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智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其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4 d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3 d 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和口服用药均是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方式,但雾化给药可在早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程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中医辩证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7.5%(35/4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1.29±0.30)优于对照组(2.88±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痛感,恢复骨折椎体部分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乃赞;和园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期因子(MK)在诊断疾病和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结直肠肛门外科12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 MK 蛋白以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两组样本分别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比较,多组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及 LSD-t 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实验组较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 MK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0.01)。Ⅰ+Ⅱ期、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MK 蛋白含量依次增高,分别为(431±88)、(498±71)、(600±78)pg/ ml,对三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外周血 MK 蛋白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外周血 CEA,通过计算二者 ROC 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0.878和0.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 MK 蛋白在诊断结直肠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 CEA。MK 的升高也预示着结直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表明外周血 MK 可能成为诊治结直肠癌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贾毅;刘海义;郭凯庆;孟德斌;郭棕亮;杨光;郝振文;王海波;许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4例(54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采用白内障摘出联合后囊环形撕囊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视力>0.5者17眼(62.96%),治疗组视力>0.5者21眼(77.78%),治疗组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石东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患儿,男,出生后2 h,因“呼吸困难2 h”入院。患儿为孕足月,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0 kg,Apgar 评分及孕母羊水性质不详,有胎膜早破史,胎盘及脐带否认异常。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呼吸困难症状,伴有皮肤发绀等。于外院积极处理后,携氧急转我科,门诊以“新生儿呼吸困难”收住。转运途中,患儿无屏气及呼吸暂停,无抽搐,胎便可排,未见呕血。孕母否认疾病及用药史。入院时查体:心率140次/ min,呼吸60次/ min,神清,反应欠佳,皮肤发绀,前囟平,吸凹征阳性,胸廓稍饱满,双侧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杂音,腹软不胀,未及包块,无舟状腹,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张力尚可,原始反射未引出。患儿入院后立即置辐射台保暖,清理呼吸道可见较多白色黏液及少许血性液。急查血气分析:pH 7.3,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CO2)43.4 mmHg(1 mmHg =0.133 kPa,动脉氧分压( PO2)45.4 mmHg,碱剩余( BE)5.2 mmol/ L,HCO3-21 mmol/ L。予补液维持血糖水平正常、多巴胺改善循环、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在予新生儿洗胃操作中胃管插入有困难,伴有吐沫及呼吸暂停发生,为排除有无支气管等发育畸形,行胸部 CT +气管三维重建:两侧肺内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两侧肺门及胸膜未见明显异常;气管重建后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弓显示不清,胸主动脉位于胸椎右前方;食管中段管腔扩张,上下段显示不清,腹部胃肠道可见气体影。考虑消化道畸形,建议行胃肠道造影检查。后立即予76%复方泛影葡胺针经胃管行上消化道造影,见腹部有较多肠管积气,经胃管注入适量造影剂,见部分胃位于膈上,造影剂通过尚顺利,约5 min 后造影剂进入膈下胃及肠管。存在食管裂孔疝。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病情告知其家属。其家属经再三考虑后决定放弃治疗。
作者:尹远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不同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外侧入路,观察组应用中间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更优(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低钙现象(P >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应用中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案分为三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 A 组行0.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 B 组行0.65%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 A 组与观察 B 组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 A 组运动恢复时间为(98.5±17.2)min,短于观察 B 组的(130.1±2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不良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促进患者术后尽快苏醒,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安慧霞;张春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前者单纯采用玻璃酸钠进行治疗,后者采用玻璃酸钠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显著高于单用组(8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各个时间点 VAS 评分及 Lysholm 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与单纯采用玻璃酸钠治疗相比较,联合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及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军富;王博;张小冰;李云靖;赵自彪;李扬;张红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研究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新的麻醉方法及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全麻处理,观察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手术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全麻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以乳酸林格氏注射液为对照,评价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SPMCG)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术中输注对患者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50例, 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术中输注 SPMCG,对照组术中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分别在入室后以10 ml/(kg·h)的速度输注500 ml 后行麻醉诱导,诱导后以10 ml/(kg·h)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于输液前(T0)、输液量为10 ml/ kg(T1)、输液量为20 ml/ kg(T2)和输液量为30 ml/ kg(T3)时检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糖,并记录。结果输液后实验组血糖水平、pH 值和乳酸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乳酸水平在 T2和 T3时间点时明显升高( P <0.05),pH 值在 T2和 T3时间点时明显降低(P <0.05),血糖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电解质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在腹腔镜手术术中输注比较,其可避免乳酸水平的升高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的稳定,对血糖水平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当。
