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娜;金哲虎
患者男,32岁,因右侧腹背部、右股部鳞屑性红斑伴痒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腹背部及右股部鳞屑性红斑,脱屑,伴痒,皮疹局限分布;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扁平苔藓?给予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及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针等治疗,皮疹暂可缓解;但易复发,多次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明确诊断,治疗方法类似,皮疹易复发.每次复发皮疹均局限同一区域.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个人史无特殊.
作者:付梦珠;蒋亦秀;胡湛歆;黄池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Th 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45例SSc患者中活动组21例,非活动组24例,正常人对照组2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各占CD4+细胞的百分比.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MBC)中白介素17A(IL-17A)、维A酸类核孤儿受体γ(RoRγt)、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①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4±1.19、0.68±0.39和0.57±0.49,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正常人对照组(P<0.05).3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53.60±9.90、15.18±3.24、15.53±4.12 pg/ml,对照组和非活动组均显著低于活动组(P<0.05);③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3组外周血细胞IL-17A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3±0.80、9.77±1.30、10.79±0.7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活动组(P<0.05);3组外周血细胞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8.48±1.09、15.89±1.48、17.77±1.6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活动组(P<0.05),3组外周血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与活动组SSc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675(P< 0.05)、r=0.644(P< 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在活动期SSc患者体内扩增,其扩增与SSc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万琳琳;李明;屠文震;杨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15岁.左前额部白癜风局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后双眼失明、头晕7h就诊.7h前患者因左前额部白癜风在当地医院行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40 mg:1 ml),随即出现头晕,双眼视物不清,约5 min后视力剧降至无光感,立即予吸氧及药物治疗(具体药名不详),数小时后仍无明显好转,转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慢性病史.
作者:刘藕根;刘志刚;姜美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婴幼儿湿疹中的意义.方法 设计自我对照实验方案,对入选的婴幼儿湿疹患者,使用8种常见的变应原,设立阴性、阳性对照,分别在患儿左右前臂曲侧进行传统和改良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组试验方法的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结果 248例数据中,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和传统皮肤点刺试验的过敏原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3%和38.7%.常见的致敏原都是户尘螨和粉尘螨,提示尘螨在婴幼儿湿疹发病中的意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效果较好,操作过程简便、安全可靠,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黎明;黄珊珊;李雅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积雪苷治疗鱼尾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12周随机、双盲、赋形剂自身对照试验,通过第0、4、8、12周研究者盲法评价皱纹程度、受试者盲法自评、仪器测量3个方面评价试验用药侧与对照侧鱼尾纹的改善情况.结果 完成试验的35名受试者的双侧鱼尾纹程度根据研究者盲法评估,在使用第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皱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8、12周试验用药侧的皱纹程度的减轻优于对照侧,皱纹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isioscan VC98定量测量双侧鱼尾纹SEw值结果显示,试验用药侧随时间的变化SEw的值增大,即皱纹程度减轻,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评估显示,双侧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刺激性及粗皱纹的改善情况无差异,外眦部位肌肤纹理改善方面治疗侧优于对照侧(P<0.05).结论 积雪苷霜软膏每日3次局部外用改善鱼尾纹有一定疗效,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洁尘;陈祥生;侯伟;田蔚蔚;陈解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中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作用靶位基因ERG 11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用PCR对临床分离的93株白念珠菌的Erg1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DNAman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X13296进行比对,将突变碱基翻译为氨基酸,确定是否发生错义突变.结果 共检出40个碱基突变位点,包括27个同义突变位点和13个错义突变位点.耐一种药物的突变菌株中每株菌只发生一处错义突变或无错义突变,而耐二种或三种药物的菌株中每株菌还可以同时出现两处或三处错义突变.结论 ERG 11基因错义突变与白念珠菌耐药有关.
