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处理对体外人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分泌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影响

祃丽娟;赵广;顾伟杰;牛建荣;邵丽芳;孟如松;闫文厅;成玉

关键词:热, 黑素细胞, HaCaT细胞, α促黑素
摘要:目的 探讨热处理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和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泌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变化.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分别给予热处理(42℃,每天60 min,连续3d),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种细胞分泌的α-MSH的变化.结果 黑素细胞热处理组(1.5862±0.3262)与对照组(1.0000±0.2715)相比,α-MSH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1.8013±0.1216)与对照组(1.0000±0.2532)相比,mRNA水平也有明显增加(P<0.05).ELISA结果:黑素细胞热处理组(0.3142±0.046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2557±0.0330,P< 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0.4632±0.0345)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4389±0.0399,P< 0.05).结论 热处理可促进人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α-MSH分泌.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纤毛蛋白-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HaCaT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HaCaT细胞增殖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HaCaT细胞,转染NRP-1质粒EX-O0008-M02,采用逆转录(RT)-PCR法检测转染后NRP-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RP-1蛋白质表达.将部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脂质体对照组、对照质粒组以及目的质粒组分别予以脂质体、对照质粒pReceiver-M02及目的质粒EX-O0008-M02转染,各组分别加入PBS、MEK1/2抑制剂(U0126)、VEGF或U0126联合VEGF进行处理后,噻唑蓝(MTT)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的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ERK1/2的磷酸化情况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差异,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和校正.结果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提示EX-O0008-M02质粒转染可有效促进HaCaT细胞NRP-1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与脂质体对照组(A570值0.63±0.07)及对照质粒组(A570值0.62±0.13)比较,目的质粒组HaCaT细胞增殖活性(A570值0.88±0.14)明显增强,F=8.755,P<0.05.与对照质粒VEGF刺激组(A570值0.88±0.10)比较,目的质粒VEGF刺激组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A570值1.14±0.18)亦明显增强,F=4.591,P<0.05.与目的质粒VEGF刺激组比较,U0126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VEGF对HaCaT细胞的促增殖作用(A570值0.50±0.13,F=42.106,P<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提示与对照质粒转染细胞比较,目的质粒转染后VEGF对HaCaT细胞ERK1/2的促磷酸化及促PCNA表达得到明显提高,然而此作用可以被U0126有效抑制.结论 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在NRP-1蛋白介导的VEGF促HaCaT细胞增殖作用中可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杨晓红;曹毅;解凡;李园园;翁鹤;罗宏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甲色素沉着为首发表现的Laugier-Hunziker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4岁,因指、趾甲出现棕黑色色素沉着28年就诊.2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拇指指甲出现一纵形色素条,渐扩展为弥漫均匀褐黑色色素沉着,其余9指甲相继也出现同样的色素沉着,4年前趾甲开始出现类似改变,并逐渐累及其余趾甲,半年前发现舌尖、牙龈及唇部出现点片状色素斑(图1~4).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贫血、腹痛、腹泻、呕血或便血等症状,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否认药物服用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周璐;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暂时性萎缩性回状红斑一例

    患儿男,3月龄,因头面部、肩背部出现红色皮疹2月余,于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1个月时,其母发现患儿头皮及左侧面颊部出现数个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暗红色斑.患儿无发热、烦躁等症状.其后皮疹继续增多扩大,逐渐扩展至肩部和背部.曾在多家医院按婴儿湿疹予以抗过敏处理,无明显疗效.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呕吐、腹泻等.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发病前无用药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张西克;李小静;郭晓辉;张秀娟;李志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三家系ADAR1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探讨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血样,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家系中的患者、患者亲属及与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个体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所研究的3个家系中均存在ADAR1基因的异常.包括A及C家系中2个错义突变(c.1760A>G导致p.Y587C,c.3620G>T导致p.G1207V),B家系中1个移码突变(c.2433-2434de-lAG).3个家系中未患病个体和健康对照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3个ADAR1基因突变中,2个错义突变均为新突变,可能是导致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郑瑞;张嘉;冯艳;甄莉;张亚军;陈丽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CL30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德国阿司克莱激光公司的铒点阵激光MCL30治疗痤疮瘢痕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对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65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均来自我科美容中心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9~ 37岁,平均22.5岁;病程4个月至15年.将痤疮瘢痕分为四型[1],Ⅰ型:深度<0.1 mm,并发红色或褐色色素沉着,伴散在囊肿痤疮,共17例;Ⅱ型:深度0.1 ~ 0.2 mm,为扁平型瘢痕,共25例;Ⅲ型:深度0.5~0.6 mm,为深井型瘢痕,共14例;Ⅳ型:为增生型瘢痕,突出表皮,共9例.

