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表达抑制对A43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李敏;夏永华;刘冬;张孟杰;田中伟;李占国

关键词:癌, 鳞状细胞, 葡糖磷酸脱氢酶,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A431细胞
摘要: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正常培养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皮肤鳞癌SCL?1和A431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6PD蛋白的表达。当A431细胞生长至85%~90%融合时,将siRNA对照(siRNA对照组)和G6PD siRNA(G6PD siRNA组)分别转染A431细胞,未转染的A431细胞则为未转染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不同处理的A431细胞中G6PD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D1、CDK4的表达,CCK?8法检测3组A431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3组A431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正常培养的2株皮肤鳞癌SCL?1和A431细胞中G6PD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8±0.023和0.643±0.046)均显著高于HaCaT细胞(0.100±0.019),且A431细胞显著高于SCL?1细胞(均P<0.05)。A431细胞G6PD siRNA组G6PD、细胞周期蛋白D1和CDK4蛋白的表达(0.134±0.027、0.154±0.017、0.166±0.017)显著低于未转染组(0.425±0.029、0.344±0.024、0.330±0.020)和siRNA对照组(0.444±0.033、0.350±0.027、0.348±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6PD siRNA组在24~96 h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siRNA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0.001),而siRNA对照组与未转染组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6PD siRNA组G0/G1期A43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siRNA对照组及未转染组(P<0.001),而G6PD siRNA组S期A431细胞比例又显著低于siRNA对照组及未转染组(P<0.001)。结论G6PD可能在调控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常见丘疹性疾病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儿童常见丘疹性疾病(光泽苔藓、扁平疣、线状苔藓、粟丘疹、传染性软疣、毛发苔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79例以丘疹为临床表现的门诊儿童病例,利用RCM分别观察皮损处及皮损周边正常皮肤的镜下结构,分析总结6种丘疹性疾病RCM图像的基本特征及鉴别要点。结果经RCM检测后确诊光泽苔藓236例,扁平疣70例,线状苔藓123例,粟丘疹40例,传染性软疣53例,毛发苔藓57例。6种疾病均具有典型RCM特征,光泽苔藓可见扩大的真皮乳头,内有致密炎细胞及噬色素细胞浸润;扁平疣的颗粒层及棘层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似玫瑰花团样;线状苔藓棘层灶性水肿,基底细胞无或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中等量炎细胞呈簇状分布;粟丘疹在真皮可见境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内含高折光物质,且内容物折光不均匀;传染性软疣在RCM下可见完整的囊腔样结构,内有较高折光的软疣小体;毛发苔藓的毛囊漏斗部扩张,可见中低折光的近似角质样物质。6种疾病RCM下鉴别要点在于连续纵扫下皮损部位的结构特征(模式、折光度)。结论 RCM在儿童丘疹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立新;苏海辉;王莹;王蓟;宫泽琨;管志伟;廉佳;冯小燕;林杨杨;高西波;刘欣欣;毕田田;李钦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药疹患者血清Th2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补体蛋白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药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22细胞相关因子及补体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在药疹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35例药疹患者,以1∶1的比例匹配性别、年龄一致的健康对照者,分别采集药疹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蛋白C3a、C4a、C5a。结果治疗前,药疹患者血清中IL?22[(40.85±14.56)ng/L]、IL?13[(869.94±463.39)ng/L]、TNF?α[(1.03±0.64)ng/L]及补体C3a[(55.21±32.98)ng/L]、C4a[(285.11±123.91)ng/L]、C5a表达水平[(279.68±127.7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09±8.66、372.92±151.75、0.44±0.31、42.44±14.26、237.00±63.57和215.98±65.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49、6.071、4.321、2.832、2.257、2.495,均P<0.05)。治疗后,药疹患者血清IL?22[(32.72±11.77)ng/L]、IL?13[(456.21±123.22)ng/L]、TNF?α[(0.64±0.39)ng/L]、C3a[(45.47±21.11)ng/L]、C4a[(241.86±84.12)ng/L]、C5a表达水平[(239.61±103.51)n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3、5.197、3.572、3.213、2.728、4.772,均P≤0.01),且除IL?22、IL?13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外(P<0.05), TNF?α及补体C3a、C4a、C5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疹患者治疗前血清补体C3a与C4a(r=0.660)、C5a(r=0.404),C4a与C5a(r=0.50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IL?22表达水平与补体C3a水平呈负相关(r=-0.490,P=0.005),与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05)。结论Th2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补体活化在药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IL?22可能参与补体蛋白的调控。

