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殷亚楠;杨小利;孟凡超;王书香;魏湛花;陈玉华

关键词:脑血管病, 视野缺损, 视力下降
摘要:目的:探讨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以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史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诊断结果、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14例;前循环4例,后循环11例。既往病史中血脂异常、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发病率分别为80.00%、66.67%、53.33%,而仅有33.33%的患者有脑血管病史。患者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双眼视物不见、双眼视物模糊、双眼先后视力下降、急性单眼视力下降。结论单眼症状属前循环病变,由闭塞及颈内动脉缺血引发,而双眼共同偏盲或发病多由后循环疾病损伤枕颞叶所致。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吉非替尼增量治疗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21例

    目的:观察对常规剂量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接受更高每日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吉非替尼常规剂量(250 mg/ d)获得性耐药的21例肺腺癌患者,增加剂量至500 mg/ d 进行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有效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剂量继续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无进展生存期。对吉非替尼增量治疗1个月后依然进展的患者,改用化疗或接受常规剂量吉非替尼治疗。结果21例对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经剂量增至500 mg/ d 治疗后,4例患者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 = PR + SD)为28.6%(6/2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个月。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纳差、皮肤干燥和乏力等。结论对于常规剂量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增量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高立伟;武素芳;兰守丽;左一凡;闫江涛;张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血流的动态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血流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重组人脑利钠肽干预。记录两组用药前15 min,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血压(BP)、肺动脉压(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QP)、心脏指数(CI),全肺血管阻力(PVR)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低于治疗前,CI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CI、PVR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用药后15 min、1 h、2 h、4 h PAQP、MPAP、PVR 均低于对照组,CI 分别为(2.51±0.53)、(2.82±0.55)、(2.81±0.56)、(2.82±0.53)L/(min·m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 BP、PAP 无明显影响,可有效降低 PAQP、MPAP、PVR,并维持肺动脉血流平稳,CI 升高,改善心脏灌注,增加心输出量。

    作者:张合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IDA)概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5年门诊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发病率,分析 IDA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由检验科进行血样检验,检验指标包括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结果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总发病率为23.90%,其中重度 IDA 发病率为5.40%;各孕期、各年龄段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 IDA 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孕期的 OR 值为4.41、P <0.01,年龄的 OR 值为3.76、P <0.01,文化程度的 OR 值为3.43、P <0.05,均是 IDA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妇女妊娠期 IDA 发病率较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年龄、文化程度。因此,应对大同市矿区备孕妇女加强 IDA 保健宣传工作,制定合适的干预措施,从孕早期开始补充铁剂,降低孕妇 IDA 发生率,进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王海燕;于爱萍;王有;李得朋;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新的麻醉方法及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全麻处理,观察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手术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全麻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OPLAC 喉罩通气对 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先置入 OPLAC 喉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全麻诱导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腭咽成型术的 OSAS 患者80例,随机分为 M 组、L 组两组,每组40例。M 组麻醉诱导期使用面罩通气;L 组麻醉前置入喉罩,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两组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后(T3)分别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停止面罩(喉罩)通气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0%的时间(无通气安全时限)。结果 L 组 T2、T3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PO2)、SpO2高于 M 组(P <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 M 组(P <0.05),L 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 M 组(P <0.05)。结论在OSAS 患者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通气可以明显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完成气管插管争取时间,保证诱导期患者的安全。

    作者:贺伟忠;杨义;闫国中;钱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初治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初治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 VP 低剂量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52.94%,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52.94%,P <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52.94%,P <0.05)。结论伊马替尼联合 VP 低剂量方案初治成人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学缓解率显著提高,复发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青竹;陈淑霞;田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中医辩证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7.5%(35/4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1.29±0.30)优于对照组(2.88±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痛感,恢复骨折椎体部分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乃赞;和园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颌间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 GI、DI 及 PI 评分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78.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 GI、DI 及 PI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7.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软垢及菌斑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尚文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合并法洛四联症一例

