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

石东风

关键词: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外伤性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摘要: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4例(54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采用白内障摘出联合后囊环形撕囊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视力>0.5者17眼(62.96%),治疗组视力>0.5者21眼(77.78%),治疗组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头位难产初产妇212例,根据产程图分为新标组112例和旧标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结果新标组第一产程潜伏期长于旧标组,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短于旧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中产程延长所占比例(18.8%)新标组小于旧标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作者:李雪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其中38例为急性加重期,作为急性加重组;其余42例为稳定期患者,作为稳定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测定三组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加重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正常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加重组中8例患者死亡,死亡病例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检查意义。

    作者:姜晓;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前者单纯采用玻璃酸钠进行治疗,后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显著高于单用组(8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各个时间点 VAS 评分及 Lysholm 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与单纯采用玻璃酸钠治疗相比较,联合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及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军富;王博;张小冰;李云靖;赵自彪;李扬;张红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TEMI 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峰对心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峰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 STEMI 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患者心功能。结果 STEMI患者心电图前壁导联 ST 段抬高振幅之和(∑ST)、Q 波之和(∑Q)与心肌酶峰值、脑钠肽(BNP)、梗死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前壁导联 R 波振幅之和(∑R)与心肌酶峰值、梗死后3个月 LVEDD 呈负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 LVEF 呈正相关(P <0.05)。结论 STEMI 患者心电图 Q 波、T 波、R 波及心肌酶峰值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 STEMI 患者近期心功能状况的预测指标。

    作者:丁明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中医辩证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7.5%(35/4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1.29±0.30)优于对照组(2.88±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痛感,恢复骨折椎体部分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乃赞;和园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为提高胸腺瘤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是否伴随吸烟、是否伴随饮酒、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肿瘤直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Latter/ Bematz(L/ B)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侵犯程度,通过 kaplan-meier 检验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通过 COX 多因素分析确定胸腺瘤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胸腺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1.6%(3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胸腺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41.9%(26/62),性别、年龄分布、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年龄>50岁的患者、不能行完全切除肿瘤术的患者以及 Masaoka 分期属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要给予更加的重视和相关的措施。

    作者:王晓明;赵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颈椎前路融合术后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7年,平均5.6年。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未再次手术。结论临床手术中可主观避免的导致 ASD 加重的可能因素:①术中尽量恢复较好的颈椎的生理曲度;②建议钢板放置距离邻近椎间隙至少5 mm;③避免术中大范围剥离损伤前纵韧带及纤维环,避免定位针刺破正常邻近节段纤维环。

    作者:王刚;董乐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藻酸钙及粘性敷料联合 rhGM-CSF 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藻酸钙、粘性敷料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磺胺嘧啶银+凡士林纱布组(A 组)12例、藻酸钙+粘性敷料组(B 组)12例、rhGM-CSF +凡士林纱布组(C 组)12例、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组(D 组)12例,记录各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并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每次换药时患儿疼痛情况。结果 D 组12例患儿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9.4±1.3)d,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7.6±3.8)d,明显低于 A 组[(13.1±1.7)、(25.6±3.3)d]、B 组[(12.0±1.5)、(21.0±2.8)d]和 C 组[(11.2±2.3)、(20.7±3.1)d];实验组换药次数[(5.6±1.7)次]低于 A 组[(11.8±3.1)次]、B 组[(19.5±2.7)次]和 C 组[(7.6±2.9)次]。四组患儿伤后早期及中后期疼痛评分比较:D 组早期疼痛评分为(2.21±1.23)分,中后期疼痛评分为(1.83±1.02)分,低于 A 组[(8.31±2.25)、(6.45±2.57)分]、B 组[(2.97±1.55)、(2.21±1.23)分]和 C 组[(2.21±1.23)、(2.21±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 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方法较单用 rhGM-CSF 或藻酸钙+粘性敷料处理创面,具有减轻患儿换药疼痛、有效阻止小儿深Ⅱ度创面加深及加速Ⅱ度创面愈合的优点。