作者:周松芳;李晓佩;王丽娟;魏晓永;姜丽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血流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重组人脑利钠肽干预。记录两组用药前15 min,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血压(BP)、肺动脉压(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QP)、心脏指数(CI),全肺血管阻力(PVR)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低于治疗前,CI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CI、PVR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均低于对照组,CI 分别为(2.51±0.53)、(2.82±0.55)、(2.81±0.56)、(2.82±0.53)L/(min·m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 BP、PAP 无明显影响,可有效降低 PAQP、MPAP、PVR,并维持肺动脉血流平稳,CI 升高,改善心脏灌注,增加心输出量。
作者:张合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头位难产初产妇212例,根据产程图分为新标组112例和旧标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结果新标组第一产程潜伏期长于旧标组,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短于旧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中产程延长所占比例(18.8%)新标组小于旧标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作者:李雪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空腹胰岛素(FPI)水平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定量 CT(QCT)测定的30例2型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及12例血糖正常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及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别设定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①观察组 FPI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腰椎 BM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④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情况,分为 A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上)、B 组(胰岛素使用1年以下)、C 组(口服药物组),三组腰椎 BMD 值 A 组高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 BMD 低于正常老年男性,较高的胰岛素水平可能对 BMD 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B 型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CoxB-VM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及联合检测对 CoxB-VMC 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 VMC 患者158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 IL-6、IL-17、IL-18、MCP-1的含量及 B 型柯萨奇病毒(CoxB)IgM 抗体,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 T( cTnT)的水平,分析各指标的水平与 CoxB-VMC 的关系,评价 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对 CoxB-VMC 诊断的价值。结果 AVMC 急性期血清 CK-MB、cTnT、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分别为(27.90±4.72)、(0.37±0.02)、(361.60±45.39)、(445.70±67.97)、(168.60±35.87)、(376.20±49.50)ng/ L,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VMC 患者 CoxB 病毒感染与心脏功能分级、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呈正相关(P <0.05)。IL-6、IL-17、IL-18及 MCP-1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 CoxB-VMC 检测的敏感性(97.30%)、特异性(94.60%)及准确率(96.70%)。结论 VMC 急性期 IL-6、IL-17、IL-18及 MCP-1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CoxB-VMC 的心脏功能状态,该4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增强 CoxB-VMC 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黄凯达;王仕海;朱庆华;毛红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其中38例为急性加重期,作为急性加重组;其余42例为稳定期患者,作为稳定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测定三组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加重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正常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加重组中8例患者死亡,死亡病例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 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检查意义。
作者:姜晓;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检查泌尿系结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泌尿系结石患者14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研究1组[体质量指数(BMI)≥25.00 kg/ m2]采用120 mA剂量,研究2组(BMI 祝18.50~25.00 kg/ m2)采用90 mA 剂量,研究3组(BMI≤18.50 kg/ m2)采用60 mA剂量。观察四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1、2、3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泌尿系结石诊断均有效果,既能保证准确性又能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庆生;成新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因生殖系统疾病而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35例生育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其卵泡刺激素(FSH)、血清雌二醇(E2)、血清抗勒氏管激素(AMH),观察其变化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后无更年期现象发生,且术前及术后6个月 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 <0.05),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AMH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全切除术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 AMH 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者术后 AMH 水平低于手术前(P <0.05)。结论生育期妇女采用不同子宫术式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在短期内不会使卵巢功能衰竭,而影响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能与子宫切除方式、年龄、途径等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陈静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颈椎前路融合术后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7年,平均5.6年。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未再次手术。结论临床手术中可主观避免的导致 ASD 加重的可能因素:①术中尽量恢复较好的颈椎的生理曲度;②建议钢板放置距离邻近椎间隙至少5 mm;③避免术中大范围剥离损伤前纵韧带及纤维环,避免定位针刺破正常邻近节段纤维环。
作者:王刚;董乐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