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玮
目的:探讨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手部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手部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开复位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50.5±7.3)d 明显少于对照组[(77.4±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年 TAM 评分(201.5±15.6)°,明显高于对照组[(172.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73.3%)相比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与对照组(23.3%)相比明显较低(P <0.05)。结论采取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部关节功能状况,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可在手部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明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T 段变化时间为(1.49±2.3)h,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9.58±1.2)h;对照组分别为(9.0±2.1)h、(16.2±1.2)h,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为(68.6±5.0)%,对照组为(34.1±5.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 <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柴俊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非侵入或侵入性机械通气(MV)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10例 AMI 患者,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非侵入性通气、侵入性通气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机械通气患者293例,其中侵入性通气158例,非侵入性通气135例。非 MV、非侵入性 MV、侵入性 MV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0%、8.8%、39.5%(P <0.05)。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13、28 d(P <0.05)。非侵入性通气与住院死亡无相关性(校正 HR =0.90,95% CI 0.40~1.99,P =0.79),侵入性 MV 与住院死亡高风险强相关(校正HR =3.07,95% CI 1.79~5.26,P <0.05)。结论18%的 AMI 患者需要 MV,MV 患者中几乎半数为非侵入性MV,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需要侵入性 MV 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3倍。
作者:杜丽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研究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颌间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 GI、DI 及 PI 评分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78.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 GI、DI 及 PI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7.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软垢及菌斑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尚文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尿路成像(MSCTU)平扫与增强扫描用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的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2月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83例 MSCTU 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比较 MSCTU 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准确率。结果 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诊断肾先天畸形准确率显著高于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诊断集合系统及输尿管先天畸形准确率显著高于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U 增强扫描不同期相用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平扫,可作为临床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作者: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岳永俊;王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 + IOL 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后囊膜环形撕开术(PCCC)(PHACO + IOL 植入+ PCCC 术)对白内障患者远期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眼科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共97例153眼纳入本项研究,其中男47例,女50例,年龄50~80(63±4.5)岁。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 PHACO + IOL 植入术组(第1组)和 PHACO + IOL植入+ PCCC 术组(第2组)。前者纳入49例76眼,后者纳入48例77眼。术中植入同一品牌的人工晶体。术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研究随访终点时失访患者数为7例10眼。随访时间为(8.0±3.6)个月。结果 PHACO +IOL 植入术组(第1组)中术后1年的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者0眼,0.1~0.3者18眼,0.3~0.6者28眼,>0.6者26眼;PHACO + IOL 植入+ PCCC 术组(第2组)术后1年的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者1眼,0.1~0.3者9眼,0.3~0.6者 14眼,>0.6者 47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后囊环形撕开术可以有效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术后远期视力好于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作者:徐象周;张世华;廖润斌;丁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 CT 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断和分型上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之扬;朱玉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单肺通气患者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老年单肺通气患者30例,手术选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分析其不同时间点通气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单肺通气后,气道压力(Paw)、肺血分流率(QS/ QT)高于双肺通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肺通气5 min,氧分压[PaO2,(183.20±23.20)mmHg,1 mmHg =0.133 kPa]低于麻醉后其他时间点,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53.20±1.50)mmHg]高于麻醉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单肺通气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用药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戴卫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预先置入 OPLAC 喉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腭咽成型术的 OSAS 患者80例,随机分为 M 组、L 组两组,每组40例。M 组麻醉诱导期使用面罩通气;L 组麻醉前置入喉罩,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两组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后(T3)分别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停止面罩(喉罩)通气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0%的时间(无通气安全时限)。结果 L 组 T2、T3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PO2)、SpO2高于 M 组(P <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 M 组(P <0.05),L 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 M 组(P <0.05)。结论在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可以明显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完成气管插管争取时间,保证诱导期患者的安全。
