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刘卫平

关键词:纳洛酮, 氨茶碱, 呼吸衰竭,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8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 PaO2与 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症状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以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史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诊断结果、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14例;前循环4例,后循环11例。既往病史中血脂异常、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发病率分别为80.00%、66.67%、53.33%,而仅有33.33%的患者有脑血管病史。患者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双眼视物不见、双眼视物模糊、双眼先后视力下降、急性单眼视力下降。结论单眼症状属前循环病变,由闭塞及颈内动脉缺血引发,而双眼共同偏盲或发病多由后循环疾病损伤枕颞叶所致。

    作者:殷亚楠;杨小利;孟凡超;王书香;魏湛花;陈玉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10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传统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53例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在症状体征小时或缓解时间均明显提前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4.9%(45/53),对照组则为67.9%(3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更加迅速的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焦智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TEMI 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峰对心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峰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 STEMI 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患者心功能。结果 STEMI患者心电图前壁导联 ST 段抬高振幅之和(∑ST)、Q 波之和(∑Q)与心肌酶峰值、脑钠肽(BNP)、梗死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前壁导联 R 波振幅之和(∑R)与心肌酶峰值、梗死后3个月 LVEDD 呈负相关(P <0.05),而与梗死后3个月 LVEF 呈正相关(P <0.05)。结论 STEMI 患者心电图 Q 波、T 波、R 波及心肌酶峰值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 STEMI 患者近期心功能状况的预测指标。

    作者:丁明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案分为三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 A 组行0.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 B 组行0.6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 A 组与观察 B 组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 A 组运动恢复时间为(98.5±17.2)min,短于观察 B 组的(130.1±2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不良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促进患者术后尽快苏醒,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安慧霞;张春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期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期因子(MK)在诊断疾病和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结直肠肛门外科12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 MK 蛋白以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两组样本分别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比较,多组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及 LSD-t 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实验组较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 MK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0.01)。Ⅰ+Ⅱ期、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MK 蛋白含量依次增高,分别为(431±88)、(498±71)、(600±78)pg/ ml,对三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外周血 MK 蛋白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外周血 CEA,通过计算二者 ROC 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0.878和0.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 MK 蛋白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 CEA。MK 的升高也预示着结直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表明外周血 MK 可能成为诊治结直肠癌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贾毅;刘海义;郭凯庆;孟德斌;郭棕亮;杨光;郝振文;王海波;许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育期妇女行不同子宫术式疗效观察及卵巢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因生殖系统疾病而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35例生育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其卵泡刺激素(FSH)、血清雌二醇(E2)、血清抗勒氏管激素(AMH),观察其变化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后无更年期现象发生,且术前及术后6个月 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 <0.05),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AMH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全切除术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者术后 AMH 水平低于手术前(P <0.05)。结论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在短期内不会使卵巢功能衰竭,而影响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能与子宫切除方式、年龄、途径等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陈静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分娩产妇100例,采用胎头吸引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术中情况和新生儿身体不良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大出血和严重的软产道损伤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在新生儿产后不良症状方面,对照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低位产钳对产妇进行助产的过程中,产妇术中情况可有效控制,对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明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吉非替尼增量治疗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21例

    目的:观察对常规剂量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接受更高每日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吉非替尼常规剂量(250 mg/ d)获得性耐药的21例肺腺癌患者,增加剂量至500 mg/ d 进行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有效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剂量继续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无进展生存期。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1个月后依然进展的患者,改用化疗或接受常规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结果21例对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经剂量增至500 mg/ d 治疗后,4例患者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 = PR + SD)为28.6%(6/2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个月。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纳差、皮肤干燥和乏力等。结论对于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增量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高立伟;武素芳;兰守丽;左一凡;闫江涛;张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31日至2016年2月1日140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患者,通过脓毒症分级的分类方式分为三组,分别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观察三组患者的 PCT、hs-CRP 水平以及 APACHEII 评分。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 PCT、hs-CRP 水平以及 APACHEII 评分均明显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诊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血清 PCT 与 hs-CRP 水平成正比,与 APACHEII 评分也成正比。结论 PCT、hs-CRP 水平可以判断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在转诊后对于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秦庆员;刘晓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空腹胰岛素水平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影响的初步评估

    目的:探讨空腹胰岛素(FPI)水平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定量 CT(QCT)测定的30例2型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及12例血糖正常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及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别设定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①观察组 FPI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腰椎 BM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④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情况,分为 A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上)、B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下)、C 组(口服药物组),三组腰椎 BMD 值 A 组高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 BMD 低于正常老年男性,较高的胰岛素水平可能对 BMD 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T 段变化时间为(1.49±2.3)h,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9.58±1.2)h;对照组分别为(9.0±2.1)h、(16.2±1.2)h,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为(68.6±5.0)%,对照组为(34.1±5.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柴俊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脂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CRAO 患者1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眼部症状及全身不适的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患者化验检查血液血脂分析,包含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形成。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 LDL-C 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2例 CRAO 患者中,有LDL-C增高6例(50.0%),TC 增高1例(8.3%),TG 增高3例(25.0%),HDL-C 降低1例(8.3%),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7例(58.3%)。对照组中,LDL-C 增高0例,TC 增高1例(8.33%),TG 增高1例(8.33%),HDL-C 降低0例(0%),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2例(16.7%)。观察组 LDL-C 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脂分析中 LDL-C 与CRAO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 CRAO 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白俊平;冀祥;朱朝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评价不同途径激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其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4 d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3 d 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和口服用药均是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方式,但雾化给药可在早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程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入路组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头位难产初产妇212例,根据产程图分为新标组112例和旧标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结果新标组第一产程潜伏期长于旧标组,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短于旧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中产程延长所占比例(18.8%)新标组小于旧标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作者:李雪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为提高胸腺瘤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是否伴随吸烟、是否伴随饮酒、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肿瘤直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Latter/ Bematz(L/ B)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侵犯程度,通过 kaplan-meier 检验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通过 COX 多因素分析确定胸腺瘤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胸腺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1.6%(3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胸腺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41.9%(26/62),性别、年龄分布、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年龄>50岁的患者、不能行完全切除肿瘤术的患者以及 Masaoka 分期属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要给予更加的重视和相关的措施。

    作者:王晓明;赵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TP 方案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IP 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行VT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行 VD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结果显示,VT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缓解率为96.22%,显著高于 VDP 方案(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2,P <0.01);VDP 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显著高于 VTP 方案(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6,P <0.01)。结论 VI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 VDP 方案相比,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刘慧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肾性贫血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对其肾性贫血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为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甲状旁腺切除术,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Ca2+、P3+、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素清除指数(Kt/ V)和尿素下降率(URR%)等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 iPTH、Ca2+、P3+、钙磷乘积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 Hb、Hct 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rHuEPO 用量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ALB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 TG 指标低于术前,BMI 和 TSF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铁、铁蛋白、CRP、Kt/ V和 URR%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肾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明显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轻患者肾性贫血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任崧;马轶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临床效果及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均较差(P >0.05),经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血压、血脂均低于对照组(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