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徐之扬;朱玉春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螺旋 CT,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 CT 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断和分型上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藻酸钙及粘性敷料联合 rhGM-CSF 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藻酸钙、粘性敷料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磺胺嘧啶银+凡士林纱布组(A 组)12例、藻酸钙+粘性敷料组(B 组)12例、rhGM-CSF +凡士林纱布组(C 组)12例、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组(D 组)12例,记录各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并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每次换药时患儿疼痛情况。结果 D 组12例患儿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9.4±1.3)d,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7.6±3.8)d,明显低于 A 组[(13.1±1.7)、(25.6±3.3)d]、B 组[(12.0±1.5)、(21.0±2.8)d]和 C 组[(11.2±2.3)、(20.7±3.1)d];实验组换药次数[(5.6±1.7)次]低于 A 组[(11.8±3.1)次]、B 组[(19.5±2.7)次]和 C 组[(7.6±2.9)次]。四组患儿伤后早期及中后期疼痛评分比较:D 组早期疼痛评分为(2.21±1.23)分,中后期疼痛评分为(1.83±1.02)分,低于 A 组[(8.31±2.25)、(6.45±2.57)分]、B 组[(2.97±1.55)、(2.21±1.23)分]和 C 组[(2.21±1.23)、(2.21±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 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方法较单用 rhGM-CSF 或藻酸钙+粘性敷料处理创面,具有减轻患儿换药疼痛、有效阻止小儿深Ⅱ度创面加深及加速Ⅱ度创面愈合的优点。

    作者:陈梓淼;程银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头位难产初产妇212例,根据产程图分为新标组112例和旧标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结果新标组第一产程潜伏期长于旧标组,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短于旧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中产程延长所占比例(18.8%)新标组小于旧标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作者:李雪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其中38例为急性加重期,作为急性加重组;其余42例为稳定期患者,作为稳定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测定三组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加重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正常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加重组中8例患者死亡,死亡病例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检查意义。

    作者:姜晓;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前者单纯采用玻璃酸钠进行治疗,后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显著高于单用组(8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各个时间点 VAS 评分及 Lysholm 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与单纯采用玻璃酸钠治疗相比较,联合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及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军富;王博;张小冰;李云靖;赵自彪;李扬;张红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OPLAC 喉罩通气对 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先置入 OPLAC 喉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腭咽成型术的 OSAS 患者80例,随机分为 M 组、L 组两组,每组40例。M 组麻醉诱导期使用面罩通气;L 组麻醉前置入喉罩,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两组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后(T3)分别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停止面罩(喉罩)通气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0%的时间(无通气安全时限)。结果 L 组 T2、T3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PO2)、SpO2高于 M 组(P <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 M 组(P <0.05),L 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 M 组(P <0.05)。结论在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可以明显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完成气管插管争取时间,保证诱导期患者的安全。

    作者:贺伟忠;杨义;闫国中;钱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育期妇女行不同子宫术式疗效观察及卵巢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因生殖系统疾病而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35例生育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其卵泡刺激素(FSH)、血清雌二醇(E2)、血清抗勒氏管激素(AMH),观察其变化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后无更年期现象发生,且术前及术后6个月 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 <0.05),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AMH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全切除术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者术后 AMH 水平低于手术前(P <0.05)。结论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在短期内不会使卵巢功能衰竭,而影响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能与子宫切除方式、年龄、途径等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陈静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检查泌尿系结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泌尿系结石患者14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研究1组[体质量指数(BMI)≥25.00 kg/ m2]采用120 mA剂量,研究2组(BMI 祝18.50~25.00 kg/ m2)采用90 mA 剂量,研究3组(BMI≤18.50 kg/ m2)采用60 mA剂量。观察四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1、2、3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泌尿系结石诊断均有效果,既能保证准确性又能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庆生;成新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双胎发育不均早产儿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发育不均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分娩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双胎体质量差≥20%为不均衡组,<20%为均衡组,比较两组母亲合并症、孕周、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宫外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合并症等。结果体质量不均组较均衡组小于胎龄儿和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体质量不均衡组早产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体质量均衡组(P <0.05)。结论双胎发育不均可能是早产儿疾病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围产保健,尽早预防与治疗双胎发育不均衡可以改善新生儿近远期结局。

    作者:赵瑞斌;孙丽霞;薛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空腹胰岛素水平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影响的初步评估

    目的:探讨空腹胰岛素(FPI)水平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定量 CT(QCT)测定的30例2型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及12例血糖正常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及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别设定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①观察组 FPI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腰椎 BM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④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情况,分为 A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上)、B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下)、C 组(口服药物组),三组腰椎 BMD 值 A 组高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 BMD 低于正常老年男性,较高的胰岛素水平可能对 BMD 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颈椎前路融合术后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7年,平均5.6年。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未再次手术。结论临床手术中可主观避免的导致 ASD 加重的可能因素:①术中尽量恢复较好的颈椎的生理曲度;②建议钢板放置距离邻近椎间隙至少5 mm;③避免术中大范围剥离损伤前纵韧带及纤维环,避免定位针刺破正常邻近节段纤维环。

