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郑文军;梁伶;刘栋华;苏家光;严煜林;林有坤;潘尚领;罗佐杰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壮族, 汉族, 广西, HLA-DRB1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壮族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1 3,x2=5.002 4,P=0.025 2及RR=0.388 9,x2=3.952 7,P=0.046 6),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汉族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 3,x2=8.4006,P=0.003 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亦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提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人SLE的易感基因.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荷香;原田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肉芽肿性唇炎1例

    患者男,42岁.因上唇肿胀、肥厚2年,于2002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陈瑾;李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的体外药敏试验

    特比萘芬作为一种丙烯胺类的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浅部真菌感染.但是关于特比萘芬对酵母菌的作用,尤其是对白念珠菌的作用,不论是体外药敏试验还是临床疗效,目前的报道结果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应用NCCLS M27-A方案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作特比萘芬的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朱元杰;徐红;潘纬华;温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上皮样血管瘤1例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作者:张春敏;侯建新;袁奎封;史永俭;魏国;王蘋;刘金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阳性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0阳性细胞在SLE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标记法结合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技术,以CD4、CD8分子为T细胞表面标记,经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刺激和经刺激培养后的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IFN-γ+IL-10-细胞与IFN-γ-IL-10+细胞的比值明显降低,且IFN-γ+IL-10+双阳性细胞显著增多;SLE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对离子霉素刺激的反应性明显降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以降低SLE外周血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IFN-γ+IL-10-/IFN-γ-IL-10+细胞亚群比值.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T细胞亚群平衡失调,表现为分泌IL-10的T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和Tr1细胞增多、Th1/Tc1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缺陷.皮质类固醇对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柯瑶;王玲;沈友轩;王慧娟;刘晓华;季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

    患者女,22岁.主诉:双侧鼻唇沟出现结节22年.现病史:患者出生后不久其父母发现患者鼻唇沟出现针尖大小,正常肤色丘疹,随着年龄增长,丘疹亦逐渐增多、增大,形成结节,弧立散在,互不融合,但自始至终无自觉症状.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明,未经任何治疗.患者未婚,月经正常,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

    作者:孙志平;邱实;石文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14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60岁,病程1~7 d.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18例,胸、腹及背部52例,四肢及臀部16例;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62岁,病程2~7 d.

    作者:苏腾良;张佳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结节性硬化症伴癫癎及头颅CT异常1例

    患儿男,7岁.因全身多发性皮赘而于2002年7月24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儿出生后不久颈部、躯干和腹股沟等部位即出现米粒大质软皮赘,皮损随年龄增大而有增多趋势,但单个皮损增至黄豆大即停止生长;2~3岁时背部开始出现单个局限性色素改变,但无自觉症状;4岁开始出现癫癎小发作,偶尔出现大发作并导致神志不清,患儿学习成绩较差.3年前开始服用多种抗癫癎药物(如卡马西平、复方癫癎片等),病情控制尚满意,一直间断服药至今.患儿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崔勇;杨森;向全桂;林达;张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Q-开关Versapulse激光治疗雀斑55例疗效分析

    2001年1~12月笔者采用Q-开关Versapulse激光美容机治疗雀斑55例,获满意疗效.

    作者:张正中;周国富;牟韵竹;杜华英;眭维耻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近10余年来,国外利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波长311~313 nm)照射治疗银屑病[1],该疗法等同或甚至优于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的疗效,而且较PUVA安全,因此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了探索NB-UVB对我国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影响,自2002年10月起,笔者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全身照射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和地氯雷他定的实验性抗组胺强度比较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皿治林)与依巴斯汀(开思亭)、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的抗组胺强度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6名志愿者分为3组,皿治林组12例、开思亭组12例和芙必叮组12例.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2 d中,以及停药1周后皮内注射组胺100μg,诱导观察局部风团、红晕的反应强度.结果:皿治林组服药后12 d内组胺诱导局部风团和红晕面积的反应强度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或0.05).结论:皿治林的起效速度、抗组胺作用强度均优于和芙必叮.

    作者:黄旭;朱大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1例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亦称Degos病,是Degos等在1942年首先叙述的一种致死性皮肤和肠道闭塞性动脉炎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作者:蔡良奇;张益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笔者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甲真菌病5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承权;薛筑云;刘国红;陈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慢性皮肤念珠菌病因滥用皮质类固醇并发脑膜炎1例

    患者男,46岁.因躯干、四肢泛发鳞屑性暗红色斑10年,间歇性头痛2个月,于2002年2月27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周发忠;廖断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药洗液及丙酸倍氯米松软膏外用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88例临床观察

    1999年5月~2002年5月笔者采用自制平沙洗液联合丙酸倍氯米松软膏外用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8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立;韩秀珍;王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白色萎缩1例

    白色萎缩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由Milian在192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Milian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有溃疡的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柴宝;金玲;孔俐君;巴东霞;李阿妮;黄畋;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ST 9306光谱治疗仪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1年12月~2002年6月对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后的创面应用ST 9306光谱仪(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治疗.

    作者:韩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两性霉素B脂质体腔内注射治疗念珠菌性肝脓肿

    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抑霉泰,L-AMB)脓腔内注射治愈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肝脓肿.患儿男,12岁.因外伤手术后发现右肝前叶脓肿入院.先后行11次肝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在超声引导下脓腔内注射LAMB,每周2次,首次0.8 mg,以后依次为1.0、2.0、3.0、4.0 mg,共注射9次,总量30.8 mg.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患者经脓肿穿刺液真菌镜检、培养转阴后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作者:廖万清;姚志荣;温海;徐红;杨松林;刘兴华;谭跃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对30例CIU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者做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为30%(9/30),而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部分CIU患者血清中有功能性的循环自身抗体存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可作为CIU自身抗体的过筛试验.

    作者:木其日;刘玲玲;梁玉华;朱学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

    报告1例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儿男,出生时全身已有广泛的皮损,表现为红斑、瘀斑、水疱和血疱,水疱发生在红斑的基础上.血清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皮损活检后经电镜检查找到单纯疱疹病毒(HSV)颗粒.心脏B超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经积极的抗感染和支持疗法治疗无效,患儿终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陈仁贵;钱黎华;张定国;庄寅;邓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