作者:王丽;惠艳;张丽娟;张巧巧;邓淑文;帕丽达·阿布利孜;王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和角质形成细胞(HaCaT)对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的吸收特性.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ECV304和HaCaT细胞分别与50、100、150、200、250 mg/L HMME孵育16 h,或与150 mg/L HMME孵育15 min、30 min、1h、3h、8h、12h、24 h.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孵育浓度及孵育时间对两种细胞吸收HMME的影响.结果 与上述5种浓度HMME孵育后,ECV304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4.00、125.57、135.24、141.99、132.09,HaCaT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3.88、102.45、112.59、108.23、104.70.与150 mg/LHMME孵育上述时间后,ECV304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5.07、103.97、105.96、108.99、112.93、115.36、122.91,HaCaT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04.25、106.60、108.72、113.75、117.66、114.90、118.14.结论 ECV304和HaCaT细胞对HMME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李若虹;周展超;林彤;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的ATP2C1基因突变.方法 采取家系中患病成员外周血,应用外周血细胞DNA抽提、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ATP2C1基因突变情况,用反向测序验证突变,用100例无血缘关系个体作正常人对照.结果 在2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中发现3个未曾报道的错义突变.家系1第20外显子2048位碱基G→A,导致错义突变R619K;家系2第8外显子853位碱基A→C,导致错义突变T221P;散发患者第23外显子2323位碱基T→C,导致错义突变Y711H.家系中非患病成员和100例无血缘关系正常人均未发现这些改变.在1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发现家族性良性天疱疮3种新的ATP2C1基因突变位点.
作者:罗素菊;李晓莉;刘原君;倪海洋;李燕;刘全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ASPase在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无血清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将提取的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图像进行匹配分析,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质谱鉴定.并通过免疫印迹验证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匹配点数在1200个左右,匹配率>80%.鉴定SASPase在C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表达升高,免疫印迹验证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ASPase的异常激活和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方圣;陈爱军;单葵;周汛;李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20岁,因肢端肥大3年、皮肤肥厚半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杵状.双手足湿冷多汗,无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近半年来患者出现额部、头皮、双小腿皮肤增厚,皱纹加深,以头皮和前额为著.无自觉症状.患者于2009年7月15日就诊我院门诊.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多尿、多食、多饮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和系统性疾病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排;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辛辣食物对肉桂醛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灌胃辛辣食物后引出辛辣刺激体征;以肉桂醛为致敏物在小鼠皮肤上诱导、激发出变态反应,分别比较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上肉桂醛引起的变态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 辛辣食物连续7d灌胃后,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肉桂醛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比较重,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强度在24h、48 h评分显著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而在72 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2 h组织病理评分中两组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实验所使用的剂量,辣椒、乙醇混合物能够在小鼠诱导出辛辣刺激的体征,辛辣食物会明显加重肉桂醛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
作者:李周娜;金哲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妊娠疱疹(HG)患者血清抗BP180 NC16A抗体的纯化和鉴定方法.方法 原核表达系统pGEX-2TBP180NC16A表达GST/NC16A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与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聚微珠进行共价偶联.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BP和HG患者血清中抗BP180 NC16A抗体,并用ELISA、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进行鉴定.结果 原核表达系统pGEX-2TBP180NC16A表达37 000GST/NC16A融合蛋白,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得单一抗BP180 NC16A抗体.经ELISA方法定量后确定其含量为2.4 mg/ml;该抗体能与人皮肤基底膜带结合,证明抗体活性;免疫印迹可见单一片段,显示抗体纯度.结论 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的BP和HG患者血清中抗BP180 NC16A自身抗体活性高、特异性强.
作者:左亚刚;LIUZhi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上皮型钙黏着蛋白(E-cadherin)、桩蛋白(paxillin)和整合素β1(INTβ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SCC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ezrin、E-cadherin、paxillin和INTβ1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均表达ezrin和E-cadherin(10/10),表达率显著高于SCC肿瘤细胞[56.67%(17/30)和13.33%(4/30),x2分别为6.42和24.76,P值均<0.05];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paxillin和INTβ1的表达率为0和10.00%(1/10),均显著低于SCC肿瘤细胞[70.00%(21/30)和66.67%(20/30),x2分别为14.74和9.66,P值分别< 0.01和0.05].SCC肿瘤细胞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P< 0.01),paxillin和E-cadherin、INTβ1与E-cadherin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和-0.52,P值均<0.01);ezrin与paxillin、Ezrin与INTβ1、paxillin与INTβ1的表达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24和0,P值均>0.05).结论 E-cadherin低表达、paxillin和INTβ1高表达可能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INTβ1与E-cadherin在SCC转移中可能起到拮抗作用.
