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民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疾病,不同类型之间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不同.有些鱼鳞病已通过连锁分析的方法定位在染色体的某个区段,有些已经找到突变基因,对这些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先天性鱼鳞病的诊断、遗传咨询及治疗.
作者:孙秀坤;朱学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杵状甲(hippocratic nail)多为先天性,家族病例较少见.笔者门诊发现杵状甲一家系共7例患者(图1),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李玉珍;刘健;张琳;梅艳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日光模拟器对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进行光试验的结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光紫外线模拟器,对30名正常人和105例CAD患者进行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小红斑量(MED)测定.结果:在UVA波段,当剂量<40J/cm2时,30名正常人均无红斑反应,而105例CAD患者中6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反应(60%);在UVB波段,CAD患者的ME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结论:采用日光模拟器对CAD患者进行光试验,有助于对CAD的诊断.
作者:胡跃;阎春林;魏明辉;廖康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996年3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90锶(90Sr)敷贴治疗毛细血管瘤2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霞;张丽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常伴发搔抓.瘙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可以呈急性或慢性经过,可局限也可累及全身.其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瘙痒可以由许多皮肤病和内科疾病引起,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
作者:夏隆庆;赵春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病例资料病史:患者男,51岁.6年前双眼睑原因不明出现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并在其后的2年内,逐渐蔓延至整个颜面、颈部、上胸、肩胛及手背等处,无任何自觉症状,惟夏季日晒后感轻度刺痒.出现皮损以来无肌痛、肌无力、发热、关节痛、头晕及其他不适.
作者:赵天恩;周桂芝;田洪青;邱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皿治林)与依巴斯汀(开思亭)、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的抗组胺强度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6名志愿者分为3组,皿治林组12例、开思亭组12例和芙必叮组12例.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2 d中,以及停药1周后皮内注射组胺100μg,诱导观察局部风团、红晕的反应强度.结果:皿治林组服药后12 d内组胺诱导局部风团和红晕面积的反应强度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或0.05).结论:皿治林的起效速度、抗组胺作用强度均优于和芙必叮.
作者:黄旭;朱大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2002年10月~2003年4月笔者采用紫外线光疗配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3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特比萘芬作为一种丙烯胺类的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浅部真菌感染.但是关于特比萘芬对酵母菌的作用,尤其是对白念珠菌的作用,不论是体外药敏试验还是临床疗效,目前的报道结果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应用NCCLS M27-A方案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作特比萘芬的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朱元杰;徐红;潘纬华;温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资料:1998年10月~2001年5月笔者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24.5±4.5)岁(18~30岁).
作者:周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第2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9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咪唑斯汀10 mg、西替利嗪10mg、氯雷他定10mg,均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结果:三者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各有所长.
作者:尹锐;刁庆春;叶庆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发病4年.额面部巨大肿块,质软,表面呈血性大疱,溃疡出血,酷似Kaposi肉瘤,多次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管瘤.
作者:朱晓浚;刘次伟;刘小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笔者采用疣组织自体植入疗法治疗5例顽固性难治性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勤;高宝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我国重点防治的8种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升高,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致耐药性报道不断增多.为了了解STD门诊男性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笔者对154例男性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曙霞;李艳华;李美洲;丁政云;朱敬先;万力;高顺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0阳性细胞在SLE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标记法结合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技术,以CD4、CD8分子为T细胞表面标记,经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刺激和经刺激培养后的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IFN-γ+IL-10-细胞与IFN-γ-IL-10+细胞的比值明显降低,且IFN-γ+IL-10+双阳性细胞显著增多;SLE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对离子霉素刺激的反应性明显降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以降低SLE外周血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IFN-γ+IL-10-/IFN-γ-IL-10+细胞亚群比值.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T细胞亚群平衡失调,表现为分泌IL-10的T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和Tr1细胞增多、Th1/Tc1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缺陷.皮质类固醇对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柯瑶;王玲;沈友轩;王慧娟;刘晓华;季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6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更昔洛韦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0.25 g,每日1次;阿昔洛韦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5 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更昔洛韦组有效率为93.4%,阿昔洛韦组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更昔洛韦组明显较阿昔洛韦组缩短(P<0.01);更昔洛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阿昔洛韦组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安全、速效.
作者:张燕;张国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壮族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1 3,x2=5.002 4,P=0.025 2及RR=0.388 9,x2=3.952 7,P=0.046 6),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汉族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 3,x2=8.4006,P=0.003 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亦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提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人SLE的易感基因.
作者:郑文军;梁伶;刘栋华;苏家光;严煜林;林有坤;潘尚领;罗佐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白色萎缩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由Milian在192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Milian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有溃疡的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柴宝;金玲;孔俐君;巴东霞;李阿妮;黄畋;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荷香;原田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999年5月~2002年5月笔者采用自制平沙洗液联合丙酸倍氯米松软膏外用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8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立;韩秀珍;王焱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