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范林乾;蔡皓;蔡宝昌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丹参药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药材中4个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丹参酮ⅡA与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4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16批丹参中4个指标性成分,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丹参酮ⅡA,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丹参中多种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李倩;刘伟;罗祖良;杨美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半夏醇制减毒新方法和佳工艺参数.方法:以乙醇润制半夏减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量、润制时间、乙醇浓度、润制温度4个影响因素,以总游离有机酸含量为化学指标,以大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量为毒理指标,综合评分,以家兔眼结膜刺激性试验得分作为减毒的直观验证,优选半夏醇制减毒的佳工艺,并以药效验证考察醇制工艺的合理性.结果:半夏佳醇制工艺为生半夏在60℃,用0.5倍量的75%乙醇润制4d,干燥后即得.半夏醇制后保留了半夏的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作为半夏减毒存效新方法的研究方向.
作者:陶文婷;郁红礼;吴皓;朱法根;邱韵萦;赵腾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建立合理准确乃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可量化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关键问题.作者基于对中药组分作用整体性的认识,提出将“组分构成”理论的思想植入到中药多维结构质量控制体系中,强调中药是基于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间特定的微观结构关系而发挥多靶点、多途径药效作用的.目前《中国药典》主要依靠控制中药单—/多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来把关中药质量.事实上,只针对中药指标性成分的控制完全脱离了中药效用的整体性特征,根本无法从中药本质上来控制其质量.其次,《中国药典》对少部分中药各有效总组分量的控制,也仅是宏观结构上的量化,不足以体现中药内在微观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换言之,就是都无法体现中药的“组分构成”(即中药本质).因此作者提出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应明确量化中药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的配比结构关系、设定中药组分间及成分间比例优可控范围窗的新思想,并认为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就应该深入到中药多组分及多成分微观量比结构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为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打下基础.
作者:刘丹;贾晓斌;郁丹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含汞制剂拔毒生肌散外用,对破损皮肤大鼠肾早期损伤指标尿β-N-乙酰氮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簇集蛋白(CLU)的敏感性.方法:以含汞中药外用制剂拔毒生肌散(Badu Shengji San)为汞接触药物,选择低毒性剂量,观察其对破损皮肤大鼠肾脏系数、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肾早期损伤指标NAG,β2-MG,RBP,CLU的影响,并比较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结果: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在拔毒生肌散60,120 mg·kg-1组大鼠肾脏系数明显升高、肾小管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时,血清SCr,BUN未见明显改变,但尿CLU含量呈升高趋势,尿NAG,RBP含量明显升高,且RBP可在拔毒生肌散30 mg·kg-1组大鼠肾小管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时出现明显升高.但拔毒生肌散30,60 mg·kg-组大鼠尿β2-MG含量明显下降,120 mg·kg-剂量组大鼠尿β2-MG含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与SCr,BUN相比,尿RBP,β2-MG,NAG,CLU等作为肾早期损伤的监测指标更为敏感,其敏感性依次为RBP> NAG> CLU;尿RBP,NAG的升高比尿β2-MG的升高出现时间更早.
作者:路艳丽;贺蓉;余启华;彭博;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休眠破除前后百蕊草种子生理变化.方法:采用GA3处理与低温层积相结合的方法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测定种子中总糖、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用HPLC测定内源GA3与ABA含量.结果:用流水冲洗24h,再用500 mg·L-1的GA3溶液浸种24h,然后低温层积处理150 d,百蕊草种子裂壳率达22%,种子层积后粗脂肪含量减少了50%以上,总糖和可溶糖增加了3~4倍,ABA减少了90%以上,GA3则增加了5倍以上.结论:用流水冲洗24h,再用500 mg·L-1的GA3溶液浸种24h,然后低温层积处理150~ 180 d可有效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
作者:罗夫来;郭巧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玉红膏中汞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湿式催化消解法对玉红膏进行前处理,氢化物发生-冷原子吸法收测定汞含量.结果:汞在2~20 μg·L-1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平均为104.27%,RSD 3.37%,样品重复测定的RSD 8.4%,测得不同批次玉红膏中的汞质量分数为0.7~1.5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操作较为简便,可作为玉红膏中汞含量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孙新民;王旗;牟稷征;王丽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拔毒生肌散(BDSJS)对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肾毒性的差异.方法:采用低毒性剂量,以肾脏系数、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肾组织形态学为指标,观察BDSJS对破损皮肤和溃疡皮肤模型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肾毒性的差异.结果:与破损皮肤相同剂量比较,溃疡皮肤BDSJS高、低剂量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尿RBP含量均见明显升高,肾小管见明显扩张,上皮细胞病变明显;溃疡皮肤BDSJS高剂量组大鼠的NAG含量未见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大鼠的NAG含量见明显升高.结论: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拔毒生肌散对溃疡皮肤大鼠的毒性高于其对破损皮肤大鼠的毒性.
