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丽
目的 分析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予以手术治疗的32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呼吸衰竭,将其分为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共40例,未发生呼吸衰竭284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12.35%.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在年龄、NYHA、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次数、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合手术、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输血量> 2000 ml为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复合手术、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输血量> 2000 ml的患者需予以密切监测与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邹刚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SPAP、M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帖永新;徐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对51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行手术及内镜治疗,比较各自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 外科手术37例,死亡3例(8%),内镜治疗14例,死亡1例(7%).结论 内镜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合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及时解除梗阻,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
作者:马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紫绀房间隔缺损或外院诊断为艾森曼格的部分房间隔缺损12例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 12例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均存活,肺动脉压明显降低.结论 并非所有的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均为手术禁忌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应采用心导管测压,判定肺动脉高压是否由真性肺动脉病变引起的绝对增高,积极的术前准备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对于挽救一些紫绀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
作者:温萌;苏刚;舒礼良;徐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采用PCI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予以尼可地尔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8,P=0.029).实验组心电图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P=0.037).结论 尼可地尔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宏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婴幼儿血管环早期外科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12年5月诊断并手术治疗先天性血管环患儿8例,术前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检查.双主动脉弓3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导管2例,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1例,肺动脉吊带2例,其中5例合并有心内畸形.5例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期矫治心内畸形,3例患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5 ~ 136 h,平均(28±5.2)h;CICU停留时间36 ~ 154 h,平均(52±3.6)h.所有患儿均存活,随访1~18个月,患儿消化道症状消失,除1例患儿又因呼吸道症状入院外其余7例患儿呼吸道症状较术前有明显好转.结论 临床上对长期有呼吸道和(或)消化道症状的患儿需考虑有先天性血管环的可能,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脏增强CT是诊断先天性血管环的有效手段,及时解除血管环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尉新华;李群;张金涛;石磊;王举;杨玉齐;徐红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高血压与淀粉样变引起颅内大量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高血压与淀粉样变引起颅内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淀粉样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引起颅内大量出血在临床治疗与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淀粉样变引起颅内大量出血应参考高血压相关性出血的手术适应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留向;焦洪亮;蒋广义;孙剑瑞;王树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1.3%,所有患者的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兰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三分之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肾损伤的发病率.方法 对7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手术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与手术后动态抽血监测术后2周内肾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33.3%(25/75),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为12%(9/75),9例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死亡2例.结论 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应用于StanfordA型夹层由于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宇;杨再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救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入院时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并给予药物复律.结果 1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成功药物复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首次或反复发作给予三磷酸腺苷(ATP)成功复律,年长儿或ATP无法复律患儿普罗帕酮有效.结论 仔细查体联合常规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估计病情及预后,ATP快速静脉推注可有效、成功地复律.年长儿或ATP无法复律者普罗帕酮更有效.频繁发作或难以药物控制者应考虑射频消融术.
作者:王新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6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43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等特点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96.3%)与非老年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随访6 ~18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颜崇平;郭勇;高友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热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同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34例NSCLC患者,进行热疗联合NP方案化疗(NVB+ DDP),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周期后、治疗6个周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血清中IL-2、IL-6、IL-8、IL-10及TNF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热化疗3个周期后,IL-2、TNF水平逐渐增高,明显高于治疗前;IL-6、IL-8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热化疗6个周期后,血IL-6、IL-8、IL-10、IL-2和TNF都有所下降,其中IL-2、TNF浓度显著低于化疗3个周期后的水平.热化疗结束后3个月,血IL-6、IL-8、IL-10水平继续下降;而IL-2、TNF浓度逐渐增高,低于化疗3个周期后的水平,但高于治疗前水平.结论 热化疗治疗NSCLC对IL-2、TNF水平有明显的增高作用,而对IL-6、IL-8、IL-10有降低作用.
作者:李新民;尉继伟;刘治邦;刘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540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CAD)组420例与对照(CON)组120例.其中冠心病组根据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组及非心肌梗死组.超声检查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AD组的斑决发生率明显高于CON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预测指标.
作者:孙荣莲;杨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44例,占93.62%,对照组总有效30例,占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鲍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ARDS患者施行PDT,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8.0±2.8) min.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缺氧、导管误放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导管堵塞.结论 PDT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损伤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治疗ARDS的应用.
作者:李锦绣;焦宪法;张科;王小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携带鼠可溶性CD40分子(sCD40)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sCD40并检测其在树突状细胞(DC2.4)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CD40胞外区与EGFP重组载体质粒pEGFP-N1/sCD40,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DC2.4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及SDS-PAGE检测sCD40-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活性.结果 融合基因在瞬时转染的树突状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分泌至上清,且sCD40-EGFP融合蛋白中分子标签未影响可溶性sCD40膜外活性区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可溶性CD40分子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在树突状细胞中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贺杰峰;赵浩亮;田彦璋;董秀山;李辉宇;王晋喜;赵旭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福莫特罗、舒弗关及孟鲁司特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费用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2例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排除存在治疗中断或并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在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应用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福莫特罗组,40例)、茶碱缓释片(舒弗美组,40例)及孟鲁司特钠片(孟鲁司特组,42例)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后,对三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 孟鲁司特组患者的ACT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福莫特罗组和舒弗美组间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福莫特罗组和舒弗美组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弗美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孟鲁司特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福莫特罗组(P<0.05).福莫特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舒弗美组患者及孟鲁司特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片临床疗效佳,但从不良反应率及治疗费用上来考虑,应首选联合应用茶碱缓释片.
作者:王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及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体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保胎成功率及足月分娩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乐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气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86例COPD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和7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血气分析检查,比较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COPD合并冠心痛组与单纯冠心病组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COPD合并冠心病的住院时间较单纯冠心痛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血气分析对COPD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旭;安永东;覃珊珊;何丽凤;杨春飞;田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胎盘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胎盘植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B-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同期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宫腔残留组织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缩小(P<0.01),但治疗后同期观察组比对照组缩小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非手术治疗胎盘植入疗效显著,尤其是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雪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