开展中药神经毒性成分筛查工作.
作者:张景芳;蒋芦荻;张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芳香类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挥发油是由芳香性药物提取精制而成的有效成分,常为几十种至上百种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故常以挥发油直接配伍组方,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各种制剂,发挥临床疗效.该文以《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的数据库为资料来源,筛选了以挥发油入药的266个中成药,建立含药品名称、挥发油名称与用量、剂型、规格与用法、功能、主治等项目的信息表.再结合药剂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统计分析含挥发油的中成药在剂型与用法、挥发油的品种、功能与主治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挥发油在剂型发展、处方开发、药品说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其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赛君;伍振峰;杨明;王雅琪;胡鹏翼;揭晓泸;韩飞;王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德国SCHWABE公司是银杏叶制剂的全球首家、也是大的生产厂商.该公司不仅在该领域技术力量领先,更是通过高质量的专利撰写、严密的专利布局,有效地保护了自身产品的市场.该文通过对SCHWABE公司银杏叶制剂专利网的申请时机、法律状态、技术发展路线、全球布局、中国布局等多角度的分析,既为我国企业的银杏叶制剂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为中药专利网布局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作者:刘伟;程心旻;耿冬梅;谭威;邹文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人参及其有效成分因具有卓越的增强免疫、调节内分泌及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而著称,然而各成分功效之间的差别并不明确.该文以实验大鼠为对象,研究人参主要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三醇皂苷、二醇皂苷以及人参多糖对机体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参二醇皂苷和多糖在提升动物免疫器官质量、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的作用优于其他组.总皂苷和三醇皂苷可有效增加脾脏天然杀伤细胞(NKC)的含量.二醇皂苷和多糖可以显著增加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人参总皂苷在增加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方面优于其他各组.研究表明,人参各成分在增强免疫、调节内分泌及抗氧化应激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功效,人参二醇皂苷和人参多糖在增强免疫方面体现优势,人参总皂苷在抗氧化应激方面体现优势.
作者:贾执瑛;谢燮;王晓艳;贾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以杭白菊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分析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叶绿素总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在NH4 +-N/NO3-N为25∶75时达到大值;根、茎、叶、花蕾等不同部位中NR的活性均在NH4 +-N/NO3-N为0∶100时达到大值;根和叶中硝态氮的含量在NH4+-N/NO3-N为50∶50时达到大值;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GS和GOGAT的活性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两者均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大值,铵态氮的含量则在NH4+-N/NO3-N为75∶25时达到大值;淀粉含量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大值,可溶性总糖在NH4+-N/NO3-N为25∶75达到大值;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的含量在NH4+-N/NO3-N为25∶75时达到大值,质量分数分别为0.673%,1.838%;木犀草苷的含量则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在NH4 +-N/NO3-N为0∶100时达到大值,质量分数0.108%;NH4+-N/NO3-N为25∶75时产量达到大值.结论: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的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产量品质影响显著,NH4+-N/NO3-N为25∶75时较利于杭白菊的生长及品质提升.
