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杰峰;赵浩亮;田彦璋;董秀山;李辉宇;王晋喜;赵旭晔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44例,占93.62%,对照组总有效30例,占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鲍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唾液酸(S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88例,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SAP) 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7例,同时以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生化分析仪检查四组血清SA、Hcy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SA、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Hcy的升高程度显示:AMI组>UAP组>SAP组,二者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成正比.结论 联合检测SA和Hcy,对CHD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其亦可为冠心病的预防、临床筛检、风险评估提供更好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姜家利;王国磊;徐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地高辛酏剂治疗新生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13例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新生儿,给予地高辛酏剂口服,效果不理想,再次给予胺碘酮.结果 口服地高辛酏剂,患儿MAT在5~7 d终止2例,心室率控制正常7例;2例给予地高辛酏剂、胺碘酮口服,患儿心室率控制正常;1例常规给予营养心肌(磷酸肌酸),未给予其他治疗,症状缓解,长期随访.1例无效,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结论 地高辛酏剂治疗MAT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铭;周红;骆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术中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5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出血4例,发生率8%,血栓3例,发生率6%.结论 心血管介入术后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有较为凶险的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苏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QTd)、心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12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研究组)5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常规治疗上加服曲美他嗪20 mg,3次/d,连用24周.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及QT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及FS明显升高(P<0.05),LVSD及QTd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LVEF及FS升高更明显(P<0.05),LVSD及QTd降低更明显(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功能,缩短QTd,安全有效.
作者:吴帆;程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气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86例COPD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和7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血气分析检查,比较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COPD合并冠心痛组与单纯冠心病组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COPD合并冠心病的住院时间较单纯冠心痛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血气分析对COPD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旭;安永东;覃珊珊;何丽凤;杨春飞;田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用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心房颤动转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后6个月及1年内房颤复发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6%、89.2%,对照组分别为78.4%、70.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万新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SPAP、M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帖永新;徐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三分之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肾损伤的发病率.方法 对7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手术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与手术后动态抽血监测术后2周内肾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33.3%(25/75),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为12%(9/75),9例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死亡2例.结论 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应用于StanfordA型夹层由于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宇;杨再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6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43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等特点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96.3%)与非老年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随访6 ~18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颜崇平;郭勇;高友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ARDS患者施行PDT,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8.0±2.8) min.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缺氧、导管误放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导管堵塞.结论 PDT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损伤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治疗ARDS的应用.
作者:李锦绣;焦宪法;张科;王小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老年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控制性降压组29例.结果 对照组术后3、6、24 h MMSE评分较术前1h有明显变化;控制性降压组术后3、6、24、48 h MMSE评分与术前1h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控制性降压组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7例,占58.62%.对照组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8例,占27.59%.结论 麻醉手术均会导致患者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行控制性降压麻醉所导致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更久,更严重.
作者:李洪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城市社区人群与乡镇人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淮河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20例,其中长期居住城市社区120例,乡镇100例,比较两组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 社区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血脂、肥胖、运动少、糖尿病、心脏病史、家族史;乡镇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血脂、家族史、糖尿病、肥胖、运动少、心脏病史.结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病影响大.同时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也有影响,因此这些病症的患者也要注意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赵俊;贺维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总结其特征和规律.结果 98例冠心病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发病率79.59%.其中4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32例,发病率为71.11%;53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发病率为86.74%.粥样样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血管膨大处,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任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模型大鼠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应用乌司他丁(UTI)进行干预的效果及其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和乌司他丁组(C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采动脉血,观察各组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脑钠素(BNP),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血浆一氧化(NO)、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观察心肌组织NF-κB水平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血浆cTn Ⅰ、BNP、TNF-α、IL-6、IL-10、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核因子-κB (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乌司他丁组的cTn Ⅰ、BNP、TNF-α、IL-6、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NF-κB表达虽较假手术组升高,但明显低于脓毒症组,IL-10则高于脓毒症组(P<0.05).结论 脓毒症后可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致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乌司他丁能显著减轻脓毒症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抑制NO和自由基介导的组织损伤等机制有关.
作者:李小霞;单艳华;张勇刚;王东;王喜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机械性眼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眼外伤患者240例270眼,经分类整理,分析其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前,无光感者和仅有光感者共189眼,致盲率为71.92%,治疗后无光感者和仅有光感132眼,致盲率为48.60%.治疗前视力在0.1以下者223眼,经治疗后低于0.1者183眼.同一视力水平者在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性眼损伤发生后,要行仔细全面检查,根据受伤情况和部位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视力和降低致盲率,同时做好有关预防机械性眼外伤的宣传.
作者: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弥漫张量磁共振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头部横断面扫描;计算并记录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特征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全脑白质平均弥散度(M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经MRI检查MD高,而FA则低,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师可根据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头部MRI扫描(全脑DTI技术)结果判断其是否发生认知障碍以及认知障碍发生程度,并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若成;李春艳;杨兵;张树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28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术后12 h内检测血清hs-CRP及LDL-C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30 d随访,发生MACE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者(JP<0.05),而两组患者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hs-CRP水平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 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hs-CRP者(P<0.05);但不同LDL-C水平患者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与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 MACE显著相关(P<0.05),而LDL-C与MACE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高hs-CRP是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赵英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福莫特罗、舒弗关及孟鲁司特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费用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2例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排除存在治疗中断或并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在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应用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福莫特罗组,40例)、茶碱缓释片(舒弗美组,40例)及孟鲁司特钠片(孟鲁司特组,42例)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后,对三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 孟鲁司特组患者的ACT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福莫特罗组和舒弗美组间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福莫特罗组和舒弗美组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弗美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孟鲁司特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福莫特罗组(P<0.05).福莫特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舒弗美组患者及孟鲁司特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片临床疗效佳,但从不良反应率及治疗费用上来考虑,应首选联合应用茶碱缓释片.
作者:王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APE)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确诊率,改善预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7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原因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发病年限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确诊时间及预后.结果 APE患者大多有危险因素,占66.0%,临床表现多样化,化验检查结果及心电图缺乏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首诊误诊情况依次为心力衰竭10例(21.3%),肺部感染8例(17.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7例(14.9%),脑梗死2例(4.3%),漏诊1例(2.1%),使用修正的Geneva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早期确诊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APE可并发于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使用修正的Geneva评分对患者进行筛选,可提高早期确诊率.
作者:刘曼华;尹琼;万书平;魏辉;杨广龙;高启军;肖琴容;孔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