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处内皮素与干细胞因子的检测

陈惠英;关翠萍;郑冬娣;樊奇敏;许爱娥

关键词:白癜风, 内皮缩血管肽1, 干细胞因子, 皮肤移植
摘要:目的 探讨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与局部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对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部分患者移植前白斑曾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共57例患者成功收集到白斑及非白斑区疱液,并完成3个月随访,判断其疗效.其中照光者17例.用ELISA方法测定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 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组织液自身对照比较,移植成功患者45例白斑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728.97±286.12)ng/L、(329.974±14.13)ng/L,非白斑区分别为(503.16±251.44)ng/L、(224.73±107.91)ng/L,白斑区与非白斑区比较,t值分别为5.44、5.90,P<0.05.12例移植失败患者白斑区干细胞因子为(309.00±163.89)ng/L,非白斑区为(204.22±83.25)ng/L,两组比较,t=3.03,P<0.05;而内皮素-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成功患者在白斑区与非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失败患者,分别为(507.52±283.31)ng/L和(344.91±156.18)ng/L,t值分别为2.39,2.70,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紫外线照射患者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与未照光患者比较,t=1.44,P>0.05.在移植成功者中,行紫外线照射的15例内皮素-1为(548.48±230.22)ng/L,未照光组为(794.60±278.72)ng/L(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在白癜风的色素恢复中起作用,其中内皮素-1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周期蛋白D1和磷酸化Rb蛋白在小汗腺汗孔癌和小汗腺汗孔瘤中的表达

    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 porocarcinoma,EPC),以往被称为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是常见的恶性汗腺肿瘤.好发于老年患者的下肢、躯干、头皮和上肢,男女发病率为1.3:1.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 poroma,EP)是一种好发于足底、足侧缘等部位的呈孤立结节的良性汗腺肿瘤.组织学上,认为它们起源于末端汗管的外层细胞和真皮上部的小汗腺导管.国内外有关EPC和E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有报道p53和p16/Rb与这两种小汗腺来源的良恶性有关[1-2].

    作者:陈思远;钱悦;朱里;吴艳;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活化凝血因子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凝血因子X复合物与症状的关系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活化凝血因子(FⅦa)、TFPI/Xa水平与症状的关系.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血浆D二聚体、FⅦa、TFPI/Xa的水平,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症状评分、病程的关系. 结果 急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50.57 ±242.13)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66.81±40.68)ng/mL.血浆FⅦa水平(2.23±0.74)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5.23±1.35)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Xa水平(0.87±0.13)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0.88±0.12)nmol/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593.80±294.04)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FⅦa水平(3.98±0.35)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Xa水平(0.87±0.16)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荨麻疹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FⅦa水平低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症状评分旱正相关关系(r=0.68,P<0.01;r=0.82,P<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FⅦa和TFPI/Xa水平与症状评分关系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提示D二聚体、FⅦa可能与荨麻疹症状有关.

    作者:朱慧兰;李润祥;郭庆;龚业青;梁碧华;林路洋;梁艳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患者男,42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10年,结节、肿瘤8年于2004年8月就诊.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鱼鳞病样斑片,无自觉症状.1个月后,胸背部皮肤出现片状淡红斑,微痒,并逐渐扩展至头面部、颈、四肢,呈弥漫性,红斑上有细小糠状鳞屑.在当地医院多次按湿疹治疗无明显好转.

    作者:沈宏;唐旭;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鳞屑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

    在银屑病等增生性皮肤病的患者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EV HPV)的检出率远高于正常人[1].且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中还可检测到抗HPV抗体[2].我们检测62例银屑病患者和48例正常人对照的活检及刮屑标本中的HPV DNA,以期评价银屑病与HPV的关系.

    作者:李远宏;陈光;张理涛;王官清;唐旭;高兴华;陈洪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285例住院患者药疹分析

    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约0.1%),但由于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使用不规则等原因引起的药疹临床并不少见.我们对临床各科住院患者中药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蒋艺;鲁翔;吴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筛选寻常型天疱疮抗原模拟表位

    目的 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筛选寻常型天疱疮抗原桥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Dsg3)模拟表位,加深对寻常型天疱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方法 通过大肠杆菌表达Dsg3的胞外结构域1和2(extracellular domain,EC1-2)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从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纯化与EC1-2特异结合的多克隆抗体,对噬菌体随机线九肽库和环九肽库进行亲和筛选,阳件噬菌体展示肽经ELISA和竞争性ELISA验证. 结果 经过两轮亲和筛选,与自身抗体结合的噬菌体明显富集,免疫筛查、验证后得到3个阳性噬菌体展示肽,ELISA检测显示它们与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竞争性ELISA检测显示它们可以抑制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与重组蛋白EC1-2的结合. 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筛选到3个与寻常性大疱疮密切相关的模拟表位.

