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期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贾毅;刘海义;郭凯庆;孟德斌;郭棕亮;杨光;郝振文;王海波;许奇

关键词:结直肠癌, 外周血, MK 蛋白, 癌胚抗原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期因子(MK)在诊断疾病和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结直肠肛门外科12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 MK 蛋白以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两组样本分别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比较,多组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及 LSD-t 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实验组较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 MK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0.01)。Ⅰ+Ⅱ期、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MK 蛋白含量依次增高,分别为(431±88)、(498±71)、(600±78)pg/ ml,对三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外周血 MK 蛋白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外周血 CEA,通过计算二者 ROC 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0.878和0.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 MK 蛋白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 CEA。MK 的升高也预示着结直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表明外周血 MK 可能成为诊治结直肠癌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MSCTU 平扫与增强扫描用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临床价值对比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尿路成像(MSCTU)平扫与增强扫描用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的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2月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83例 MSCTU 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比较 MSCTU 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准确率。结果 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诊断肾先天畸形准确率显著高于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诊断集合系统及输尿管先天畸形准确率显著高于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平扫,可作为临床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作者: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岳永俊;王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4例(54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采用白内障摘出联合后囊环形撕囊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视力>0.5者17眼(62.96%),治疗组视力>0.5者21眼(77.78%),治疗组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石东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吉非替尼增量治疗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21例

    目的:观察对常规剂量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接受更高每日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吉非替尼常规剂量(250 mg/ d)获得性耐药的21例肺腺癌患者,增加剂量至500 mg/ d 进行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有效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剂量继续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无进展生存期。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1个月后依然进展的患者,改用化疗或接受常规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结果21例对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经剂量增至500 mg/ d 治疗后,4例患者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 = PR + SD)为28.6%(6/2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个月。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纳差、皮肤干燥和乏力等。结论对于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增量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高立伟;武素芳;兰守丽;左一凡;闫江涛;张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分娩产妇100例,采用胎头吸引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术中情况和新生儿身体不良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大出血和严重的软产道损伤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在新生儿产后不良症状方面,对照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低位产钳对产妇进行助产的过程中,产妇术中情况可有效控制,对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明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其中38例为急性加重期,作为急性加重组;其余42例为稳定期患者,作为稳定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测定三组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加重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正常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加重组中8例患者死亡,死亡病例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检查意义。

    作者:姜晓;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械通气和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非侵入或侵入性机械通气(MV)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10例 AMI 患者,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非侵入性通气、侵入性通气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机械通气患者293例,其中侵入性通气158例,非侵入性通气135例。非 MV、非侵入性 MV、侵入性 MV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0%、8.8%、39.5%(P <0.05)。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13、28 d(P <0.05)。非侵入性通气与住院死亡无相关性(校正 HR =0.90,95% CI 0.40~1.99,P =0.79),侵入性 MV 与住院死亡高风险强相关(校正HR =3.07,95% CI 1.79~5.26,P <0.05)。结论18%的 AMI 患者需要 MV,MV 患者中几乎半数为非侵入性MV,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需要侵入性 MV 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3倍。

    作者:杜丽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颌间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 GI、DI 及 PI 评分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78.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 GI、DI 及 PI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7.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软垢及菌斑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尚文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T 段变化时间为(1.49±2.3)h,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9.58±1.2)h;对照组分别为(9.0±2.1)h、(16.2±1.2)h,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为(68.6±5.0)%,对照组为(34.1±5.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柴俊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IDA)概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5年门诊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发病率,分析 IDA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由检验科进行血样检验,检验指标包括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结果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总发病率为23.90%,其中重度 IDA 发病率为5.40%;各孕期、各年龄段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 IDA 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孕期的 OR 值为4.41、P <0.01,年龄的 OR 值为3.76、P <0.01,文化程度的 OR 值为3.43、P <0.05,均是 IDA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发病率较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年龄、文化程度。因此,应对大同市矿区备孕妇女加强 IDA 保健宣传工作,制定合适的干预措施,从孕早期开始补充铁剂,降低孕妇 IDA 发生率,进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王海燕;于爱萍;王有;李得朋;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10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传统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53例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在症状体征小时或缓解时间均明显提前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4.9%(45/53),对照组则为67.9%(3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更加迅速的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焦智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辛伐他汀不同剂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不同剂量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脑血管储备能力( CV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 d 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40 mg/次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 CVR 及屏气指数(BHI)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CVR 和 BHI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CVR 和 BHI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CRP、TNF-α、MMP-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 TC、TG、LDL-C 低于对照组,HDL-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疗效显著,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提高屏气指数,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血脂水平,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但临床仍需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积极控制。

    作者:任海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OPLAC 喉罩通气对 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先置入 OPLAC 喉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腭咽成型术的 OSAS 患者80例,随机分为 M 组、L 组两组,每组40例。M 组麻醉诱导期使用面罩通气;L 组麻醉前置入喉罩,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两组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后(T3)分别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停止面罩(喉罩)通气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0%的时间(无通气安全时限)。结果 L 组 T2、T3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PO2)、SpO2高于 M 组(P <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 M 组(P <0.05),L 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 M 组(P <0.05)。结论在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可以明显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完成气管插管争取时间,保证诱导期患者的安全。

    作者:贺伟忠;杨义;闫国中;钱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旨在为今后麻醉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120例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每组60例,并观察 T0、T1、T2、T3、T4,并在 T0、T4时对患者抽取静脉血以测定血浆皮质醇。结果观察组血浆皮质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 T1~ T4时 AAI 值均明显低于 T0时(P <0.05);T3时,观察组 AAI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T2~T4时观察组 MAP、HR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焦虑等作用,是临床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手术为理想的一种麻醉药,对抑制应激反应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吕彦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入路组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双胎发育不均早产儿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发育不均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分娩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双胎体质量差≥20%为不均衡组,<20%为均衡组,比较两组母亲合并症、孕周、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宫外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合并症等。结果体质量不均组较均衡组小于胎龄儿和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体质量不均衡组早产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体质量均衡组(P <0.05)。结论双胎发育不均可能是早产儿疾病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围产保健,尽早预防与治疗双胎发育不均衡可以改善新生儿近远期结局。

    作者:赵瑞斌;孙丽霞;薛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 CT 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断和分型上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之扬;朱玉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胸腺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为提高胸腺瘤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是否伴随吸烟、是否伴随饮酒、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肿瘤直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Latter/ Bematz(L/ B)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侵犯程度,通过 kaplan-meier 检验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通过 COX 多因素分析确定胸腺瘤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胸腺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1.6%(3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胸腺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41.9%(26/62),性别、年龄分布、手术方式、QHO 组织学标准分类、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手术方式和 Masaoka 分期是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年龄>50岁的患者、不能行完全切除肿瘤术的患者以及 Masaoka 分期属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要给予更加的重视和相关的措施。

    作者:王晓明;赵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LAP)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OP)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老年胃癌患者行 LAP 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72例 LAP与170例 OP 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 OP 组相比,LAP 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ASA 手术危险程度分级、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AP 对于老年胃癌安全可行,其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志闯;李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