作者:路艳丽;贺蓉;彭博;徐启华;张旭辉;林含;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桑枝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方法:采用自由基在线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鉴定桑枝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DAD(检测波长320 nm)对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桑枝乙醇提取液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确定为氧化芪三酚.高效液相色谱-DAD定量测定桑枝氧化芪三酚,在14~1 260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RSD 1.2%.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桑枝中富含氧化芪三酚,其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由基在线液相色谱法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定性定量分析桑枝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作者:张作法;时连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制剂拔毒生肌散(BDSJS)中汞成分在破损皮肤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方法:破损皮肤大鼠连续涂敷BDSJS4周,分别在给药4周及停药4周测定血液、尿液、肾脏中汞的含量;测定大鼠的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2-微球蛋白含量、肾功和肝功等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并观察肾等脏器的组织形态.结果:给药4周,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汞、尿汞、肾汞含量均明显升高;停药4周,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尿汞含量分别下降89%,78%,93%,肾汞含量分别下降55%,51%,57%,血汞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BDSJS对肾脏的影响明显.高刺量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见2只大鼠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停药4周,肾脏系数、尿β2-微球蛋白及肾脏的组织形态变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BDSJS连续给药4周可导致汞成分在血液和肾脏中的蓄积,主要蓄积在肾脏.当肾脏中的汞成分达到一定量时,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伤.BDSJS 2.2 mg· cm-2可造成肾小管的轻度损伤,但其损伤是可逆性的,停药4周后可基本恢复,1.1 mg·cm-2为安全剂量.
作者:路艳丽;贺蓉;彭博;徐启华;张旭辉;林含;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方法,测定狗皮膏长期毒性试验的大鼠血铅浓度动态变化规律,为狗皮膏的安全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外用给予大鼠高、中、低剂量(7,3.5,1.75 g·kg-1)狗皮膏90d,于给药前、给药后10,30,45,52,60,90d及停药后16,28 d取血,采用微波消解仪消解血液样品,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血铅含量.结果:经方法学考察本次试验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A =0.004 9X +0.017,r=0.999 5,检测限为0.380 μg·L-1,精密度检查RSD 1.4%,混合血样中血铅值175.77 μg·L-1,RSD 6.0%.大鼠给予狗皮膏后,血铅浓度逐渐升高,给药中、低剂量30 d后及高剂量10d后血铅浓度达到稳定,给药量与血铅浓度具有剂量依赖性,停药后血铅浓度降低.结论:本方法测定准确可靠,适合于血铅的测定,狗皮膏长期大剂量外用可引起血铅升高.
作者:李帆帆;孟宪丽;赵贵琴;曾勇;王平;李红;邱一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长期外用狗皮膏对大鼠肾功能影响及铅在肾脏蓄积情况.方法:长期(90 d)外用给予7,3.5,1.75 g·kg-13个剂量狗皮膏,检测给药45,90d肾脏指数,血清尿素(BU),肌酐(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并对肾脏做病理学检查;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肾脏铅的含量.结果:狗皮膏连续外用90d高、中剂量组大鼠肾脏指数增高,高剂量组尿NAG增高,给药组肾脏铅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BU,Cr,β2-MG,肾病理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本剂量范围内,狗皮膏连续高剂量外用90d可使大鼠肾脏指数增高、铅在肾脏蓄积、尿液NAG增高,但未影响到肾脏的排泄能力和发生器质性改变.