作者:张朋;王康才;成明超;郭庆海;赵杰;赵秀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该文对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痰热清注射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对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尚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李文龙;刘绍勇;薛东升;瞿海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石斛生境中存在多种能够促进石斛生长的内生真菌,利用内生真菌与铁皮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筛选对铁皮石斛组培苗有促生长活性的内生真菌,研究内生真菌对石斛根的侵染情况,采用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促生长活性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株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苗有促生长作用,均能侵染铁皮石斛根,在铁皮石斛根的根被、外皮层、皮层中以菌丝或菌丝团的形式存在,不侵染内皮层和中柱,区别于有害真菌.8株活性内生真菌中,2株产孢真菌经形态鉴定,属于Pestalotiopsis,Eurotium属,6株不产孢真菌经分子鉴定,分别属于Pyrenochaeta,Coprinellus,Pholiota,Alternaria,Helotiales等5个属.促生长活性内生真菌与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可促进石斛组培苗生长,对于缩短石斛生长周期,增加石斛中药材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侯晓强;郭顺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以栀子提取物缓释片为模型药物,栀子苷为成分指标,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指标,对以药效指标评价中药缓释制剂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建立可计量的体外DPPH测定方法,以该方法测定栀子缓释片不同时间点体外释放液的抗氧化活性,绘制时间-效应曲线,采用线性回归和f2相似因子法与栀子苷的时间-累积释放度曲线比较,结果显示体外释放度评价中DPPH药效指标与栀子苷成分指标有较好相关性,提示DPPH清除率药效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以环烯醚萜类为主要成分的栀子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
作者:郭懿望;赵壮;程艳珂;王笛;杜守颖;陆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为了研究地黄块根膨大的发育特征,揭示激素相关基因在这个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该研究以地黄品种“温-85”为实验材料,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地黄块根进行表型观察,利用半薄树脂切片技术观察块根的组织形态.从地黄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与激素合成和响应相关的基因,利用qRT-PCR技术研究激素相关基因在地黄不同发育时期块根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地黄的发育阶段可划分为苗期、拉线期、块根膨大初期,膨大中期,膨大后期和成熟期.块根解剖学特征分析表明次生形成层的分裂启动了地黄块根膨大的进程;膨大前期次生形成层的持续快速分裂和副形成层的形成驱动了块根的向外(平周)和侧向(圆周)持续快速膨大.在半薄和超薄切片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地黄块根中存在有大量的油脂细胞.定量结果分析显示IAA,CK,ABA,乙烯,JA,EB的合成和响应基因整体呈现上调表达趋势,GA的合成与响应基因呈下调趋势,其负调控因子基因则上调表达.大部分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处在拉线期、膨大前期.结论:拉线期和块根膨大前期是地黄块根发育为关键的时期,IAA,CK,ABA,乙烯,JA,EB的合成和响应基因的上调与GA合成基因的下调能促进块根的发育.油脂细胞可能与地黄药用成分的合成与储存有密切关系.该研究为阐述地黄块根发育的规律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王鹏飞;李鑫宇;李明杰;刘林;王潇然;王丰青;李春奇;陈新建;张重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4省份16产区的48份通关藤样品进行分析,建立通关藤药材FTIR指纹图谱.通过对该指纹图谱的解析表征、全谱对比、共有特征峰对比、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建立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通关藤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通关藤样品的FTIR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运用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该药材的产地鉴别;指纹图谱解析、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能从不同层面对通关藤产地进行正确的分类,结果相互验证和补充.本研究为通关藤药材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作者:李超;杨生超;郭巧生;郑开颜;王平理;徐祥增;肖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垂盆草醇提物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垂盆草醇提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结合FITC-Annexin V/PI双标记检测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试验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3,Caspase-9,PARP,P-STAT-3(Tyr705),STAT-3,Bcl-2,Mcl-1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垂盆草醇提物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垂盆草醇提物作用后,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下调Mcl-1和Bcl-2的表达,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降解/活化及PARP的降解,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垂盆草醇提物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和Mcl-1和Bel-2的表达,进而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曾军英;李胜华;伍贤进;刘丹;万雄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通过本草文献,梳清独活、羌活的本草源流,确立其基原.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神农本草经》中独活应包括独活和羌活2类中药,南北朝时期已区分药材.唐宋时期已认识到二者的临床区别,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始将二者从本草上区分开来,由于本草家多泥古,尤其是李时珍将二者合为一条,引起了混乱.但是在药材商品和临床上,二者依然是区分的.历代羌活均为羌活属植物,基原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宽叶羌活N.forbesii而独活品种较为复杂,但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应用当归属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f.biserrata,并作为正品延续下来.早的独活应不包括羌活属植物,羌活可看成历史上的一优选的“新兴品种”.
