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切除加125Ⅰ植入治疗腹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胡燕燕;张家安;葛以信;周炳荣;汤意诚;骆丹;张伟民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72岁.因脐左侧结节3年,增大半年,于2013年6月来我科就诊.3年前发现脐左侧一蚕豆大皮色结节,无痛痒,近半年迅速增大,高出皮面,呈暗紫色,表面呈分叶状,无明显自觉症状,无发热、咳嗽、胸闷、乏力和消瘦等不适.患者既往体健.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脐左侧一高出皮面8cm ×9cm×11 cm分叶状肿块,大一处拳头大,表面为红色糜烂面,有少许渗血和血痂附着,余为樱桃至草莓大小,暗紫色(图1),触之有软骨样硬度,基底部可推动,未触及明显搏动感.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抑素和内皮细胞抑制素在血管增生性皮肤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管增生性皮肤病中血管抑素(AS)和内皮细胞抑制素(ES)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病理切片43份,新鲜组织19份,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分别作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AS与ES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水平.结果 AS、ES在各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及胞膜上均有一定的表达,毛细血管瘤中AS和ES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77±5.92)%,(19.35±7.81)%,基因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2.4和2.7倍;其他各型血管增生性病变与正常组织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ES在毛细血管瘤内高表达,提示二者可能通过特异性作用于增殖活跃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张平;李琳;李凯;程杨;姜琨;王向东;陈柳青;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阴囊外生型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男,38岁,因阴囊赘生物3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12月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于阴囊左侧出现黄豆大小结节,高出皮肤表面,质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及自觉疼痛.结节逐渐增大,但发展缓慢,一直没有诊治.近半年来结节增大,生长速度较快.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阴囊左侧见1个2.5 cm× 1.5 cm大小、如卵形赘生物(图1);表面尚光滑,可见少许毛细血管,质地中等,与阴囊连接处基底不宽,可以轻度活动,无明显压痛,该肿物未附着于深层且不可透照.阴囊超声示:睾丸和精索无异常,肿物内部回声尚均质,其内及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考虑实质占位病变,性质待定.

    作者:高晖;陈敬;马丽娟;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武汉市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与23S rRNA点突变和携带erm基因相关

    目的 探讨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23S rRNA有无点突变以及携带ermX基因的Tn5432转座子是否转入了丙酸杆菌.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值.PCR扩增耐药株23S rRNA、ermX、ermX(cj)、IS1249a、IS1249b并测序,并在基因库中比较.结果 19株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10株卵白丙酸杆菌(P.avidum)对红霉素均表现为高度耐药(MIC均>256 μg/ml).19株P.acnes中,16株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 256 μg/ml),3株敏感;10株P.avidum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 256 μg/ml).19株P.acnes耐药株中,7株在相当于E.coli 23S rRNA 2058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均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4株在相当于E.coli 23SrRNA 2059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其中1株对克林霉素耐药,3株敏感;另外8株P.acnes扩增ermX阳性,其序列与基因库中P.acnes ermX基因100%同源.10株P.avidum中,2株ermX扩增阳性,其序列与P.acnes ermX基因100%同源;另外8株扩增ermX(cj)得到预期片段PCR产物,与基因库中Corynebactedum jeikeium ermX(cj)序列99%同源,而与P.acnes ermX基因仅有94%的同源性.10株扩增ermX基因阳性的菌株扩增IS1249a和IS1249b均阳性,而其余菌株均阴性.结论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分别由相当于E.coli 23S rRNA 2058、2059由A→G点突变、携带ermX的Tn5432传入以及ermX(cj)传入丙酸杆菌引起.

    作者:曾宪玉;姜敏;付辰;董碧麟;吴卓璇;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铒激光联合58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瘢痕是组织创伤修复和愈合过程的产物,过度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统称为病理性瘢痕,影响正常组织的修复[1].目前仍无明确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采用Er:YAG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80例患者,均为增生性瘢痕患者,来自我科日常门诊.入选标准:①瘢痕形成1个月至3年不等;②瘢痕高出皮肤2~6 mm;③3个月内未经其他药物、手术、激光等治疗瘢痕.排除标准:①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且持续性增长;②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疾病等;③瘢痕体质者.选择增生性瘢痕125处,按完全随机化非平衡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68处,对照组57处.同一患者的皮损可既有治疗组又有对照组.两组皮损的严重程度大致相同.

