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膜增生厚皮症合并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1例

万学峰;多兰;沈大为

关键词:骨膜增生厚皮症, 毛囊周围炎,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
摘要:患者男,26岁.自述于1992年始无任何诱因手足弥漫性肥大增厚.1994年无诱因面部起皮疹,后累及头部,表现为多发性炎性丘疹,部分融合成半球形或细长的结节,后软化形成多发性脓肿,破溃后形成多数瘘孔,愈后留条索样瘢痕.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70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700例患者均为2000年8月~200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男422例,女278例,年龄4个月~89岁.

    作者:肖永泽;梁汉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淋球菌外膜孔蛋白与环丙沙星耐药关系的初探

    淋球菌(NG)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大肠杆菌(E.coli)由外到内分为3层:外膜、胞间质、内膜.外膜上有大量蛋白质,其中第一类蛋白质(P.I)功能上相当于孔蛋白,主要有3种,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000、33000、35000[1-3].环丙沙星(CIP)主要是通过上述3种孔蛋白进入菌体的.当孔蛋白表达下降或不表达时,进入菌体的CIP则减少,细菌对CIP产生耐药性.笔者对5株CIP敏感的NG和3株CIP耐药的NG外膜孔蛋白做了半定量分析,以探讨孔蛋白表达的种类和数量与CIP耐药的关系.

    作者:邵圣文;李国明;陈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采用葡萄糖消耗法快速测定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探讨采用葡萄糖消耗法进行快速念珠菌药敏试验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葡萄糖消耗法快速检测104株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并和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进行比较.受试菌株主要分离自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包括白念珠菌(C.albicans)45株、近平滑念珠菌(C. parapsilosis)24株、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17株、克柔念珠菌(C.kruei)10株、光滑念珠菌(C.glabrata)8株.结果:对于氟康唑,两种方法在±1个、±2个稀释度范围内的一致性为76.0%和89.4%;对于伊曲康唑,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别为82.7%和89.4%.结论:葡萄糖消耗法和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的一致性较高,可以用于念珠菌药敏的快速测定.

    作者:陈剑;万喆;李若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根霉病1例

    报告1例皮肤根霉病.患者男,50岁.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12天,右上肢前臂出现红斑、肿胀并渐扩大,皮肤呈黑色坏疽样外观.右上肢、肩部、腋下、胸背疼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血管周围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血管内真菌栓塞.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接合菌病根霉属.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为小孢根霉.对上肢感染组织行清创术、截肢,并予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3周.经治疗肿胀减轻,疼痛消失,目前仍在治疗中.

    作者:奚丹;金京姬;曾三武;高文新;刘懿和;赵文;郑洪;石玉秀;李若瑜;王端礼;纪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75%乙醇局部涂搽治疗腋臭

    笔者自1996年5月至今采用75%乙醇涂搽腋窝大汗腺部位治疗腋臭300例,其中男237例,女63例,年龄15~50岁,以青壮年为主.按患者腋臭异味多少,将腋臭分为轻度、重度两个等级.300例患者中重度131例,轻度169例.

    作者:何永琼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和前列腺液病原菌检测分析

    笔者于1999年3月~2001年1月对379例男性尿道分泌物和前列腺液进行了病原菌检测,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汉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以皮肤斑块性浸润和肿瘤表现为主的B细胞淋巴瘤

    1病例资料病史:患者女,44岁.皮肤红斑、浸润性斑块2年,皮肤肿瘤半年.

    作者:谭升顺;江惟苏;付勇;冯义国;袁景奕;张磐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基底鳞状细胞癌和多发性纤维毛囊瘤1例

    报告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癌变1例.组织病理检查见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有较多空泡细胞.癌变处表皮变薄,真皮内散在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团块,团块周围有收缩间隙.结果显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易继发鳞状细胞癌和(或)基底细胞癌,其继发癌变与原癌基因p53遗传的异常易感性有关.

    作者:郑艳红;马东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带状疱疹患者免疫功能测定

    为探讨带状疱疹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笔者检测了52例带状疱疹患者血清和水疱中白介素(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水平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抗体,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段西凌;董巍;邱练芬;杨雁;陈晓霞;林新瑜;王尚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转移因子加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0年3月~2002年6月应用转移因子胶囊加阿昔洛韦片治疗生殖器疱疹(GH),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其学;张晓彬;刘磊;徐继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超抗原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和Colo 16细胞株的细胞动力学影响

    目的:探讨超抗原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刺激48 h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PBMC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抗原可能是通过刺激PBMC的活化,引发银屑病皮损的发生,而对角质形成细胞没有直接作用.超抗原活化的PBMC迅速进入凋亡,提示超抗原刺激PBMC活化增殖和凋亡是自身稳定的调控,使PBMC数量和质量恢复正常.

    作者:徐丽敏;李红;王彦红;毛舒和;康瑞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消疣灵注射液治疗扁平疣133例

    笔者以消疣灵注射液外涂治疗扁平疣133例,其中男62例,女71例;年龄9~50岁;平均病程3个月(15 d~4年).

    作者:马玉昕;崔东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银屑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

    有关银屑病微量元素的研究多见于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1-3],而银屑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少见报道[4].笔者测定银屑病患者血清多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丁政云;孙笑菊;高顺强;梁索元;郑凤兰;徐素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红皮病型银屑病合并慢性砷中毒1例

    患者男,67岁.因全身皮肤反复起鳞屑性红斑1年,潮红、肿胀、糜烂伴发热10余天于2002年8月11日收入院.患者1年前头面、躯干及四肢起鳞屑性红斑,脱屑明显,当地诊断为银屑病.

    作者:高莹;李春阳;杜心美;郭淑兰;张宪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妇科门诊就诊患者阴道及宫颈分泌物病原体的检测

    女性阴道及宫颈感染性疾病虽是妇科常见病,但近年来随着病原体种类的不断增多及病原体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其发病率及复发率也在逐年升高.为了解各种病原体的致病率,笔者用常规涂片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妇科门诊就诊患者阴道及宫颈分泌物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素珍;李雅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1例

    患者男,39岁.20年前确诊为银屑病,曾先后服用过多种中草药及白血宁、乙双吗啉、双酮嗪,注射过转移因子等药物.

    作者:张连顺;陈志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5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伐昔洛韦、维生素C、曲马朵及外用药,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Lipo PGE1)治疗,疗程7 d.结果:治疗期间,试验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且治疗后3个月内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po PGE1可明显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并有助于后遗神经痛的预防.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雷霞;杨亚东;杨宏珍;赵莉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复方倍他米松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调查

    临床资料:370例均为2000年11月~2002年8月笔者所在科室门诊患者,男147例,女223例;年龄3~62岁,其中3~15岁12例,16~62岁358例.

    作者:蒙秉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0.1%阿达帕林凝胶和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0年8月~2001年9月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凝胶)和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必麦森)治疗寻常痤疮,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于延;仲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血清脱氢表雄酮及雌二醇水平测定

    笔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了38例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A)患者血清脱氢表雄酮(DHEA)和雌二醇(E2)的水平,以探讨性激素在雄激素性秃发发病中的意义,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史丙俊;林江;钟桂书;杨保华;陈德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