    作者:李敏;邓丽娜;李旭阳;张守民;王豫平;尹光文;郑颖娜;李振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NHERF1及β联蛋白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钠氢交换子调节因子-1 (NHERF1)及β联蛋白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印迹法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及黑素细胞中NHERF1及β联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使用MTT法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及黑素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NHERF1及β联蛋白在黑素细胞中同时表现为细胞膜阳性表达,而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中均出现膜表达的缺失,同时呈现不同程度的胞质和(或)胞核阳性表达.在3株黑素瘤细胞系中,MV3细胞中的NHERF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仅呈少部分胞质弱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HERF1的mRNA表达水平低,免疫印迹法中未见NHERF1蛋白表达条带,而其在MTT法中检测到的增殖速度快,明显高于另外两株细胞.A375细胞中的NHERF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胞质及胞核的强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HERF1的mRNA表达水平高,免疫印迹法中可见NHERF1蛋白强阳性表达,而其增殖速度却慢于MV3细胞.β联蛋白在MV3细胞中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细胞质及细胞核的强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mRNA表达水平高,免疫印迹法检测到蛋白强阳性表达;而A375细胞及M14细胞中,β联蛋白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相对弱的细胞质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免疫印迹法中的蛋白表达较MV3中的表达低.结论 黑素瘤细胞胞质中NHERF1表达量可能与细胞的增殖速度相关,NHERF1在黑素瘤细胞中表达程度越低细胞增殖越快.黑素瘤细胞中的NHERF1与β联蛋白存在着差异性表达.

    作者:张韡;程芳;张磊;吴侃;黄莹雪;周武庆;姜祎群;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咪喹莫特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咪喹莫特(imiquimod)是一种人工合成免疫调节剂,属于咪唑喹啉类化合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日光性角化病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由于咪喹莫特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血管和纤维增生等多种作用,所以,不少学者已将其治疗其他皮肤病,现概括近年来咪喹莫特药理机制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浩翔;崔盘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一例

    患者男,28岁,面部皮疹2年,于2011年7月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大量炎性丘疹,皮疹很快形成脓疱、囊肿,偶感瘙痒,无畏寒、发热,无四肢关节肿痛等不适.1年前曾多次就诊于外院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否认既往1个月内系统性内服和外用抗生素药物、维A酸制剂.既往体健,无光敏史、瘢痕疙瘩史及面部接触性皮炎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见大量红色囊肿、结节,大小不一,部分融合,无明显渗血、渗液(图1~3).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异常.

    作者:黄剑清;黄舒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茶多酚对白癜风患者CD8+T淋巴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和白介素2受体影响

    目的 检测CD8+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受体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茶多酚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培养12例进展期白癜风、12例稳定期患者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与茶多酚100 mg/L共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茶多酚处理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受体(IL-2R)的浓度.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间及处理前后各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进展期白癜风组、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分泌TNF-α的浓度依次降低,分别为(191.302±6.077) ng/L、(175.966±2.467) ng/L、(173.664±3.600) ng/L,IFN-γ的浓度依次升高,分别为(280.182±36.07) ng/L、(371.670±24.352)ng/L、(447.147±8.432)ng/L,IL-2R的浓度同样依次升高,分别为(8.375±0.161) μg/L、(8.845±0.161) μg/L、(9.345±0.125) μg/L.进展期白癜风组与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3种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经茶多酚处理2d后,进展期白癜风组、稳定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至(164.797±1.784) ng/L、(166.150±3.576) ng/L、(155.028±5.759) ng/L,与处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期白癜风组IFN-γ浓度升高,而进展期白癜风组和健康对照组则有降低,各组IL-2R水平均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变化可能与白癜风诱发或进展相关.茶多酚可能通过降低CD8+T淋巴细胞分泌TNF-α治疗白癜风.