    作者:黄丽群;姚刚;薛峰;潘萌;孙兵;郑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体外SELEX法筛选淋病奈瑟菌适体方法的建立

    淋病奈瑟菌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直接涂片、培养、免疫抗原检测,基因诊断等方法.本研究旨在以SELEX筛选技术为基础,筛选对淋病奈瑟菌敏感、特异性高、结合力强而且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的寡核苷酸分子,为建立相关的荧光标记适体(aptamer)技术奠定基础.

    作者:许少涵;兰小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3F11单克隆抗体检测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相关核抗原的表达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卡波西肉瘤(KS)相关疱疹病毒(KSHV),由Chang于1994年从AIDS患者的卡波西肉瘤组织中首次鉴定[1].该病毒与KS、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等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与KS关系为密切.由HHV-8潜伏期主要基因开放阅读框73(ORF73)编码的潜伏相关核抗原(LAN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HHV-8感染的各种类型KS细胞中均有表达[3],LANA一方面长期维持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传代,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宿主细胞转录调节蛋白、抑癌基因产物如p53、pRb、NF-kB等表达,促进KS形成[3].

    作者:姚水洪;卢春;汤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5岁.1984年口腔出现一处黄豆大小糜烂面,未予治疗.1986年外阴出现湿疹样改变,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扁平苔藓并外阴白斑,给予自制中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1990年,出现口唇青紫,外阴轻度萎缩,自行用药治疗.自2002年开始,口唇青紫逐渐加重,并出现牙龈红肿,到当地医院就诊,排除心血管系统病变,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后自服大蒜油2个月,口腔糜烂好转.

    作者:陈明;潘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腺肽穴位注射联合除疣汤治疗跖疣临床观察

    我们采用穴位注射疗法配合中草药组方内服治疗跖疣,经临床观察发现其对缓解甚至治愈跖疣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阮英;王爱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手术联合足叶草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100例

    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手术联合足叶草酯治疗100例肛周尖锐湿疣患者,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少强;王德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的突变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中的突变情况.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和正常人黑素细胞中PEDF基凶的所有8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SSCP分析有异常泳动条带样本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 结果 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的第3到第7外显子都出现DNA泳动变位,其中以外显子5,6为明显.PEDF基冈第5,6外显子均存在突变.第5外显子的突变类型以单个碱基的缺失为主,第6外显子的突变类型则以单个碱基的置换为主. 结论 PEDF基因的突变可能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成锋;项蕾红;郭坤;刘银坤;郑志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皮肤非朗格汉斯树突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个新病种?

    患者男,57岁,全身斑块进行性增多7年,面部、躯干和四肢多发大小不等红色结节和浸润性斑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全层弥漫散在分布的多形性肿瘤细胞,呈低密度增生状态.部分可见细胞突起,使细胞呈多角状.免疫组化CD45、FXIIIa、CDl4、MHC-Ⅱ、CD68、溶菌酶阳性,并有细胞外间质表达,CDla、S-100阴性.电镜下细胞突起,核形不规则,胞质及基质中弥漫分布膜包绕低密度囊泡结构,无Birbeck颗粒.本例为一种罕见的皮肤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呈惰性侵袭性经过,可能起源于不成熟的真皮树突细胞.

    作者:农琳;赵邑;任雅丽;涂平;熊焰;张爽;朱学骏;李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处内皮素与干细胞因子的检测

    目的 探讨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与局部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对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部分患者移植前白斑曾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共57例患者成功收集到白斑及非白斑区疱液,并完成3个月随访,判断其疗效.其中照光者17例.用ELISA方法测定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 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组织液自身对照比较,移植成功患者45例白斑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728.97±286.12)ng/L、(329.974±14.13)ng/L,非白斑区分别为(503.16±251.44)ng/L、(224.73±107.91)ng/L,白斑区与非白斑区比较,t值分别为5.44、5.90,P<0.05.12例移植失败患者白斑区干细胞因子为(309.00±163.89)ng/L,非白斑区为(204.22±83.25)ng/L,两组比较,t=3.03,P<0.05;而内皮素-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成功患者在白斑区与非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失败患者,分别为(507.52±283.31)ng/L和(344.91±156.18)ng/L,t值分别为2.39,2.70,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紫外线照射患者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与未照光患者比较,t=1.44,P>0.05.在移植成功者中,行紫外线照射的15例内皮素-1为(548.48±230.22)ng/L,未照光组为(794.60±278.72)ng/L(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在白癜风的色素恢复中起作用,其中内皮素-1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陈惠英;关翠萍;郑冬娣;樊奇敏;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组织中两种mtDNA缺失研究