作者:曾勇;李帆帆;李纯刚;陈怀斌;赵贵琴;孟宪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还脑益聪方提取物对不同月龄APP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其海马CA1区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中药提取物治疗AD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APP695 V717I转基因小鼠120只为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还脑益聪方提取物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30只,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及跳台实验观察试验动物的行为学;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模型脑海马区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7,9月龄APP转基因模型小鼠Morris水迷宫试验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游泳时间和路程均较转基因模型组显著增多(P<0.05,P<0.01)、跳台实验中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1),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而有加重之势.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明显提高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游泳时间和路程(P<0.05,P<0.01),且明显延长跳台实验中的潜伏期(P<0.05,P<0.01).7,9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均表现出线粒体膜破坏、溶解,内嵴大部分排列轻度紊乱,有的嵴内腔扩张,基质疏松,线粒体肿胀,且随病程进展而损坏加重;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改善不同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线粒体超微结构与数量.结论:APP转基因小鼠AD模型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且该模型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损伤,且随病程进展而均显加剧;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够改善不同病程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与改善海马区神经无线粒体结构、增加线粒体数量而保护脑功能有关.
作者:刘明芳;李浩;刘剑刚;刘龙涛;官杰;蔡琳琳;胡佳;魏芸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单次外用含汞制剂九一丹(煅石膏-升丹9∶1)及升丹后对家兔急性毒性的影响,从而评价受试物安全性.方法:将家兔分为4组:煅石膏组(赋形剂对照组)、九一丹组、90 mg升丹组及180 mg升丹组.在各组家兔背部两侧,造成面积各为5 cm ×5 cm创面;于创面处分别给予270 mg煅石膏、300 mg九一丹、90 mg升丹及180 mg升丹,约5h后清洗创面.给药前、给药后24,72 h,7,14 d心脏采血检测血汞及肝肾功能指标ALT,AST,CREAT,BUN;给药后14 d解剖各组家兔,取肝、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煅石膏组比较,90,180mg升丹组给药后24,72 h CREAT升高,24h至7 d BUN升高(P <0.01或P<0.05);与给药前比较,180 mg升丹组给药后24,72 h AST升高;九一丹组及90,180 mg升丹组给药后24h至72 h血汞浓度升高(P<0.01);90,180 mg升丹组可引起家兔肝、肾病理性改变.结论:各给药组给药后,血汞浓度均升高,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90,180mg升丹组对家兔肝肾指标有一定影响,同时引起肝脏及肾脏的病理性变化,而九一丹对家兔肝肾未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曹玉娥;陈小淼;周志兰;张泽安;姜昕;金若敏;陈红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制剂拔毒生肌散及其拆方对大鼠破损皮肤的组织形态学影响变化.方法:在大鼠破损皮肤(渗血为度)上分别外涂拔毒生肌散及其拆方,连续给药14 d后光镜下观察其对大鼠破损皮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汞铅成分导致大鼠破损皮肤表皮增厚,真皮网织层及其深部血管出血、充血及炎细胞浸润,配伍药味可抑制表皮增厚,减轻真皮病变.结论:拔毒生肌散中汞铅成分可促进大鼠破损皮肤伤口愈合,配伍药味可减轻汞、铅成分所致真皮组织病理性损伤.
作者:贺蓉;彭博;路艳丽;高杰;回连强;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量,以溶剂萃取法提取大鼠血浆中的待测成分.方法:以他克林为内标,采用Agilent ZORBAX XD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0.05%甲酸,10 nmol·L-1甲酸铵)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依次为m/z 395.2/324.2(马钱子碱),m/z 335.2/184.2(士的宁)和m/z 199.1/171.1(他克林).结果:测定血浆样品2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95 ~ 100,0.078 l~40 μg·L-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6,马钱子碱的提取回收率为78.9%~ 102.4%,士的宁的提取回收率为95.2%~106.1%,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浆马钱子类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囊泡制剂能够降低马钱子碱进入体循环的药物浓度,且具有缓释作用.