    作者:陈丽华;刘之力;辛淑君;邢媛媛;王宁;韩慧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inx1、hTERT mRNA在三种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内源性端粒酶抑制基因PinX1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实时定量PCR检测实验组36例3种皮肤肿瘤组织中内源性端粒酶抑制基因PinX1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mRNA表达水平,并以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PinX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2.53±1.57)低于对照组(4.25±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3,P< 0.05);hTER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6.37±3.81)明显高于对照组(1.62±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7,P<0.05);Pinx1的表达水平与hTERT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nX1的下调及hTERT上调可能与3种皮肤肿瘤形成过程中端粒酶激活及维持机制有关.

    作者:陈前明;方杰;瓦庆彪;袁伟;吴波;蔡琦;路永红;周培媚;蒋存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丹皮酚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皮酚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5,1,2,4,8 mmol/L丹皮酚作用24,48和72 h后A375细胞增殖水平.用0、1.25、2.5和5 mmol/L浓度丹皮酚作用24 h后,以Annexin-V/PI法观察A375细胞凋亡的变化、分别测定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性,并以Western印迹检测p53,NF-κB及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5,1,2,4,8 mmol/L丹皮酚作用24,48和72 h后均对A375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与时间、浓度呈依赖性.1.25、2.5、5 mmol/L丹皮酚在作用24 h时,A375细胞早期凋亡率由对照组的(3.11±0.53)%分别上升至(13.74±1.73)%、(25.95±0.57)%、(46.44±0.81)%,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5 mmol/L和5 mmol/L作用组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活性升高,且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p53及Bax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NF-κB、bcl-2、bcl-XL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 丹皮酚对黑素瘤A375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可通过细胞内和细胞外两条途径发挥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53及NF-κB基因有关.

    作者:陶玥;张孟丽;马鹏程;孙建方;周武庆;包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患者男,45岁.因胸部反复发肿块40年,再发1年余,于2012年10月至我院就诊.患者5岁时左侧胸前出现一黄豆大红色结节,无痛痒不适,渐增至核桃大小,于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此后患者胸前反复发生类似包块共7次,均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诊断不详.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胸前再发一个蚕豆大暗红色结节,渐增至直径约8 cm,基底边缘破溃,少量渗血渗液,半年前左侧胸前出现一类似肿块,渐增至直径约4 cm.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张力文;王文菊;蔡琦;李林;涂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RNA干扰下调PLK1基因对恶性黑素瘤细胞侵袭和失巢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下调PLK1基因对恶性黑素瘤细胞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用PLK1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iRNA)转染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后,分别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PLK1 mRNA和蛋白表达,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平板集落形成方法了解癌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方法检测癌细胞失巢凋亡情况.结果 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经PLK1 siRNA转染后,PLK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iRNA转染组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空白对照组和脂质体对照组比较,siRNA细胞转染组侵袭性明显下降.失巢凋亡检测发现,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梯度图谱.TUNEL结果显示,PLK1 siRNA可诱导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凋亡,siRNA细胞转染组较空白对照组和脂质体对照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3.86%±0.35%(3.125 nmol/L siRNA组),7.35%±0.36%(6.250 nmol/LsiRNA组),17.56%±0.38%(12.500 nmol/L siRNA组)比1.15%±0.25%和1.18%±0.22%),均P< 0.01].结论 PLK1 siRNA可抑制恶性黑素瘤细胞的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失巢凋亡有关.

    作者:丁克云;徐娟;满昌峰;范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与水闸蛋白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情况,并分析其与水闸蛋白1(claudin-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AD患者和健康人各1 1例.应用皮肤经表皮失水率测定仪和皮肤高频超声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经表皮失水率、表皮厚度与表皮致密度,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中脱落claudin-1表达量.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相关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皮疹部位经表皮失水率为(36.9±34.2) g·m-2·h-1,非皮疹部位为(9.1±6.0) g·m-2·h-1,均高于健康对照[(4.4±3.1)g·m-2·h-1];AD患者皮疹部位表皮厚度(0.23±0.04) mm,显著高于非皮疹部位[(0.18 ± 0.03) mm]和健康对照[(0.18±0.02) mm].AD患者皮疹部位有其特征性表皮下低回声带.AD患者claudin-1表达量为(0.80±0.88) ng/ml,显著低于健康人[(1.73±1.85) ng/ml];claudin-1与表皮厚度显著负相关(r=-0.61),与经表皮失水率的倒数显著正相关(r=0.44).结论 AD患者损伤的皮肤屏障功能与claudin-1表达相关,屏障功能状态可用经表皮失水率、经表皮失水率倒数和表皮厚度进行定量表述.

