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岳永俊;王廷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血流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重组人脑利钠肽干预。记录两组用药前15 min,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血压(BP)、肺动脉压(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QP)、心脏指数(CI),全肺血管阻力(PVR)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低于治疗前,CI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CI、PVR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均低于对照组,CI 分别为(2.51±0.53)、(2.82±0.55)、(2.81±0.56)、(2.82±0.53)L/(min·m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 BP、PAP 无明显影响,可有效降低 PAQP、MPAP、PVR,并维持肺动脉血流平稳,CI 升高,改善心脏灌注,增加心输出量。
作者:张合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案分为三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 A 组行0.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 B 组行0.6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 A 组与观察 B 组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 A 组运动恢复时间为(98.5±17.2)min,短于观察 B 组的(130.1±2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不良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促进患者术后尽快苏醒,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安慧霞;张春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8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 PaO2与 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症状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手部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手部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开复位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50.5±7.3)d 明显少于对照组[(77.4±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年 TAM 评分(201.5±15.6)°,明显高于对照组[(172.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73.3%)相比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与对照组(23.3%)相比明显较低(P <0.05)。结论采取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部关节功能状况,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可在手部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明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其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4 d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3 d 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和口服用药均是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方式,但雾化给药可在早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程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以乳酸林格氏注射液为对照,评价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SPMCG)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术中输注对患者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50例, 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术中输注 SPMCG,对照组术中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分别在入室后以10 ml/(kg·h)的速度输注500 ml 后行麻醉诱导,诱导后以10 ml/(kg·h)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于输液前(T0)、输液量为10 ml/ kg(T1)、输液量为20 ml/ kg(T2)和输液量为30 ml/ kg(T3)时检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糖,并记录。结果输液后实验组血糖水平、pH 值和乳酸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乳酸水平在 T2和 T3时间点时明显升高( P <0.05),pH 值在 T2和 T3时间点时明显降低(P <0.05),血糖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电解质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在腹腔镜手术术中输注比较,其可避免乳酸水平的升高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的稳定,对血糖水平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当。
作者:周松芳;李晓佩;王丽娟;魏晓永;姜丽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采用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分娩产妇100例,采用胎头吸引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术中情况和新生儿身体不良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大出血和严重的软产道损伤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在新生儿产后不良症状方面,对照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低位产钳对产妇进行助产的过程中,产妇术中情况可有效控制,对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明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期因子(MK)在诊断疾病和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结直肠肛门外科12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 MK 蛋白以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两组样本分别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比较,多组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及 LSD-t 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实验组较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 MK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0.01)。Ⅰ+Ⅱ期、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MK 蛋白含量依次增高,分别为(431±88)、(498±71)、(600±78)pg/ ml,对三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外周血 MK 蛋白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外周血 CEA,通过计算二者 ROC 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0.878和0.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 MK 蛋白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 CEA。MK 的升高也预示着结直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表明外周血 MK 可能成为诊治结直肠癌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贾毅;刘海义;郭凯庆;孟德斌;郭棕亮;杨光;郝振文;王海波;许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 CT 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断和分型上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之扬;朱玉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B 型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CoxB-VM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及联合检测对 CoxB-VMC 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 VMC 患者158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 IL-6、IL-17、IL-18、MCP-1的含量及 B 型柯萨奇病毒(CoxB)IgM 抗体,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 T( cTnT)的水平,分析各指标的水平与 CoxB-VMC 的关系,评价 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对 CoxB-VMC 诊断的价值。结果 AVMC 急性期血清 CK-MB、cTnT、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分别为(27.90±4.72)、(0.37±0.02)、(361.60±45.39)、(445.70±67.97)、(168.60±35.87)、(376.20±49.50)ng/ L,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VMC 患者 CoxB 病毒感染与心脏功能分级、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呈正相关(P <0.05)。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 CoxB-VMC 检测的敏感性(97.30%)、特异性(94.60%)及准确率(96.70%)。结论 VMC 急性期 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CoxB-VMC 的心脏功能状态,该4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增强 CoxB-VMC 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黄凯达;王仕海;朱庆华;毛红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峰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 STEMI 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患者心功能。结果 STEMI患者心电图前壁导联 ST 段抬高振幅之和(∑ST)、Q 波之和(∑Q)与心肌酶峰值、脑钠肽(BNP)、梗死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前壁导联 R 波振幅之和(∑R)与心肌酶峰值、梗死后3个月 LVEDD 呈负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 LVEF 呈正相关(P <0.05)。结论 STEMI 患者心电图 Q 波、T 波、R 波及心肌酶峰值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 STEMI 患者近期心功能状况的预测指标。
作者:丁明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双胎发育不均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分娩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双胎体质量差≥20%为不均衡组,<20%为均衡组,比较两组母亲合并症、孕周、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宫外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合并症等。结果体质量不均组较均衡组小于胎龄儿和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体质量不均衡组早产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体质量均衡组(P <0.05)。结论双胎发育不均可能是早产儿疾病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围产保健,尽早预防与治疗双胎发育不均衡可以改善新生儿近远期结局。
作者:赵瑞斌;孙丽霞;薛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68例失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干预,检测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 评分及 HBV DNA 载量,并比较两组预后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TBIL、ALB、CHE、PT 含量及 Child-Pugh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载量[(1.89±1.23)log10拷贝/ ml]低于对照组[(5.43±1.12)log10拷贝/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未发生肝癌,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 HBV DNA 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程度,降低肝癌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预后。
作者:高宏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为提高胸腺瘤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是否伴随吸烟、是否伴随饮酒、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肿瘤直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Latter/ Bematz(L/ B)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侵犯程度,通过 kaplan-meier 检验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通过 COX 多因素分析确定胸腺瘤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胸腺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1.6%(3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胸腺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41.9%(26/62),性别、年龄分布、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年龄>50岁的患者、不能行完全切除肿瘤术的患者以及 Masaoka 分期属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要给予更加的重视和相关的措施。
作者:王晓明;赵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检查泌尿系结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泌尿系结石患者14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研究1组[体质量指数(BMI)≥25.00 kg/ m2]采用120 mA剂量,研究2组(BMI 祝18.50~25.00 kg/ m2)采用90 mA 剂量,研究3组(BMI≤18.50 kg/ m2)采用60 mA剂量。观察四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1、2、3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泌尿系结石诊断均有效果,既能保证准确性又能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庆生;成新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初治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 VP 低剂量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52.94%,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52.94%,P <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52.94%,P <0.05)。结论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初治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学缓解率显著提高,复发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青竹;陈淑霞;田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IDA)概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5年门诊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发病率,分析 IDA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由检验科进行血样检验,检验指标包括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结果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总发病率为23.90%,其中重度 IDA 发病率为5.40%;各孕期、各年龄段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 IDA 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孕期的 OR 值为4.41、P <0.01,年龄的 OR 值为3.76、P <0.01,文化程度的 OR 值为3.43、P <0.05,均是 IDA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发病率较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年龄、文化程度。因此,应对大同市矿区备孕妇女加强 IDA 保健宣传工作,制定合适的干预措施,从孕早期开始补充铁剂,降低孕妇 IDA 发生率,进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王海燕;于爱萍;王有;李得朋;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