    作者:王刚;董乐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肾性贫血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对其肾性贫血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为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甲状旁腺切除术,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Ca2+、P3+、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素清除指数(Kt/ V)和尿素下降率(URR%)等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 iPTH、Ca2+、P3+、钙磷乘积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 Hb、Hct 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rHuEPO 用量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ALB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 TG 指标低于术前,BMI 和 TSF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铁、铁蛋白、CRP、Kt/ V和 URR%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肾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明显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轻患者肾性贫血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任崧;马轶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10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传统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53例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在症状体征小时或缓解时间均明显提前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4.9%(45/53),对照组则为67.9%(3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更加迅速的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焦智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T 段变化时间为(1.49±2.3)h,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9.58±1.2)h;对照组分别为(9.0±2.1)h、(16.2±1.2)h,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为(68.6±5.0)%,对照组为(34.1±5.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柴俊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6、IL-17、IL-18及MCP-1联合检测B型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 B 型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CoxB-VM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及联合检测对 CoxB-VMC 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 VMC 患者158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 IL-6、IL-17、IL-18、MCP-1的含量及 B 型柯萨奇病毒(CoxB)IgM 抗体,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 T( cTnT)的水平,分析各指标的水平与 CoxB-VMC 的关系,评价 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对 CoxB-VMC 诊断的价值。结果 AVMC 急性期血清 CK-MB、cTnT、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分别为(27.90±4.72)、(0.37±0.02)、(361.60±45.39)、(445.70±67.97)、(168.60±35.87)、(376.20±49.50)ng/ L,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VMC 患者 CoxB 病毒感染与心脏功能分级、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呈正相关(P <0.05)。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 CoxB-VMC 检测的敏感性(97.30%)、特异性(94.60%)及准确率(96.70%)。结论 VMC 急性期 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CoxB-VMC 的心脏功能状态,该4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增强 CoxB-VMC 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黄凯达;王仕海;朱庆华;毛红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8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 PaO2与 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症状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入路组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旨在为今后麻醉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120例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每组60例,并观察 T0、T1、T2、T3、T4,并在 T0、T4时对患者抽取静脉血以测定血浆皮质醇。结果观察组血浆皮质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 T1~ T4时 AAI 值均明显低于 T0时(P <0.05);T3时,观察组 AAI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T2~T4时观察组 MAP、HR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焦虑等作用,是临床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手术为理想的一种麻醉药,对抑制应激反应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吕彦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合并法洛四联症一例

    患儿,男,出生后2 h,因“呼吸困难2 h”入院。患儿为孕足月,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0 kg,Apgar 评分及孕母羊水性质不详,有胎膜早破史,胎盘及脐带否认异常。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呼吸困难症状,伴有皮肤发绀等。于外院积极处理后,携氧急转我科,门诊以“新生儿呼吸困难”收住。转运途中,患儿无屏气及呼吸暂停,无抽搐,胎便可排,未见呕血。孕母否认疾病及用药史。入院时查体:心率140次/ min,呼吸60次/ min,神清,反应欠佳,皮肤发绀,前囟平,吸凹征阳性,胸廓稍饱满,双侧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杂音,腹软不胀,未及包块,无舟状腹,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张力尚可,原始反射未引出。患儿入院后立即置辐射台保暖,清理呼吸道可见较多白色黏液及少许血性液。急查血气分析:pH 7.3,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CO2)43.4 mmHg(1 mmHg =0.133 kPa,动脉氧分压( PO2)45.4 mmHg,碱剩余( BE)5.2 mmol/ L,HCO3-21 mmol/ L。予补液维持血糖水平正常、多巴胺改善循环、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在予新生儿洗胃操作中胃管插入有困难,伴有吐沫及呼吸暂停发生,为排除有无支气管等发育畸形,行胸部 CT +气管三维重建:两侧肺内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两侧肺门及胸膜未见明显异常;气管重建后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弓显示不清,胸主动脉位于胸椎右前方;食管中段管腔扩张,上下段显示不清,腹部胃肠道可见气体影。考虑消化道畸形,建议行胃肠道造影检查。后立即予76%复方泛影葡胺针经胃管行上消化道造影,见腹部有较多肠管积气,经胃管注入适量造影剂,见部分胃位于膈上,造影剂通过尚顺利,约5 min 后造影剂进入膈下胃及肠管。存在食管裂孔疝。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病情告知其家属。其家属经再三考虑后决定放弃治疗。

    作者:尹远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TP 方案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IP 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行VT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行 VD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结果显示,VT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缓解率为96.22%,显著高于 VDP 方案(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2,P <0.01);VDP 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显著高于 VTP 方案(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6,P <0.01)。结论 VI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 VDP 方案相比,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刘慧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