    作者:许发明;许爱娥;吴纪龙;欧阳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硬化栓塞术治疗婴儿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三例

    目的 探讨治疗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新方法.方法 3例确诊为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患儿,术前均有血小板减少和部分出凝血功能障碍,全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经动脉硬化栓塞术,硬化药物为平阳霉素4.0 mg+碘化油1.5 ml+地塞米松2.5 mg+碘帕醇3ml,共5ml,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PVA)300 U滋混合体积分数为0.5的碘帕醇3ml.结果 3例微创手术全部成功,术后24 h内血小板数量均恢复正常,术后第4天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血管瘤瘤体明显缩小甚至基本消退,血小板数维持正常.结论 经皮DSA加瘤体经动脉硬化栓塞术治疗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可提升血小板至正常水平,促进血管瘤瘤体缩小,是治疗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一种微创方法.

    作者:周斌;韦祝;黄文雅;金科;孙磊;树叶;汤建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色素性玫瑰糠疹一例

    患者男,18岁.因躯干及四肢近端灰褐色斑点、斑片1年余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前胸及背部出现散在的蚕豆大小紫红色斑片,部分表面少许细薄鳞屑,无明显痒痛,皮损逐渐增多并累及四肢近端,皮疹逐渐变成灰褐色.曾在外院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改善.患者既往体健,发病前无用药史及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尚可,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体检:各系统检查无特殊.

    作者:高诗燕;路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热处理对体外人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分泌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处理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和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泌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变化.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分别给予热处理(42℃,每天60 min,连续3d),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种细胞分泌的α-MSH的变化.结果 黑素细胞热处理组(1.5862±0.3262)与对照组(1.0000±0.2715)相比,α-MSH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1.8013±0.1216)与对照组(1.0000±0.2532)相比,mRNA水平也有明显增加(P<0.05).ELISA结果:黑素细胞热处理组(0.3142±0.046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2557±0.0330,P< 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0.4632±0.0345)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4389±0.0399,P< 0.05).结论 热处理可促进人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α-MSH分泌.

    作者:祃丽娟;赵广;顾伟杰;牛建荣;邵丽芳;孟如松;闫文厅;成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16例健康儿童部分皮肤屏障参数检测

    目的 了解北京市健康儿童不同部位皮肤理化参数的数值及差别.方法 将北京116名健康儿童分为4组.采用皮肤水分流失测试仪TM300、皮肤水分测试仪CM825及皮肤酸碱度测试仪PH905检测前额、颊前、前臂3个部位的经表皮失水(TEWL)、水分和pH值,皮肤黑素和血红蛋白测试探头MX18测量面部的黑素值.结果 ①不同年龄及不同部位的TEW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角质层含水量值(额部、面颊部和前臂):<1岁组分别为51.53±15.70、39.88±10.48、50.33±17.54;1~3岁组分别为49.95±17.88、32.51±12.09、36.10±7.43;4~6岁组分别为51.37±10.60、31.65±9.01、34.41±8.21;7~12岁组分别为49.74±10.64、39.99±50.43、29.35±8.10;不同年龄的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部和前臂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低于额部;③pH值(额部、面颊部和前臂):<1岁组分别为5.27±0.60、6.12±0.51、5.48±0.45;1~3岁组分别为4.68±0.58、6.80±0.55、5.07±0.58;4~6岁组分别为4.58±0.37、5.70±0.48、5.09±0.49;7~12岁组分别为4.87±0.51、5.72±0.49、5.09±0.51;不同年龄的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部pH值明显高于前臂和额部;④不同年龄的面部皮肤黑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儿童皮肤理化参数在不同部位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李丽;徐子刚;马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抗氧化剂对防晒剂的补助光防护功效

    紫外线(UV)照射是导致皮肤氧化应激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UV照射能增加人皮肤细胞中的活性氧簇(ROS),损伤表皮和真皮细胞内的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并导致皮肤的光老化.长波紫外线(UVA)约占到达地表UV的95%,已证实与ROS的产生和皮肤光老化关系为密切.防晒剂能够抵御UV照射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包括减少日光对皮肤所致的短期急性和长期慢性损伤.但通常由于防晒剂的使用量不足和涂抹不均匀,难以达到100%的理想防护功效.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NOD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彝族麻风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NOD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中国彝族人群麻风病的关系.方法 单碱基延伸法(SNaP shot)检测300例彝族麻风病患者和300例彝族健康对照NOD2基因的4个SNP位点:rs9302752、rs7194886、rs8057341、rs3135499的基因型.结果 4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P>0.05),rs3135499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麻风病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rs9302752、rs7194886、rs805734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麻风病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NOD2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3135499与中国彝族人群麻风病发病相关.