    作者:袁超;钱春艳;杨丽洁;王学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药疹患者人类疱疹病毒7型感染的检测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50例药疹患者(其中重型药疹15例)及50例健康人外周血,采用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HHV-7 DNA特异性片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HV-7 IgM水平.结果 50例药疹患者HHV-7 DNA阳性率(82.00%,41例)高于健康对照组(62.00%,3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P<0.05);重型药疹患者(93.33%,14/15)、轻型药疹患者(77.14%,27/35)及健康对照组HHV-7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2,P<0.05),其中重型组高于对照组(q=3.50,P<0.05);重型药疹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HHV-7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疹患者HHV-7 IgM水平(69.3190±25.2897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59.7853±22.4382 ng/L,t=1.99,P<0.05);轻型药疹(65.4791±21.3261 ng/L)、重型药疹(74.3407±31.4112 ng/L)及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HHV-7 DNA阳性与阴性药疹患者HHV-7特异性IgM水平(分别为63.7481±27.2391 ng/L、65.5802±36.2584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疹患者中存在HHV-7活动性感染,HHV-7感染可能是药疹发病或加重的因素.

    作者:张洋;陈官芝;朱桂芝;汤占利;陈宏泉;郭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寻常性银屑病合并垂体瘤二例

    例1女,33岁.因全身鳞屑性红斑、斑块8年,加重1年入院.1年前,患者头皮不明原因发生丘疹、斑块、鳞屑,伴瘙痒,渐发展至全身.本地及外地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银屑病,曾给予阿维A、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等多种药物治疗(剂量不明),病情可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冬重夏轻.2010年8月皮损再次加重,门诊予复方青黛胶囊2 g每日3次口服,地奈德乳膏外用,治疗2周效果欠佳,收住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关节疼痛等症状.既往体健,家族中母亲有银屑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部弥漫性分布鳞屑性斑块,束状发明显.

    作者:陈先进;金外淑;邵娟;夏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oll样受体9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TLR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其在壮族、汉两个民族间的差异.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97例广西SLE患者和202例广西健康对照者的TLR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SLE部分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并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结果 TLR9rs352140CC、CT、TT基因型频率在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中分别为42.9%、41.1%、16.1%和38.3%、55.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9rs352140 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族SLE组与壮族健康对照组间、壮族SLE组与汉族SL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在ds-DNA阳性组比阴性组高(P<0.05),而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LEDAI≥9组比SLEDAI<9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A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TLR9 rs3521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汉族人SLE的易感性有关,TLR9基因多态性与部分SLE指标可能具有相关性.

    作者:温斯健;吴飞云;林有坤;方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瘦素调节HaCaT细胞角蛋白17的表达