作者:贺伟忠;杨义;闫国中;钱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31日至2016年2月1日140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患者,通过脓毒症分级的分类方式分为三组,分别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观察三组患者的 PCT、hs-CRP 水平以及 APACHEII 评分。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 PCT、hs-CRP 水平以及 APACHEII 评分均明显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诊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血清 PCT 与 hs-CRP 水平成正比,与 APACHEII 评分也成正比。结论 PCT、hs-CRP 水平可以判断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在转诊后对于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秦庆员;刘晓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头位难产初产妇212例,根据产程图分为新标组112例和旧标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结果新标组第一产程潜伏期长于旧标组,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短于旧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中产程延长所占比例(18.8%)新标组小于旧标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作者:李雪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IP 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行VT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行 VDP 方案治疗的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结果显示,VT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缓解率为96.22%,显著高于 VDP 方案(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2,P <0.01);VDP 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显著高于 VTP 方案(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6,P <0.01)。结论 VIP 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 VDP 方案相比,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刘慧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检查泌尿系结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泌尿系结石患者14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研究1组[体质量指数(BMI)≥25.00 kg/ m2]采用120 mA剂量,研究2组(BMI 祝18.50~25.00 kg/ m2)采用90 mA 剂量,研究3组(BMI≤18.50 kg/ m2)采用60 mA剂量。观察四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1、2、3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泌尿系结石诊断均有效果,既能保证准确性又能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庆生;成新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临床效果及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均较差(P >0.05),经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血压、血脂均低于对照组(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LAP)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OP)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老年胃癌患者行 LAP 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72例 LAP与170例 OP 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 OP 组相比,LAP 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ASA 手术危险程度分级、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AP 对于老年胃癌安全可行,其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志闯;李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期因子(MK)在诊断疾病和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结直肠肛门外科12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 MK 蛋白以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两组样本分别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比较,多组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及 LSD-t 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实验组较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 MK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0.01)。Ⅰ+Ⅱ期、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MK 蛋白含量依次增高,分别为(431±88)、(498±71)、(600±78)pg/ ml,对三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外周血 MK 蛋白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外周血 CEA,通过计算二者 ROC 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0.878和0.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 MK 蛋白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 CEA。MK 的升高也预示着结直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表明外周血 MK 可能成为诊治结直肠癌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贾毅;刘海义;郭凯庆;孟德斌;郭棕亮;杨光;郝振文;王海波;许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68例失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干预,检测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 评分及 HBV DNA 载量,并比较两组预后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TBIL、ALB、CHE、PT 含量及 Child-Pugh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载量[(1.89±1.23)log10拷贝/ ml]低于对照组[(5.43±1.12)log10拷贝/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未发生肝癌,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 HBV DNA 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程度,降低肝癌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预后。
作者:高宏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8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 PaO2与 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症状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藻酸钙、粘性敷料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磺胺嘧啶银+凡士林纱布组(A 组)12例、藻酸钙+粘性敷料组(B 组)12例、rhGM-CSF +凡士林纱布组(C 组)12例、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组(D 组)12例,记录各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并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每次换药时患儿疼痛情况。结果 D 组12例患儿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9.4±1.3)d,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7.6±3.8)d,明显低于 A 组[(13.1±1.7)、(25.6±3.3)d]、B 组[(12.0±1.5)、(21.0±2.8)d]和 C 组[(11.2±2.3)、(20.7±3.1)d];实验组换药次数[(5.6±1.7)次]低于 A 组[(11.8±3.1)次]、B 组[(19.5±2.7)次]和 C 组[(7.6±2.9)次]。四组患儿伤后早期及中后期疼痛评分比较:D 组早期疼痛评分为(2.21±1.23)分,中后期疼痛评分为(1.83±1.02)分,低于 A 组[(8.31±2.25)、(6.45±2.57)分]、B 组[(2.97±1.55)、(2.21±1.23)分]和 C 组[(2.21±1.23)、(2.21±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 rhGM-CSF +藻酸钙+粘性敷料方法较单用 rhGM-CSF 或藻酸钙+粘性敷料处理创面,具有减轻患儿换药疼痛、有效阻止小儿深Ⅱ度创面加深及加速Ⅱ度创面愈合的优点。
作者:陈梓淼;程银忠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