    作者:熊俊浩;毛翀;沙晓伟;靳征;王皓;刘杨英;宁湧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氢气对中波紫外线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氢气对中波紫外线(UVB)致人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氢气对照组,富氢培养液处理;UVB照射组;富氢培养液后处理组;富氢培养液预处理组.通过噻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丙二醛(MDA)和8异前列腺素2α(8-isoPGE2α)的水平,Western印迹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给予不同剂量的UVB照射,细胞增殖活性(A490)呈剂量依赖性降低.氢气后处理和预处理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相应UVB组(均P<0.05).氢气后、预处理组SOD和CAT活性以及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VB组(均P<0.05),但MDA和8-iso-PGE2α明显低于UVB组(均P<0.05).结论 氢气可以减轻UVB诱发的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

    作者:邢卫斌;付国俊;叶文静;秦兰英;陈红光;孟啸寅;孟晨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蕈样肉芽肿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特征

    目的 探讨临床上皮损表现为红斑鳞屑的蕈样肉芽肿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皮肤科门诊的收集蕈样肉芽肿患者6例,年龄7~73岁,病程1~5年;男4例,女2例;斑片期2例,斑块期3例,肿瘤期1例.均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确诊.RCM观察6例蕈样肉芽肿患者各3处皮损,选取1处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发现角化过度,棘层混乱,基底层色素环折光减弱,表皮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单个圆形或类圆形的高折光细胞,真皮乳头环内可见少许炎细胞浸润.少数可见低折光的,圆形至椭圆形的细胞聚集形成的一个囊泡样结构.这些RCM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对照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RCM可能作为蕈样肉芽肿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李伟;戴辉;黎钊;许爱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纳米金基因芯片技术快速鉴定常见浅部致病真菌

    浅部真菌病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能简便快速鉴定出致病真菌对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鉴定方法主要依据真菌的形态、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这些方法阳性率低,操作复杂费时.一些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以及以PCR为基础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PCR(PCR-RAPD)、单链构象多态性PCR(PCR-SSCP)等也应用于真菌病的诊断,但这些技术也存在操作复杂、实验设备要求高等缺陷[1].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一种可目视化、快速简便、准确鉴定常见浅部致病真菌的方法.

    作者:江文;董玲玲;陈兴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细胞受体γ引物组合检测蕈样肉芽肿基因重排的研究

    目的 探讨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γ引物组合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8例MF患者15份石蜡组织样本、14份新鲜皮损及18份全血组织样本,提取DNA,利用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进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比较3组不同来源样本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阳性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15份石蜡包埋组织标本3份TCRγ基因重排阳性,18份血液标本11份阳性,14份新鲜皮损标本12份阳性,3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47,P< 0.01),新鲜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显著高于石蜡组织.201 1年的6例石蜡标本3份基因重排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9例2011年之前的石蜡标本(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4),与14例新鲜组织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12/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31).血液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低于新鲜皮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58,P>0.05).结论 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适用于检测MF患者不同组织样本的TCR基因重排,更适用于新鲜的组织标本.

    作者:陈柳青;陈金波;段逸群;李东升;董碧麟;张红梅;俞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光动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3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经过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诱导,Smad3蛋白在光动力疗法(PDT)中的磷酸化效应.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HSF分为对照组、PDT组、单纯光敏剂(PS)组和单纯(Laser)激光照射组,经Smad3-FITC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上观察各组细胞内Smad3的荧光强度;收集各组细胞经Western印迹法检测Smad3和磷酸化Smad3蛋白的含量.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组总体荧光强度相近,但与对照组核内荧光聚集较明显相比,PDT组HSF核内荧光微弱;HSF中磷酸化Smad3蛋白经PDT治疗后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15比0.20±0.02,P<0.05),PS组和Laser组中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能够降低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HSF增殖.

    作者:蔡宏;顾瑛;刘玮;曾晶;董宁;孙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