    患儿,男,出生后2 h,因“呼吸困难2 h”入院。患儿为孕足月,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0 kg,Apgar 评分及孕母羊水性质不详,有胎膜早破史,胎盘及脐带否认异常。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呼吸困难症状,伴有皮肤发绀等。于外院积极处理后,携氧急转我科,门诊以“新生儿呼吸困难”收住。转运途中,患儿无屏气及呼吸暂停,无抽搐,胎便可排,未见呕血。孕母否认疾病及用药史。入院时查体:心率140次/ min,呼吸60次/ min,神清,反应欠佳,皮肤发绀,前囟平,吸凹征阳性,胸廓稍饱满,双侧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杂音,腹软不胀,未及包块,无舟状腹,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张力尚可,原始反射未引出。患儿入院后立即置辐射台保暖,清理呼吸道可见较多白色黏液及少许血性液。急查血气分析:pH 7.3,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CO2)43.4 mmHg(1 mmHg =0.133 kPa,动脉氧分压( PO2)45.4 mmHg,碱剩余( BE)5.2 mmol/ L,HCO3-21 mmol/ L。予补液维持血糖水平正常、多巴胺改善循环、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在予新生儿洗胃操作中胃管插入有困难,伴有吐沫及呼吸暂停发生,为排除有无支气管等发育畸形,行胸部 CT +气管三维重建:两侧肺内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两侧肺门及胸膜未见明显异常;气管重建后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弓显示不清,胸主动脉位于胸椎右前方;食管中段管腔扩张,上下段显示不清,腹部胃肠道可见气体影。考虑消化道畸形,建议行胃肠道造影检查。后立即予76%复方泛影葡胺针经胃管行上消化道造影,见腹部有较多肠管积气,经胃管注入适量造影剂,见部分胃位于膈上,造影剂通过尚顺利,约5 min 后造影剂进入膈下胃及肠管。存在食管裂孔疝。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病情告知其家属。其家属经再三考虑后决定放弃治疗。

    作者:尹远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指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68例失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干预,检测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 评分及 HBV DNA 载量,并比较两组预后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TBIL、ALB、CHE、PT 含量及 Child-Pugh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载量[(1.89±1.23)log10拷贝/ ml]低于对照组[(5.43±1.12)log10拷贝/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未发生肝癌,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 HBV DNA 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程度,降低肝癌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预后。

    作者:高宏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分娩产妇100例,采用胎头吸引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进行助产的50例孕妇为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术中情况和新生儿身体不良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大出血和严重的软产道损伤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在新生儿产后不良症状方面,对照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低位产钳对产妇进行助产的过程中,产妇术中情况可有效控制,对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明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脂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CRAO 患者1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眼部症状及全身不适的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患者化验检查血液血脂分析,包含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形成。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 LDL-C 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2例 CRAO 患者中,有LDL-C增高6例(50.0%),TC 增高1例(8.3%),TG 增高3例(25.0%),HDL-C 降低1例(8.3%),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7例(58.3%)。对照组中,LDL-C 增高0例,TC 增高1例(8.33%),TG 增高1例(8.33%),HDL-C 降低0例(0%),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2例(16.7%)。观察组 LDL-C 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脂分析中 LDL-C 与CRAO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 CRAO 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白俊平;冀祥;朱朝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8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 PaO2与 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症状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首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E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发病初期分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脓肿,入院后均经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给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1例抗生素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好转出院,另1例因长期误诊贻误病情预后不良。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 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典型,以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漏诊。加强对该病认识、仔细问诊和查体及发散诊断思维;多次查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有利于提高 IE 早期诊断率,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梅文丽;黄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械通气和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非侵入或侵入性机械通气(MV)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10例 AMI 患者,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非侵入性通气、侵入性通气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机械通气患者293例,其中侵入性通气158例,非侵入性通气135例。非 MV、非侵入性 MV、侵入性 MV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0%、8.8%、39.5%(P <0.05)。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13、28 d(P <0.05)。非侵入性通气与住院死亡无相关性(校正 HR =0.90,95% CI 0.40~1.99,P =0.79),侵入性 MV 与住院死亡高风险强相关(校正HR =3.07,95% CI 1.79~5.26,P <0.05)。结论18%的 AMI 患者需要 MV,MV 患者中几乎半数为非侵入性MV,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需要侵入性 MV 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3倍。

    作者:杜丽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评价不同途径激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其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4 d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3 d 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和口服用药均是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方式,但雾化给药可在早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程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麻醉前先静脉缓慢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再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单一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腹痛、注射痛,以及手术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腹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腹痛、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新根;李仙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肾性贫血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对其肾性贫血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为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甲状旁腺切除术,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Ca2+、P3+、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素清除指数(Kt/ V)和尿素下降率(URR%)等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 iPTH、Ca2+、P3+、钙磷乘积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 Hb、Hct 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rHuEPO 用量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 ALB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 TG 指标低于术前,BMI 和 TSF 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清铁、铁蛋白、CRP、Kt/ V和 URR%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肾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甲状旁腺切除术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明显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轻患者肾性贫血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任崧;马轶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以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史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诊断结果、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14例;前循环4例,后循环11例。既往病史中血脂异常、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发病率分别为80.00%、66.67%、53.33%,而仅有33.33%的患者有脑血管病史。患者视功能损害及眼底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双眼视物不见、双眼视物模糊、双眼先后视力下降、急性单眼视力下降。结论单眼症状属前循环病变,由闭塞及颈内动脉缺血引发,而双眼共同偏盲或发病多由后循环疾病损伤枕颞叶所致。

    作者:殷亚楠;杨小利;孟凡超;王书香;魏湛花;陈玉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临床效果及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均较差(P >0.05),经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血压、血脂均低于对照组(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