    目的 探讨瘦素对HaCaT细胞角蛋白17(K17)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aCaT细胞,给予100 ng/ml的瘦素作用24 h,应用实时PCR检测K17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K17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1.000 0±0.000 0)相比较,瘦素组(3.086 7±0.186 1)K17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瘦素组K17蛋白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RT-PCR、Western印迹结果相符.与单纯使用瘦素组(2.242 7±0.188 7)相比较,STAT3抑制剂组和Erk 1/2抑制剂组K17 mRNA分别为0.674 1±0.060 0、0.855 0±0.390 3,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两个抑制剂组的K17蛋白较瘦素组均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瘦素可以诱导HaCaT细胞表达K17,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TAT3、Erk 1/2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作者:张敏;苗叶;薛柯;李承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的风险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26例(38.2%)发生了GDM.在发生和未发生糖尿病两组患者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P< 0.05;OR 1.023;95% CI 1.002~ 1.044)、日激素大剂量(P< 0.01;OR 1.037;95% CI 1.013~1.062)、激素治疗时间(P<0.05;OR 1.143;95%CI1.028~ 1.271)、BMI(P< 0.01;OR 1.265;95%CI1.080~ 1.481)、地塞米松使用(P< 0.01;OR 6.0;95% CI 1.887~19.076)是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 0.05; OR 1.223;95% CI 1.017 ~ 1.471)和日激素大剂量(P< 0.05;OR 1.037;95% CI 1.009 ~ 1.065)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8.2%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了GDM,BMI和日激素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祖凤;顾宁琰;周敏;温志华;陈京京;姚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手部湿疹临床观察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含有0.05%的丙酸氯倍他索和0.025%的全反式维A酸,二者联合可增加疗效.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我们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手部湿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门诊手部慢性湿疹患者[1],病程长,反复发作超过6个月;皮损浸润肥厚、苔藓化明显,瘙痒明显.按照就诊顺序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18~60岁;病程6个月至20年.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8 ~ 60岁;病程6个月至19年.

    作者:夏汝山;孙慧;金城;杨莉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Riehl黑变病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皮肤镜成像特征分析

    目的 联合运用皮肤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Riehl黑变病的成像特点,并结合组织病理探讨其间的联系.方法 皮肤科门诊收集确诊为Riehl黑变病患者10例,所有患者用皮肤镜与CLSM共同检测后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Riehl黑变病的患者经皮肤镜与CLSM检测后的主要特征为:网络状结构,基底层液化变性及色素失禁.结论 皮肤镜及CLSM可以作为Riehl黑变病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技术.

    作者:王蕾;许爱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皮炎的专家共识(2014)

    一、外用中成药在湿疹皮炎治疗中的作用由于湿疹皮炎病因复杂,许多患者不能明确病因,容易复发,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是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在国际上,中医属于补充和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人乐于使用补充和替代医学[2-3].当前治疗湿疹皮炎的主要外用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其不良反应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用药,是皮炎湿疹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外用中成药是否可以代替糖皮质激素,提高疗效,改善湿疹预后,令人期待.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匍行性回状红斑伴周围神经病及胃癌一例

    患者男,62岁,因双侧掌跖麻木、疼痛3个月,双下肢环状红斑14d,于2013年7月26日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麻木、受外界刺激后刺痛,未予诊治,14 d前左侧膝关节外侧起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大呈环形,无痛痒,于当地诊所给予维生素C、西咪替丁、葡萄糖酸钙、病毒唑、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皮疹有所消退,双侧掌跖麻木、疼痛感无改善,并伴双手握拳困难,入院5d前,双下肢皮疹明显增多、融合,并累及腹部.患者无发热,无口腔及生殖器溃疡.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患者.

    作者:韦方丽;穆震;孙颖;乔锰;张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两种羟基乙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单盲、自身半脸对照试验.6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配左右面部为试验侧或对照侧,依次应用浓度为20%、35%、50%、70%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4次,第1次与第2次治疗间隔2周,以后每4周治疗1次.每次治疗前及后1次治疗后4周计算两侧面部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数,并按照6级评分法分别观察痘印、毛孔粗大和痤疮瘢痕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2、6、10、14周后,试验侧炎性皮损改善率分别为20.4%、43.3%、66.9%、80.2%,对照侧分别为21.6%、44.2%、68.1%、79.8%;试验侧非炎性皮损改善率分别为18.5%、34.0%、41.3%、59.6%,对照侧分别为17.8%、31.2%、44.9%、57.1%.试验结束时,试验侧有效率为80.0%,对照侧有效率为78.3%.羟基乙酸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红斑、白霜等不良反应,经冷敷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侧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面部痤疮均有效.

    作者:李咏;鲜燕;李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皮肤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

    随着皮肤光动力治疗(PDT)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光动力三要素中光敏剂、光源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研发了透皮性更好的氨基酮戊酸(ALA)凝胶和贴片制剂;光源上除了传统的激光或二极管红光,“日光PDT”因其光谱的可行性和便捷的治疗方式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关注;PDT疗法的适应证也有新的拓展,如部分皮肤肿瘤及皮肤区域癌化(fieldcancerization)的防治等.PDT与其他物理方法的联合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孙彩虹;顾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