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贺维亚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QTd)、心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12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研究组)5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常规治疗上加服曲美他嗪20 mg,3次/d,连用24周.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及QT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及FS明显升高(P<0.05),LVSD及QTd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LVEF及FS升高更明显(P<0.05),LVSD及QTd降低更明显(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功能,缩短QTd,安全有效.
作者:吴帆;程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用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心房颤动转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后6个月及1年内房颤复发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6%、89.2%,对照组分别为78.4%、70.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万新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腰大池引流治疗神经外科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室出血8例,交通性脑积水6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5例.结果 34例患者达到预期目的,治愈率94.44%,其中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因四脑室堵塞病情加重而改为双侧脑室钻孔,1例颅内感染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腰大池引流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的特点,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交通性脑积水、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宗庆华;娄永利;郭德伟;张辉;姜羽;吕国伟;梁阿铭;闵有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三分之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肾损伤的发病率.方法 对7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手术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与手术后动态抽血监测术后2周内肾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33.3%(25/75),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为12%(9/75),9例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死亡2例.结论 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应用于StanfordA型夹层由于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宇;杨再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干预的患者,以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STR)为指标评估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以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判定患者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结果 入选64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以ST段回落(STR)为观察指标,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受损(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TIMI血流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受损.
作者:郑志昌;王雷;王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术中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5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出血4例,发生率8%,血栓3例,发生率6%.结论 心血管介入术后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有较为凶险的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苏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比较封堵器置入后撤去轨道导丝与封堵器置入前撤去轨道导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1例VSD患者,其中30例采用输送鞘管送达左室后保留轨道导丝,置入封堵器后撤去导丝的方法,51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结果 77例VSD患者封堵治疗成功,29例为采用后撤轨道导丝的方法,48例为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VSD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置入封堵器后撤去轨道导丝的方法治疗VSD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丁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携带鼠可溶性CD40分子(sCD40)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sCD40并检测其在树突状细胞(DC2.4)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CD40胞外区与EGFP重组载体质粒pEGFP-N1/sCD40,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DC2.4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及SDS-PAGE检测sCD40-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活性.结果 融合基因在瞬时转染的树突状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分泌至上清,且sCD40-EGFP融合蛋白中分子标签未影响可溶性sCD40膜外活性区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可溶性CD40分子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在树突状细胞中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贺杰峰;赵浩亮;田彦璋;董秀山;李辉宇;王晋喜;赵旭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的临床预后.方法 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观察组39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并随访2年.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以及2年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患者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功能较差,预后不佳.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6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43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等特点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96.3%)与非老年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随访6 ~18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颜崇平;郭勇;高友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ARDS患者施行PDT,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8.0±2.8) min.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缺氧、导管误放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导管堵塞.结论 PDT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损伤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治疗ARDS的应用.
作者:李锦绣;焦宪法;张科;王小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HUA)合并冠心痛(CHD)患者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0例HUA合并CHD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d)组(简称瑞组,40例)和辛伐他汀(20 mg/d)组(简称辛组,40例),连续治疗12周,检测给药前后两组血UA、hs-CRP、血脂浓度及肝肾功能、血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结果 ①治疗12周后,两组分别较治疗前UA、j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2周后,瑞组的UA、hs-CRP、TC、LDL-C、TG与辛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瑞组的HDL-C与辛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③瑞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结论 瑞舒伐他汀除有明显调脂作用外,还可降低血清UA、hs-CRP浓度,其安全性良好,对沿海地区HUA合并CHD患者有益.
作者:于晓;李波;刘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来自大鼠胚胎心脏细胞系的H9c2细胞,目前被广泛地用于心脏细胞的体外模型.本文就H9 c2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体外实验模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总结其作为心脏离体模型的优缺点,以期对H9c2细胞在心脏离体模型中的应用有所提示,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心脏离体模型中.
作者:崔常贺;陈芳;徐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监测作用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2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8例,对照组为查体正常的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测定hs-CRP、Hcy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组血中Hcy、hs-CRP水平比较,AMI组、UAP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显着高于SAP组(P<0.05).三支、双支病变组Hcy、hs-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s-CRP和Hcy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Hcy、hs-CRP的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血浆Hcy和hs-CRP的水平越高.由此推断血浆Hcy、hs-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马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心电图ST-T较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作者:马爱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总结其特征和规律.结果 98例冠心病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发病率79.59%.其中4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32例,发病率为71.11%;53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发病率为86.74%.粥样样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血管膨大处,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任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 186例患者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并制定措施.结果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包括鲍曼不动杆菌(20.01%)、铜绿假单胞菌(17.76%)、大肠埃希菌(15.79%)、肺炎克雷伯菌(13.15%),对喹诺酮类、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明显.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1.84%),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加强消毒隔离及护理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陈叶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开腹组52例行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53例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排气、切口感染和再出血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切口感染7例(13.46%),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0例(P<0.05);开腹组切口再出血8例(15.38%),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0例(P<0.05).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且术后切口感染和再出血发生率低,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安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1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口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降压总有效率达93.6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显效快、不良反应小、降压效果稳定.
作者:普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模型大鼠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应用乌司他丁(UTI)进行干预的效果及其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和乌司他丁组(C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采动脉血,观察各组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脑钠素(BNP),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血浆一氧化(NO)、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观察心肌组织NF-κB水平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血浆cTn Ⅰ、BNP、TNF-α、IL-6、IL-10、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核因子-κB (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乌司他丁组的cTn Ⅰ、BNP、TNF-α、IL-6、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NF-κB表达虽较假手术组升高,但明显低于脓毒症组,IL-10则高于脓毒症组(P<0.05).结论 脓毒症后可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致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乌司他丁能显著减轻脓毒症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抑制NO和自由基介导的组织损伤等机制有关.
作者:李小霞;单艳华;张勇刚;王东;王喜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