作者:李静雅;苗凤茹;林力;朱丹;林成仁;刘建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考察川木香煨制前后木香烃内酯( costunolide,COS)和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DEH)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其在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共孵液中的吸附、摄取或降解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和DEH在人工胃、肠液及大鼠离体胃肠共孵液中的质量浓度,以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与药物共孵的方法考察其物理吸附、摄取或降解参数.结果: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在人工胃液稳定性较差,平均降解常数分别为0.758 0,0.531 1,煨制后稳定性有所提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和DEH在大鼠离体胃、小肠和结肠中的吸附、摄取或降解量(2 h)均较大,其中煨制前后COS和DEH在不同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在人工胃液中均不稳定,煨制后稳定性有所提高;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对川木香煨制前后的COS和DEH均有明显的吸附、摄取或降解,并在不同部位有差异;为川木香煨制前后药效成分的吸收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毛茜;傅超美;胡慧玲;王战国;何瑶;包希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破损皮肤模型大鼠连续给予朱红膏4周和停药4周各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对汞蓄积和肾组织形态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破损皮肤对照组、朱红膏低、中、高剂量组.于连续给药4周和停药4周后,分别测定尿汞、血汞、肾汞、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 -M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蛋白(PRO)和尿液pH,计算肾脏系数,进行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连续给药4周,3个剂量组大鼠尿汞、血汞和肾汞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且存在量毒关系.停药4周,3个剂量组大鼠尿汞和血汞含量均恢复正常,肾汞含量仍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大鼠NAG显著升高.停药4周,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对破损皮肤大鼠长期大剂量使用朱红膏会出现汞蓄积,有可能造成肾组织损伤,临床使用朱红膏应积极监测患者体内的汞含量和肾功能指标.
作者:林含;张旭辉;董建勋;李建荣;贺蓉;彭博;徐启华;王乐平;罗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确定7种蒲公英Taraxacum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倍性、类型及核型公式等特征.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进行核型研究.结果: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染色体在种间和种内呈现多倍性(2~4x),大多种以三倍体为主.首次确定了东北蒲公英T.ohwianum为2n =2x =16;斑叶蒲公英T.variegatum为2n=4x=32.其余5种蒲公英均为2n=3x=24.蒲公英核型呈现多样性,由中部和近中部染色体及随体组成.染色体绝对长度为3.74~27.68 μ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68% ~64.02%;核型类型较广泛存在“1A”,“2A”,“2B”型,确定东北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英为较进化核型类型及遗传方式.结论:细胞学核型分析结果可将蒲公英相近种属进行归并,即将丹东蒲公英T.antungense与卷苞蒲公英T.urbanu建议将其归并,此结果与《中国植物志》分类结果一致.该文系统报道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细胞学核型特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蒲公英属药用植物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细胞学理论基础.
作者:宁伟;吴杰;赵婷;赵鑫;李天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针对皖贝母鳞茎富含多糖、酚类和其他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皖贝母总RNA提取方法.方法:用异硫氰酸胍法、皂土法、改进的SDS/酚法、RNAiso plus 4种方法分别提取皖贝母鳞茎总RNA,并对提取的RNA进行电泳及RT-PCR技术检测与分析.结果:皂土法提取的总RNA条带清晰无弥散,完整性好无明显DNA和其他杂质污染,适用于RT-PCR试验.结论:皂土提取法是一种适合于皖贝母总RNA抽提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作者:卢河东;薛涛;李岳忠;薛建平;盛玮;朱艳芳;张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色谱等多种分离色谱法分离纯化牛尾菜Smilax riparia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以1 H,13C-NMR和质谱等有机波谱学方法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从牛尾菜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6]-姜酚(1),脱氢松香酸(2),北美芹素(3),2-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4),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5),异香草醛(6),香草酸(7),对羟基桂皮酸(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醛(10),阿魏酸甲酯(11),苯甲酸(12),5-羟甲基糠醛(13).其中化合物1~4,8~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DPPH法评价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5~11显示了明确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陈雯;唐生安;秦楠;翟慧媛;段宏泉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