    作者:臧丹丹;张家祥;叶良平;杨鹏;黄健;朱启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蓝色白癜风一例

    患者男,26岁,面部白斑10年余,局部变蓝灰7年。皮损变蓝灰前,曾因外用自配药物而发生接触性皮炎。皮肤科情况:左上唇、颞部有蓝灰色色素沉着,唇部皮损内可见白色毛发。皮肤镜:左上唇部可见蓝灰色斑,深浅不一,形状不规则,局部与白斑相间,白斑内见白色毛发残端。颞部组织病理:表皮局部黑素细胞减少,基底层、基底上层可见色素沉着,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及嗜黑素细胞浸润,真皮汗管周围也见嗜黑素细胞浸润。诊断:蓝色白癜风。患者拒绝再治疗,仍在随访中。

    作者:韦旭华;张江安;于建斌;李小红;赵冰洁;吕艳;石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308位点多态性与寻常痤疮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位点G/A多态性与寻常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NKI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分别是1948、1974、1994年)至2015年8月20日收录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TNF?α基因?308位点多态性与寻常痤疮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986例痤疮患者和1074例健康对照。总体分析未发现TNF?α?308位点G/A多态性和寻常痤疮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TNF?α?308位点G/A多态性与寻常痤疮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仓田;王宝玺;龚向东;李奇;徐浩翔;刘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检测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5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血清25(OH)D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轻度19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患者组血清25(OH)D水平为(21.74±6.04)μg/L,健康对照组为(30.17±2.21)μg/L;患者组MMP?9水平中位数(P25~P75)为291.55(166.18,594.46)μg/L,健康对照组为138.46(94.27,233.12)μg/L,两组间25(OH)D、MMP?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血清25(OH)D与MMP?9水平呈负相关(rs=-0.26,P<0.05),MMP?9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27,P<0.05),25(OH)D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s=-0.20,P>0.05)。结论维生素D、MMP?9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尹嘉文;杨文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蒿甲醚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分析

    目的:观察蒿甲醚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效果,为蒿甲醚治疗毛囊蠕形螨感染性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花生油将蒿甲醚分别稀释成浓度为20、10、5和2.5 g/L,分别处理实验组蠕形螨;对照组蠕形螨单纯用花生油处理。各组均随机选取32只活体毛囊蠕型螨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分别测定各组蒿甲醚pH值。结果20、10、5和2.5 g/L蒿甲醚组及对照组体外杀螨时间中位数(P25~P75)分别为3.00(2.00~3.88)、6.00(4.13~7.25)、13.00(11.63~14.50)、17.00(15.25~20.75)和34.00(23.50~39.5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3.954,P<0.001);各蒿甲醚组虫体死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蒿甲醚浓度增高杀螨时间逐步缩短,但10 g/L蒿甲醚组和20 g/L蒿甲醚组间虫体死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蒿甲醚组与对照组药液pH均在7.0~7.1之间,接近中性。结论20、10、5和2.5 g/L蒿甲醚对体外活体蠕形螨均有杀灭作用,蒿甲醚可能成为治疗毛囊蠕型螨感染的备选药物之一。

