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皮样血管瘤1例

张春敏;侯建新;袁奎封;史永俭;魏国;王蘋;刘金耀

关键词:血管瘤, 上皮样
摘要: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杵状甲一家系7例报告

    杵状甲(hippocratic nail)多为先天性,家族病例较少见.笔者门诊发现杵状甲一家系共7例患者(图1),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李玉珍;刘健;张琳;梅艳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白色萎缩1例

    白色萎缩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由Milian在192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Milian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有溃疡的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柴宝;金玲;孔俐君;巴东霞;李阿妮;黄畋;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肉芽肿性唇炎1例

    患者男,42岁.因上唇肿胀、肥厚2年,于2002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陈瑾;李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1例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亦称Degos病,是Degos等在1942年首先叙述的一种致死性皮肤和肠道闭塞性动脉炎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作者:蔡良奇;张益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笔者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甲真菌病5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承权;薛筑云;刘国红;陈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敏感性皮肤的认识与评判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异常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觉神经的高输入性和皮肤免疫性增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表现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大类.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皮肤化学探头试验、生物物理参数和皮肤试验的检测来进行评判.

    作者:王学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在7种过敏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过敏性皮肤病病因较复杂,易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2001年11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7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在寻找某些过敏性皮肤病病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大宁;刘进芬;金文;冯新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更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6例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更昔洛韦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0.25 g,每日1次;阿昔洛韦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5 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更昔洛韦组有效率为93.4%,阿昔洛韦组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更昔洛韦组明显较阿昔洛韦组缩短(P<0.01);更昔洛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阿昔洛韦组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安全、速效.

    作者:张燕;张国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人表皮黑素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和鼠黑素瘤细胞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目的:观察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和S91鼠黑素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方法:培养并纯化来自正常人包皮的黑素细胞以及来自毛囊的无色素黑素细胞,同时复苏S91细胞株,传代后接种到内置云母片的培养板中,细胞贴附到云母片上后固定,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观察.结果: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有3级分支,在主干及分支的顶端和侧缘可见膨出的球形结构.鼠黑素瘤细胞仅有很短的2级分支,在2级树突近端可见黑素小体.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只有1级树突,并只在树突近端有少数黑素小体.结论:表皮黑素细胞在形态上比黑素瘤细胞、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更成熟,有更多的黑素颗粒从树突的顶端和侧缘以胞吐的形式被输出.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夏明玉;冯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阳性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0阳性细胞在SLE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标记法结合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技术,以CD4、CD8分子为T细胞表面标记,经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刺激和经刺激培养后的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IFN-γ+IL-10-细胞与IFN-γ-IL-10+细胞的比值明显降低,且IFN-γ+IL-10+双阳性细胞显著增多;SLE外周血的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对离子霉素刺激的反应性明显降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以降低SLE外周血CD4+及CD8+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中IFN-γ+IL-10+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IFN-γ+IL-10-/IFN-γ-IL-10+细胞亚群比值.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T细胞亚群平衡失调,表现为分泌IL-10的T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和Tr1细胞增多、Th1/Tc1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缺陷.皮质类固醇对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柯瑶;王玲;沈友轩;王慧娟;刘晓华;季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1例

    报告1例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男,45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全身关节疼痛、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结节及双肺纵隔病变.从患者的皮损组织、前列腺液分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诊断为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采用泼尼松、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吴曰铭;李君;周炳华;许晏;刘素辉;徐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近10余年来,国外利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波长311~313 nm)照射治疗银屑病[1],该疗法等同或甚至优于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的疗效,而且较PUVA安全,因此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了探索NB-UVB对我国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影响,自2002年10月起,笔者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全身照射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我国重点防治的8种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升高,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致耐药性报道不断增多.为了了解STD门诊男性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笔者对154例男性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曙霞;李艳华;李美洲;丁政云;朱敬先;万力;高顺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荷香;原田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抗组胺剂量下咪唑斯汀的抗炎强度,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0.1 mL(1.0g/L)或1%角叉菜胶0.15 mL致炎剂,分别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并在注射致炎剂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03mg/kg)和西替利嗪(03mg/kg)灌胃,注射致炎剂后1、2、3、4 h,应用体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斯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5);西替利嗪(0.3 mg/kg)对两种致炎剂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抗组胺剂量的咪唑斯汀在动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抗炎活性,咪唑斯汀可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作者:付萌;樊平申;廖文俊;赵小东;王志鹏;张鑫;杜俊峰;刘玉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

    报告1例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儿男,出生时全身已有广泛的皮损,表现为红斑、瘀斑、水疱和血疱,水疱发生在红斑的基础上.血清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皮损活检后经电镜检查找到单纯疱疹病毒(HSV)颗粒.心脏B超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经积极的抗感染和支持疗法治疗无效,患儿终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陈仁贵;钱黎华;张定国;庄寅;邓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第2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9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咪唑斯汀10 mg、西替利嗪10mg、氯雷他定10mg,均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结果:三者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各有所长.

    作者:尹锐;刁庆春;叶庆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乳房外湿疹样癌1例

    患者男,72岁.因阴囊红斑、鳞屑伴瘙痒10余年,累及阴茎、腹股沟,伴破溃、渗液、出血8个月,于2002年11月入院.

    作者:高晖;刘毅钧;张淑英;李景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药洗液及丙酸倍氯米松软膏外用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88例临床观察

    1999年5月~2002年5月笔者采用自制平沙洗液联合丙酸倍氯米松软膏外用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8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立;韩秀珍;王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伴脂肪组织增生的泛发型硬斑病1例

    患者男,64岁.3个月前腰腹部、胸背部出现红色斑疹,不痒,以后逐渐变成暗黑色,并逐渐变硬,于2002年12月13日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

    作者:乔树芳;张玉环;纪华安;肖尹;薛丑文;毛舒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