作者:闫越颖;张士发;赵丽萍;刘静;刘超;李淑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按照既往认识,自身免疫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的范畴,在患者外周血或器官、组织内必须存在源于自身的特异性的抗原和与之识别的特异性抗体或以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根据抗原-抗体和受累器官/细胞是否具有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又分为器官特异性和器官非特异性.
作者: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中的表达以及他克莫司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比较6例中重度AD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切取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及外观正常的皮肤,6例正常皮肤作对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PAR-2的表达变化.结果 PAR-2在皮肤的表皮全层尤其是颗粒层以及毛囊、汗腺、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纤维样结构均表达.AD患者皮损内角质形成细胞PAR-2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为4339.6±115.8,与非皮损部位(4189.0±228.9)和正常对照皮肤(3864.0±237.3)比较,其表达明显升高(t=2.85,P<0.05;t=4.31,P< 0.05);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后原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PAR-2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为3942.4±176.6,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55,P< 0.05);PAR-2的表达水平与AD患者的瘙痒VAS评分、EASI指数和IGA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PAR-2在AD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内的表达增加,表达水平与瘙痒程度和皮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AR-2在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内的过度表达可被他克莫司抑制.
作者:倪春雅;涂平;武玲慎;刘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新的一年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奋进.回顾过去的2011年,我们总结如下.历时8年,中华皮肤科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于2011年6月12日在西安丈八宾馆召开.新一届编委由84人组成,分布于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徐文严教授再任名誉总编辑,陈洪铎院士再任总编辑,王宝玺、刘全忠、孙建方、何春涤、张学军、张建中、吴晓初、郑捷教授任副总编辑.
作者:吴晓初;颜艳;尚淑贤;蒋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20岁.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口周出现少许点状和小片状的淡褐色斑,出汗后有轻微瘙痒,未予重视.此后,皮疹逐渐增多,并累及鼻尖和两侧鼻翼,有的色素斑相互融合呈网状,为明确诊断于2010年4月2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无长期服药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杨静;孙秋宁;石秀艳;马东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儿女,10岁.因左手中指屈侧角化性斑块2年,累及食指2~3个月,于2011年4月30日来我科就诊.2年前患儿无意中发现左手中指屈侧1~2个绿豆粒大小圆形、多角形半透明角化性丘疹,呈淡黄色,触之较硬,无白觉症状.其后皮损渐增多并融合呈条带状,波及左手食指尺侧缘.患儿系第1胎,足月剖宫产,母乳喂养,既往体健.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遗传病史,尤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李娜;杨秀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双唇红斑、肿胀、结痂、出血6年就诊.6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上唇出现红斑丘疹、糜烂,间断性皲裂出血,结黄痂和血痂.与食物、光照和季节无关,更换牙膏和牙刷无好转.皮损反复,伴唇部肥厚、结节和瘢痕.3年前类似皮损累及下唇和上腭黏膜,进食时疼痛,张口受限,未予治疗.否认牙病史,不抽烟,不咀嚼口香糖,不咬唇和舔唇,不用唇膏,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否认长期曝晒史.
作者:瞿镔;王平;许爱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2008年2月出现口腔溃疡、头皮及躯干近心端大小不等的红斑、水疱,继而糜烂、渗液、结痂伴疼痛.在外院行皮损病检示:表皮内水疱,伴棘层松解,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棘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给予甲泼尼龙200 mg/d治疗后病情缓解,其间曾不规则使用环磷酰胺(CTX)治疗(剂量不详).2010年3月因糖皮质激素减至25 mg/d后皮损再发,随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皮损未能控制且皮损处疼痛难忍.于2010年7月23日入我科治疗.
作者:王心声;乔娜;付萍;周晓鸿;王文芳;邓丹琪;胡祥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