    作者:王国江;高晓燕;李婷;张海清;陈向明;胡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阿维A与干扰素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Hut78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15表达的影响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阿维A、干扰素α(IFN?α)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白细胞介素15(IL?1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ut78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分别用0.1~10μmol/L阿维A和5000~20000 IU/ml IFN?α单独或1.0μmol/L阿维A联合5000~20000 IU/ml IFN?α作用Hut78细胞,培养24、48、72 h后分别进行测定。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5(IL?15)表达情况。结果各浓度阿维A或联合作用组与DMSO组相比及IFN?α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ut78细胞增殖和IL?15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阿维A、IFN?α单独或联合作用不同时间,细胞增殖抑制率和IL?15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作用浓度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作用时间与药物浓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1.0μmol/L阿维A+10000或20000 IU/ml IFN?α组与相应浓度药物单独作用组比较,细胞抑制率差异在24、48、72 h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阿维A+5000 IU/ml IFN?α组在24、48、72 h时与5000 IU/ml IFN?α组相比,IL?15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阿维A+10000或20000 IU/ml IFN?α组与相应浓度药物单独作用组之间IL?15表达差异在24、48、72 h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和IFN?α均对Hut78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均可下调Hut78细胞IL?15的表达,这种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且两者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于凯;王一宇;金仙花;李雪;朱文静;夏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天疱疮中常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血清中产生针对表皮细胞间桥粒的自身抗体,临床表现为松弛性水疱、大疱,伴有顽固性、痛性黏膜糜烂和溃疡,组织病理出现特征性棘层松解现象。PV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促使皮损和黏膜尽快愈合,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力争长期缓解,直至痊愈。治疗的挑战在于长期稳定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用量。由于该病较少见,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较少。欧洲和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治疗共识,但目前我国尚无类似共识形成。本文在综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共识性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经国内不同地区的专家反复讨论修订,形成了PV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沙眼衣原体多形外膜蛋白PmpI的原核表达、纯化、抗体制备及鉴定

    目的:克隆、表达沙眼衣原体多形外膜蛋白I(PmpI)基因,并进行免疫原性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方法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沙眼衣原体多形外膜蛋白PmpI的基因序列并预测PmpI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以D型沙眼衣原体DNA为模板,PCR扩增PmpI基因N端90~1464碱基序列,构建原核载体进行诱导表达。Ni离子亲合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制备PmpI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柔性区、氨基酸的亲水性、抗原指数和表面可及性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推测该蛋白含有8个优势B细胞表位。PCR扩增D型沙眼衣原体PmpI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375 bp。成功构建pET28a?PmpI原核表达重组体,经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0的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了D型沙眼衣原体多形外膜蛋白N?PmpI,为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郭睿;刘原君;郑蕾;王生;魏世娟;刘全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西罗莫司和饥饿处理对人A431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典自噬诱导剂西罗莫司和饥饿处理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A431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将A431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分为对照组(单纯DMEM培养基处理)、二甲基亚砜(DMSO)组、20 nmol/L西罗莫司组、80 nmol/L西罗莫司组、平衡盐溶液(EBSS)组。作用4 h后,Western印迹检测A431细胞和HeLa细胞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A/3B(LC3A/B)、重组人γ?氨基丁酸受体相关蛋白(GABARAP)的表达水平。吖啶橙染色分析细胞自噬体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对照组与DMSO组A431细胞中LC3A/B?Ⅱ与LC3 A/B?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 nmol/L西罗莫司组、80 nmol/L西罗莫司组、EBSS组LC3 A/B?Ⅱ与LC3 A/B?Ⅰ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La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A431细胞类似。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HeLa细胞中LC3A/B?Ⅰ与GABARAP表达呈正相关(r=0.869,95%CI:0.807~0.999,P=0.051),LC3A/B?Ⅱ与GABARAP表达呈负相关(r=-0.742,95%CI:-0.982~0.406,P=0.042);A431细胞中LC3A/B?Ⅰ与GABARAP表达亦呈正相关(r=0.837,95%CI:-0.173~0.989,P=0.037),LC3A/B?Ⅱ与GABARAP表达呈负相关(r=-0.684,95%CI:-0.977~0.500,P=0.047)。吖啶橙染色显示,A431细胞自噬阳性细胞比例在西罗莫司组(23.750%±0.260%)与EBSS组(32.450%±0.488%)同样高于对照组(15.987%±0.242%,均P <0.05);HeLa细胞自噬阳性细胞比例在西罗莫司组(33.307%±0.715%)和EBSS组(66.097%±1.141%)高于对照组(14.117%±0.295%,均P<0.05)。结论经典自噬诱导剂西罗莫司和饥饿能够上调A431细胞的自噬水平,GABARAP蛋白可能与LC3A/B高度相关。

    作者:张云;杨晓雯;徐倩倩;施辛;陈旭;李莉;徐松;黄丹;鞠梅;陈崑;顾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湖北地区须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