    作者:陈梓淼;程银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分娩产妇100例,采用胎头吸引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术中情况和新生儿身体不良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大出血和严重的软产道损伤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在新生儿产后不良症状方面,对照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低位产钳对产妇进行助产的过程中,产妇术中情况可有效控制,对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明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IDA)概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5年门诊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发病率,分析 IDA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由检验科进行血样检验,检验指标包括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结果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总发病率为23.90%,其中重度 IDA 发病率为5.40%;各孕期、各年龄段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 IDA 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孕期的 OR 值为4.41、P <0.01,年龄的 OR 值为3.76、P <0.01,文化程度的 OR 值为3.43、P <0.05,均是 IDA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发病率较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年龄、文化程度。因此,应对大同市矿区备孕妇女加强 IDA 保健宣传工作,制定合适的干预措施,从孕早期开始补充铁剂,降低孕妇 IDA 发生率,进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王海燕;于爱萍;王有;李得朋;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68例失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干预,检测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 评分及 HBV DNA 载量,并比较两组预后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TBIL、ALB、CHE、PT 含量及 Child-Pugh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载量[(1.89±1.23)log10拷贝/ ml]低于对照组[(5.43±1.12)log10拷贝/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未发生肝癌,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 HBV DNA 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程度,降低肝癌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预后。

    作者:高宏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评价不同途径激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其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4 d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3 d 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和口服用药均是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方式,但雾化给药可在早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程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入路组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腺癌术后相关激素水平与患者预期疗效的关系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根据相关激素的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的预期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估后选出78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动态监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体内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试验前,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所有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全甲状腺切除组(n =39)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n =39),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检查甲状腺相关激素的水平。如果促甲状腺素(TSH)连续2次及以上次数超过2 mU/ L,表明甲状腺相关激素分泌失常,给予甲状腺素抑制剂,并指导正确服药。结果两组患者在甲状腺癌术后均能够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全甲状腺切除组术后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术后一开始含量升高逐渐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术后血清中 TSH 含量一开始很高,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平衡状态。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术后血清中T3、FT3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在短时间内一直下降,而后缓慢回升;血清 T4、FT4含量出现峰值并且在短时间内保持高峰值,然后逐渐降低;血清中 TSH 含量一开始降低,随后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体内相关激素呈现动态变化,根据这种动态变化规律可以确定不同手术类型开始应用 TSH 抑制剂的佳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用药,以免出现意外。

    作者:钟学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肾性贫血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对其肾性贫血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为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甲状旁腺切除术,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Ca2+、P3+、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素清除指数(Kt/ V)和尿素下降率(URR%)等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 iPTH、Ca2+、P3+、钙磷乘积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 Hb、Hct 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rHuEPO 用量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ALB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 TG 指标低于术前,BMI 和 TSF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铁、铁蛋白、CRP、Kt/ V和 URR%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肾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明显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轻患者肾性贫血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任崧;马轶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新的麻醉方法及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全麻处理,观察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手术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全麻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辛伐他汀不同剂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不同剂量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脑血管储备能力( CV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 d 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40 mg/次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 CVR 及屏气指数(BHI)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CVR 和 BHI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CVR 和 BHI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CRP、TNF-α、MMP-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TC、TG、LDL-C 低于对照组,HDL-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疗效显著,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提高屏气指数,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血脂水平,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但临床仍需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积极控制。

    作者:任海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械通气和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非侵入或侵入性机械通气(MV)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10例 AMI 患者,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非侵入性通气、侵入性通气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机械通气患者293例,其中侵入性通气158例,非侵入性通气135例。非 MV、非侵入性 MV、侵入性 MV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0%、8.8%、39.5%(P <0.05)。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13、28 d(P <0.05)。非侵入性通气与住院死亡无相关性(校正 HR =0.90,95% CI 0.40~1.99,P =0.79),侵入性 MV 与住院死亡高风险强相关(校正HR =3.07,95% CI 1.79~5.26,P <0.05)。结论18%的 AMI 患者需要 MV,MV 患者中几乎半数为非侵入性MV,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需要侵入性 MV 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3倍。

    作者:杜丽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旨在为今后麻醉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120例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每组60例,并观察 T0、T1、T2、T3、T4,并在 T0、T4时对患者抽取静脉血以测定血浆皮质醇。结果观察组血浆皮质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 T1~ T4时 AAI 值均明显低于 T0时(P <0.05);T3时,观察组 AAI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T2~T4时观察组 MAP、HR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焦虑等作用,是临床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手术为理想的一种麻醉药,对抑制应激反应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吕彦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