作者:单锋;袁媛;郝近大;黄璐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考察蒙药查干蹦嘎提取物对生物标志物PGC-1α的活性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裸鼠肿瘤模型的药效学和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方法:①70%的乙醇回流提取查干蹦嘎药材粗粉,制备药材提取物冻干粉;②口服给予KM和C57BL/6J小鼠50 mg·kg-1的查干蹦嘎提取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d;给予A549细胞不同浓度的查干蹦嘎提取物;③用QT-PCR定量测定动物肺部组织及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A549中PGC-1α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不同品系小鼠的肺组织测定中,PGC-1α的表达量具有增高的趋势.在A549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的测定中,PGC-1α的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高,且表现出时间与浓度依耐性关系.结论:蒙药查干蹦嘎能够诱导正常肺部组织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PGC-1α mRNA表达.目前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肿瘤模型的药效学和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汉青;顼佳音;蔚璐;新吉乐;魏继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海洋矿物药主要包括珍珠、珍珠母、蛤壳、牡蛎、瓦楞子、海螵蛸、石决明等,该类药材化学成分组成相似,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蛋白质.该文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的含量;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其碳酸钙晶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水解后样品中总氨基酸进行测定.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寻找该类药材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所收集的样品中牡蛎所含碳酸钙为三方晶系方解石,石决明及珍珠母晶型为三方晶系方解石与斜方晶系文石混合晶型,其余4种均为斜方晶系文石;所有样品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在86% ~ 96%;海螵蛸中总氨基酸质量分数高达1.70%、蛤壳中低,平均为0.16%.通过对7种海洋矿物药中碳酸钙和总氨基酸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对海洋矿物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司玮;阿如娜;李尚蓉;张静娴;吴婉莹;崔亚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高飞;冷静;傅超美;章津铭;廖婉;胡慧玲;何瑶;甘彦雄;郝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该文通过模拟人体内环境,研究羊脂油作用下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模拟形成,同时研究了不同产地(青海、江苏、安徽)、不同来源(山羊和绵羊)、不同部位(肚子油和尾巴油)的12批羊脂油以及羊脂油中主要脂肪酸类成分(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对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羊脂油作用下,模拟形成的胶束呈分散状态,类球形且表面光滑.以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等为指标对制得的胶束进行考察,发现产地为青海的绵羊制得的胶束较稳定,包封率较高.羊脂油中3种主要脂肪酸类成分能促进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形成,但羊脂油整体作用效果更好.以上研究证实羊脂油促进了淫羊藿活性黄酮自组装胶束的模拟形成,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淫羊藿炮制辅料的增效作用,促进淫羊藿活性黄酮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杰;孙娥;张振海;蒋俊;徐凤娟;贾晓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为明确与甘草中有效成分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种类,揭示微量元素对甘草质量的影响,依据国家药典标准,采用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Cu)、锌(Zn)、(锰)、铅(Pb)、硒(Se)、镉(Cd)、镍(Ni)、镧(La)、钠(Na)、铬(Cr)、镁(Mg)、铁(Fe)、钙(Ca)、铝(Al)、钾(K)、锶(Sr)的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成分含量与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草药材中的甘草苷含量与Mn,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u,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甘草酸含量与Mg,Cd,La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K,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甘草药材中有效成分与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但确切结论还需进一步进行量效关系研究分析.
作者:刘长利;尹艳;张淑华;李倩;陈敏;郭昫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含雄黄的牛黄解毒片用于临床已有800余年历史,但由于雄黄含砷,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关注度高、争议大.对含雄黄的传统中成药而言,目前存在2个认识误区,其一是把雄黄毒性与砒霜相提并论,其二将雄黄贬得一无是处,可有可无,要求从复方中将其去除.含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到底有多毒?该文结合牛黄解毒片的研究进展对此作一综述,并提出不同见解:①以总砷为标准评价含雄黄中药的安全性不妥;②雄黄的服药量和服药时间的长短决定其毒性的大小;③雄黄是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应作深入研究来决定其取舍.对诸如牛黄解毒片等所含雄黄中成药的经典方剂,应该以严谨的现代科学依据加以评价,才能指导合理、安全应用.
作者:封玉玲;苗加伟;李晶;孙安盛;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兰科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和齿瓣石斛D.devonianum均为传统中药材,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研究利用3种从不同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与这2种石斛植物种子在树叶、松树皮和椰糠混合基质上进行共生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胶膜菌属Tulasnella FDaI7菌株及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 FDd1菌株分别能有效地促进兜唇石斛和齿瓣石斛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建成,石斛与真菌存在共生专一性.共生培养60 d,接菌FDaI7的兜唇石斛种子,原球茎或幼苗形成率分别为14.46%,12.07%;接菌FDd1的齿瓣石斛种子,二者形成率分别为44.36%,42.91%.在2种光照条件下,已形成的原球茎均能够进一步发育为幼苗,而持续黑暗条件会导致幼苗白化或畸形.研究结果为2种石斛的野外回归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这2种药用石斛人工仿生态栽培的种苗扩繁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字肖萌;高江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