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苏腾良;张佳贞

关键词:带状疱疹, 泛昔洛韦, 阿昔洛韦
摘要:临床资料:14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60岁,病程1~7 d.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18例,胸、腹及背部52例,四肢及臀部16例;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62岁,病程2~7 d.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14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60岁,病程1~7 d.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18例,胸、腹及背部52例,四肢及臀部16例;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62岁,病程2~7 d.

    作者:苏腾良;张佳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荷香;原田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敏感性皮肤的认识与评判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异常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觉神经的高输入性和皮肤免疫性增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表现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大类.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皮肤化学探头试验、生物物理参数和皮肤试验的检测来进行评判.

    作者:王学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人表皮黑素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和鼠黑素瘤细胞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目的:观察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和S91鼠黑素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方法:培养并纯化来自正常人包皮的黑素细胞以及来自毛囊的无色素黑素细胞,同时复苏S91细胞株,传代后接种到内置云母片的培养板中,细胞贴附到云母片上后固定,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观察.结果: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有3级分支,在主干及分支的顶端和侧缘可见膨出的球形结构.鼠黑素瘤细胞仅有很短的2级分支,在2级树突近端可见黑素小体.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只有1级树突,并只在树突近端有少数黑素小体.结论:表皮黑素细胞在形态上比黑素瘤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更成熟,有更多的黑素颗粒从树突的顶端和侧缘以胞吐的形式被输出.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夏明玉;冯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上皮样血管瘤1例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作者:张春敏;侯建新;袁奎封;史永俭;魏国;王蘋;刘金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第2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9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咪唑斯汀10 mg、西替利嗪10mg、氯雷他定10mg,均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结果:三者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各有所长.

    作者:尹锐;刁庆春;叶庆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和地氯雷他定的实验性抗组胺强度比较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皿治林)与依巴斯汀(开思亭)、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的抗组胺强度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6名志愿者分为3组,皿治林组12例、开思亭组12例和芙必叮组12例.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2 d中,以及停药1周后皮内注射组胺100μg,诱导观察局部风团、红晕的反应强度.结果:皿治林组服药后12 d内组胺诱导局部风团和红晕面积的反应强度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或0.05).结论:皿治林的起效速度、抗组胺作用强度均优于和芙必叮.

    作者:黄旭;朱大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1例

    报告1例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男,45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全身关节疼痛、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结节及双肺纵隔病变.从患者的皮损组织、前列腺液分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诊断为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采用泼尼松、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吴曰铭;李君;周炳华;许晏;刘素辉;徐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90锶敷贴治疗毛细血管瘤268例临床分析

    1996年3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90锶(90Sr)敷贴治疗毛细血管瘤2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霞;张丽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葡萄球菌性超抗原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γ-干扰素的影响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性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反应增强,且经SEB刺激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培养上清液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表达HLA-DR和Fas抗原,继而诱导细胞凋亡[1].

    作者:张峻岭;陈学荣;孙晓慧;康瑞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毛囊闭锁三联症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男,44岁.自11岁起颈部、上背部、胸部、颜面、头皮、肛周等部位反复起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时多时少,多在劳累、焦虑、食辛辣食物后加重,愈后常形成大小不等的瘢痕.

    作者:王文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肉芽肿性唇炎1例

    患者男,42岁.因上唇肿胀、肥厚2年,于2002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陈瑾;李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笔者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甲真菌病5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承权;薛筑云;刘国红;陈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额面部出血性淋巴管瘤1例

    患者男,67岁,发病4年.额面部巨大肿块,质软,表面呈血性大疱,溃疡出血,酷似Kaposi肉瘤,多次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管瘤.

    作者:朱晓浚;刘次伟;刘小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的体外药敏试验

    特比萘芬作为一种丙烯胺类的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浅部真菌感染.但是关于特比萘芬对酵母菌的作用,尤其是对白念珠菌的作用,不论是体外药敏试验还是临床疗效,目前的报道结果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应用NCCLS M27-A方案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作特比萘芬的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朱元杰;徐红;潘纬华;温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ST 9306光谱治疗仪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1年12月~2002年6月对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后的创面应用ST 9306光谱仪(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治疗.

    作者:韩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60例观察

    临床资料:1998年10月~2001年5月笔者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24.5±4.5)岁(18~30岁).

    作者:周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白色萎缩1例

    白色萎缩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由Milian在192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Milian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有溃疡的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柴宝;金玲;孔俐君;巴东霞;李阿妮;黄畋;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壮族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1 3,x2=5.002 4,P=0.025 2及RR=0.388 9,x2=3.952 7,P=0.046 6),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汉族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 3,x2=8.4006,P=0.003 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亦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提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人SLE的易感基因.

    作者:郑文军;梁伶;刘栋华;苏家光;严煜林;林有坤;潘尚领;罗佐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疣组织自体植入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5例

    笔者采用疣组织自体植入疗法治疗5例顽固性难治性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勤;高宝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