    目的:对分离自患者不同部位的须毛癣菌临床株进行种内分型研究,比较不同靶位对须毛癣菌复合体的鉴定效能。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3年临床分离的须毛癣菌48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尿素酶试验进行表型鉴定。分别以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28S rDNA)D1?D2区为靶位,PCR扩增ITS区和D1?D2区后对产物进行测序,联合应用Clustal X2和MEGA 6.0软件,采用大似然度法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遗传进化树。结果 ITS树提示,受试菌株和趾间毛癣菌聚类在同一主支的概率为92%,D1?D2树无法有效区分癣毛癣菌昆克变种和趾间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形态多变,可表现为羊毛型、绒毛型、乳皮型、粉末型和颗粒型。结论 ITS区可将须毛癣菌鉴定到种水平,其鉴定效能优于D1?D2区,形态学方法不能作为其种内鉴定的依据。

    作者:陈瑶;董碧麟;童中胜;李东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脓疱性银屑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脓疱性银屑病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突发泛发性红斑与无菌性脓疱伴寒战高热、中性粒细胞增高及C反应蛋白增高为特征。该病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陆续发现,IL36RN、CARD14、AP1S3基因突变与脓疱性银屑病的发生有关,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脓疱性银屑病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李仲桃;汪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播散性带状疱疹53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诱因、临床特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2015年收治的53例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和809例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生、疼痛程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果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年龄(56.66±17.24)岁,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组(56.50±15.51)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 P>0.05),但两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0.004)。播散性带状疱疹组出现大疱(15.09%)、脓疱(47.17%)、发热(30.19%)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带状疱疹组(3.58%、26.82%、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04、10.20、28.68,均P<0.01)。播散性带状疱疹组入院时疼痛评分中位数(P25~P75)为6(4~7.5)分,也高于普通带状疱疹组[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劳累、HIV感染与带状疱疹皮疹播散有关(P<0.05),尤其是HIV感染(OR=5.570,95%CI:1.196~25.939, P=0.029)、性别(OR=0.166,95%CI:0.029~0.945,P=0.043)、年龄(OR=1.064,95%CI:1.010~1.119,P=0.019)及抗病毒治疗天数(OR=0.669,95%CI:0.505~0.885,P=0.005)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论男性、老年、劳累、HIV感染是皮疹播散的影响因素,尤其是HIV感染是播散性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男性、老年及抗病毒治疗天数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

    作者:何彩凤;慈超;唐彪;常小丽;强娣;季必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寻常型天疱疮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一例

    患者男,78岁,因反复口腔溃疡3个月,红斑水疱泛发全身伴腰臀部及双下肢大片瘀斑1月余入院。患者3个多月前(2013年10月)因感冒发热出现口腔疼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口腔溃疡,遂至当地口腔医院就诊,给予口炎清颗粒及维生素B2片口服、康复新液含服治疗,无效。继之出现全口腔破溃,给予醋酸泼尼松20 mg/d口服,随后出现颈部红斑丘疹,左眼红肿疼痛,头面、颈背、阴囊等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破溃渗液。双下肢及腰臀部出现血肿及瘀斑,在外院血液科就诊(具体不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天疱疮抗体示棘细胞间IgG 1∶20网状阳性,诊断为天疱疮,凝血功能异常。予甲泼尼龙(高60 mg/d),输注凝血因子等治疗后,双下肢及腰臀部血肿消退,出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天疱疮入住我院(2014年1月25日)。患者及家族中无出血病史,2002年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长期口服抗血小板和活血化瘀药物,入我科前患者因腰臀部及双下肢瘀斑已停用1月余。

