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浩淼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比较封堵器置入后撤去轨道导丝与封堵器置入前撤去轨道导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1例VSD患者,其中30例采用输送鞘管送达左室后保留轨道导丝,置入封堵器后撤去导丝的方法,51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结果 77例VSD患者封堵治疗成功,29例为采用后撤轨道导丝的方法,48例为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VSD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置入封堵器后撤去轨道导丝的方法治疗VSD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丁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540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CAD)组420例与对照(CON)组120例.其中冠心病组根据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组及非心肌梗死组.超声检查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AD组的斑决发生率明显高于CON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预测指标.
作者:孙荣莲;杨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铁三局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81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防控.方法 选择本院确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8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14 d、侵袭性操作、意识障碍、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应用抗酸药物、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尽量避免各种危险因素,针对易感人群、重点科室和相关环节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是减少HAP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华;康晶;韩辉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hrel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活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并分为对照组(C组)和Ghrelin组.Ghrelin组加入终浓度为10、50、100和200nmol/L Ghrelin孵育3h收集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内皮细胞eNOS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hrelin组eNOS磷酸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PKC磷酸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 Ghrelin可提高内皮细胞eNOS的活性,其机制可能与PKC通路的失活有关.
作者:赵荫涛;邵莉;杨海波;李凌;滕丽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70耳,对照组60例65耳,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2%,对照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张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予以手术治疗的32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呼吸衰竭,将其分为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共40例,未发生呼吸衰竭284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12.35%.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在年龄、NYHA、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次数、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合手术、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输血量> 2000 ml为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复合手术、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输血量> 2000 ml的患者需予以密切监测与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邹刚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SPAP、M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帖永新;徐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协助诊断宫外孕的合理的超声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资料,比较宫外孕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 经阴道超声或与经腹超声联合应用对附件区包块、卵黄囊、胎芽、胎心搏动、宫内假孕囊、卵巢的检出率远高于经腹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宫外孕包块直径>2.0 em时,二者对包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包块直径<2.0 cm时,经阴道超声对包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P<0.01).结论 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各有优缺点.建议对可疑宫外孕者可先行经腹超声,结果阴性再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发现宫外孕包块明显优于经腹超声,但由于经阴道超声探测深度的影响,位置较高的宫外孕包块不能显示,必要时,二者要联合使用.
作者: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干预的患者,以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STR)为指标评估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以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判定患者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结果 入选64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以ST段回落(STR)为观察指标,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受损(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TIMI血流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受损.
作者:郑志昌;王雷;王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的溶栓与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心电图ST段回落>50 mV,1个月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1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 mV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径与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优于急诊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振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心电图ST-T较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作者:马爱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未控制高血压者和已控制高血压者的血流动力学,以探讨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115例CA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两组:已控制的高血压组(CHT):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 Hg,是否服用降压药均入选;未控制的高血压组(UHT):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服用至少一种降压药.控制的高血压组又可根据服药状态分为两个亚组:CHT1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不服用任何降压药);CHT2组(收缩压< 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服用至少一种降压药).使用德国西门子超声仪G50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WV)分析仪测定PWV,使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患者的容量状态进行评估.不同组之间的各项指标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未控制的高血压组,总外周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控制的高血压组,但心输出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APD患者中总外周阻力增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红艳;邵凤民;王龙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婴幼儿血管环早期外科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12年5月诊断并手术治疗先天性血管环患儿8例,术前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检查.双主动脉弓3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导管2例,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1例,肺动脉吊带2例,其中5例合并有心内畸形.5例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期矫治心内畸形,3例患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5 ~ 136 h,平均(28±5.2)h;CICU停留时间36 ~ 154 h,平均(52±3.6)h.所有患儿均存活,随访1~18个月,患儿消化道症状消失,除1例患儿又因呼吸道症状入院外其余7例患儿呼吸道症状较术前有明显好转.结论 临床上对长期有呼吸道和(或)消化道症状的患儿需考虑有先天性血管环的可能,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脏增强CT是诊断先天性血管环的有效手段,及时解除血管环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尉新华;李群;张金涛;石磊;王举;杨玉齐;徐红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的临床预后.方法 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观察组39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并随访2年.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以及2年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患者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功能较差,预后不佳.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噻氯匹定治疗,实验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对用药前、用药后6、24 h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结果 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2例,占24.49%;实验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占8.16%.对照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x2 =4.780,P =0.029).实验组用药后6、24 h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效果显著,且在控制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芮浩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机械性眼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眼外伤患者240例270眼,经分类整理,分析其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前,无光感者和仅有光感者共189眼,致盲率为71.92%,治疗后无光感者和仅有光感132眼,致盲率为48.60%.治疗前视力在0.1以下者223眼,经治疗后低于0.1者183眼.同一视力水平者在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性眼损伤发生后,要行仔细全面检查,根据受伤情况和部位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视力和降低致盲率,同时做好有关预防机械性眼外伤的宣传.
作者: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开腹组52例行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53例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排气、切口感染和再出血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切口感染7例(13.46%),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0例(P<0.05);开腹组切口再出血8例(15.38%),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0例(P<0.05).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且术后切口感染和再出血发生率低,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安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显微技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120例的治疗效果,探讨开颅手术的策略与技巧.方法 高血压壳核出血120例,开颅手术,在距额骨颧突8 cm,围绕外侧裂的体表线,额颞弧形切口,做直径4 cm的骨窗,在中央前回下点外侧裂上缘无血管处前后方向切开皮层2~3 cm.用1 cm宽的脑板分开至血肿腔清除血肿,然后在显微镜下操作,清除残余血肿,电凝止血.术后控制血压,保持引流管通畅,12 h复查CT,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血肿清除80%以上98例(82.0%),全部清除65例(54.1%),再出血5例(4.1%).血肿全部清除者未发生明显的脑水肿,脑结构恢复较早较好.随访9个月~4年,GOS评分:恢复良好25例(20.8%),轻残20例(16.6%),中残37例(12.5%),重残23例(19.2%),死亡15例(12.5%).结论 应用显微技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创伤小,治疗效果好.
作者:申明峰;刘永生;郭士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紫绀房间隔缺损或外院诊断为艾森曼格的部分房间隔缺损12例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 12例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均存活,肺动脉压明显降低.结论 并非所有的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均为手术禁忌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应采用心导管测压,判定肺动脉高压是否由真性肺动脉病变引起的绝对增高,积极的术前准备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对于挽救一些紫绀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
作者:温萌;苏刚;舒礼良;徐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ARDS患者施行PDT,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8.0±2.8) min.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缺氧、导管误放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导管堵塞.结论 PDT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损伤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治疗ARDS的应用.
作者:李锦绣;焦宪法;张科;王小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