    作者:胡莉芳;卢新政;侯麦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无胶原渐进坏死的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患者男,75岁,因眶周、躯干、四肢多发斑块10余年于2015年5月11日就诊。10年前患者无诱因眼睑周围出现黄色斑块,后躯干、四肢缓慢出现黄红色斑块,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近1年来皮损增多较快。部分皮损可自行消退。患者曾在院外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明。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尚可,近期体重无减轻。无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王小坡;姜祎群;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miRNA表达谱系,寻找表达一致的miRNA。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17例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miRNA,通过验证筛选出差异性miRNA,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和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结果利用Agilent Human miRNA芯片技术,得出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相一致的15个miRNA,经过RT?qPCR技术验证,表达一致的miRNA有7个,其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的表达量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呈负相关(P<0.05);miR?125b?5p、miR?642a?5p、miR?29a?5p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血浆中存在着表达一致的miRNA,这些miRNA有望作为评估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作者:王晓华;饶朗;禹欢欢;陈文静;郑道城;陈永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表达抑制对A43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正常培养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皮肤鳞癌SCL?1和A431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6PD蛋白的表达。当A431细胞生长至85%~90%融合时,将siRNA对照(siRNA对照组)和G6PD siRNA(G6PD siRNA组)分别转染A431细胞,未转染的A431细胞则为未转染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不同处理的A431细胞中G6PD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D1、CDK4的表达,CCK?8法检测3组A431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3组A431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正常培养的2株皮肤鳞癌SCL?1和A431细胞中G6PD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8±0.023和0.643±0.046)均显著高于HaCaT细胞(0.100±0.019),且A431细胞显著高于SCL?1细胞(均P<0.05)。A431细胞G6PD siRNA组G6PD、细胞周期蛋白D1和CDK4蛋白的表达(0.134±0.027、0.154±0.017、0.166±0.017)显著低于未转染组(0.425±0.029、0.344±0.024、0.330±0.020)和siRNA对照组(0.444±0.033、0.350±0.027、0.348±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6PD siRNA组在24~96 h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siRNA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0.001),而siRNA对照组与未转染组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6PD siRNA组G0/G1期A43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siRNA对照组及未转染组(P<0.001),而G6PD siRNA组S期A431细胞比例又显著低于siRNA对照组及未转染组(P<0.001)。结论G6PD可能在调控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敏;夏永华;刘冬;张孟杰;田中伟;李占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JAK2/STAT3信号通路选择性抑制剂AG490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行为学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JAK2/STAT3信号通路选择性抑制剂AG490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HSF)、HKF分别用浓度为12.5、25、50、75、100μmol/L AG490处理为实验组,以不加AG490组为阴性对照组。CCK?8检测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HSF和HKF培养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KF培养24 h后的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RT?PCR检测各组HKF培养24 h后,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不予任何药物处理的HSF、HKF中STAT3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HSF、HKF培养24 h后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法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G490对HSF、HKF增殖的抑制率增加,且该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0.05)。在相同浓度AG490作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HKF增殖抑制率大于HSF(P<0.05)。流式细胞仪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HKF 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0.01), G2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P<0.01),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P<0.01)。RT?PCR显示,在不予任何加药处理的情况下,体外正常培养HSF、HKF 24 h后,HKF组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SF组(P<0.05)。AG490作用HKF 24 h后,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相对表达量随AG490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关分析显示,经AG490处理的HKF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表达量与STAT3 mRN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55,P<0.01)。Western印迹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HSF、HKF中STAT3、p?STAT3的表达均逐渐降低(P<0.05),且HKF中STAT3、p?STAT3蛋白表达量低于HSF(P<0.05)。结论 AG490可通过选择性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作者:孙悦鑫;周映;包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早期蕈样肉芽肿微小RNA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筛选与早期蕈样肉芽肿(MF)相关的微小RNA(miRNA )。方法用高通量miRNA PCR芯片检测6例早期MF与6例湿疹和扁平苔藓皮损中miRNA的表达差异。针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13例早期MF、13例湿疹和扁平苔藓皮损组织及Myla细胞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芯片结果示,相对于对照组,早期MF hsa?miR?378a?5p、hsa?miR?107、hsa?miR?302c?3p显著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组织的RT?q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与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比,Myla细胞株中hsa?miR?378a?5p、hsa?miR?107显著上调,与芯片结果一致;未见hsa?miR?302c?3p的差异性表达。结论与炎症性皮肤病相比,早期MF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表达谱。

    作者:王光平;倪娜娜;周晓伟;杨莹;宋昊;温斯健;陈浩;徐秀莲;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黑素细胞是氧化应激的煽动者和受害者

    氧化应激可造成细胞内核酸、脂质和蛋白质损伤,导致遗传物质突变或细胞死亡。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正常细胞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簇(ROS)。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如炎症和癌症)以及受外源性刺激后(UV或化学物质)可使机体ROS的产量增加,其中UV是诱导机体生成ROS的主要来源之一。表皮中的黑素细胞具有合成黑素的特殊功能(UV诱导晒黑过程或炎症后的色素沉着),氧化应激能够破坏黑素细胞的内稳态,同时还能危害其生存或导致其恶性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