    目的 定量观察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大片段4977 bp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情况,探讨与自然老化及日光照射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不同年龄段71例皮肤组织,曝光部位(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31例,非曝光部位(臀部、大腿部或腰腹部)40例,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普通PCR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扩增,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定量榆测和分析. 结果 普通PCR检测显示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40岁以后人群中mtDNA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发生率分别高达47.5%(19/40)和30.0%(12/40),显著高于40岁以前人群(X2分别为4.673,6.118.P<0.05).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在曝光部位的总发生率为48.4%(15/31)和32.3%(9/31),较非曝光部位升高,但两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相对拷贝数无论在曝光还是非曝光部位,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rg分别为0.907,0.845,P<0.05);但4977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的突变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而3895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相比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14). 结论 mtDNA中4977 bp缺失主要与自然老化相关,可作为观察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的指标之一.3895 bp的缺失与紫外线照射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作者:王懿娜;方红;陈鸿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尖锐湿疣组织LTBP-1和TGF-βRⅡ的表达

    目的 探讨潜在结合蛋白(LTaP)-1及其Ⅱ型受体(TGF-βRⅡ)与尖锐湿疣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0例CA皮损及17例正常包皮组织中LTBP和TGF-βR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CA皮损中LTBP-1及TGF-βRⅡ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包皮组织(2-△△α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TBP-1和TGF-βRⅡ的染色强度较正常人包皮组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LTBP-1和TGF-βRⅡ的表达下调,可导致TCF-β活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

    作者:胡勇;郭庆;曾凡钦;唐增奇;林燕辉;汤红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CD14、TLR4和核因子-kB的表达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CD14、TLR4和NF-kB表达意义.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榆测银屑病患者32例和正常人29例外周血白细胞mCD14、TLR4和NF-kB的表达. 结果 32例银屑病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表达5.454±2.78,对照组3.937±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表达,银屑病组17.641±18.120,对照组7.527±8.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组外周血总白细胞活化NF-kB的表达为63.538±8.650,对照组62.23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银屑病患者中存在mCD14、TLR4表达异常,提示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也是感染诱发银屑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徐丽敏;韩静倩;赵宏丽;李晓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国内首报毛囊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1岁.出生时发现全身无毛发,皮肤干燥、粗糙.出生后3个月出现畏光,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每月约2次,且经常腹泻.患儿身材矮小,视力差,眼结膜稍充血;角膜新生血管多、混浊,表面毛糙.听力无异常.牙齿形态无明显异常.全身毛发缺如,出汗正常,皮肤干燥,弥漫性菱形或多角形鳞屑斑,上肢鳞屑较厚,呈深褐色.腹部、腋部泛发钉突状毛囊突起.掌跖斑块状角化过度.指、趾甲均增厚,凹凸不平.双手展开时第3、4、5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过伸.心、肺、肝、脾无异常.智力低下(语言智商52,操作智商<40,总智商<46).腹部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鱼鳞病改变.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诊断:毛囊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

    作者:姚志荣;姜嫒芳;梁键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瘢痕疙瘩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5例瘢痕疙瘩(病例组)及15例正常皮肤(对照组)组织内生存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 25例瘢痕疙瘩组织中生存素表达阳性20例,阳性率80.0%,表达部位主要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正常皮肤组织内均表达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0,P<0.01).瘢痕疙瘩临床分级低度、中度、重度生存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14%(4/7)、81.81%(9/11)、1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瘢痕疙瘩复发组与未治疗组生存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91%(10/11)、71.43%(10/1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341). 结论 生存素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病.

    作者:陈明春;范飞翔;郭庆;曾凡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水母蜇伤致死三例

    例1 男,50岁,于2007年8月19日14:00左右在威海某海水浴场游泳时被海蜇蜇伤右手及双下肢,急入当地某医院救治.给予10%NaHCO2溶液涂抹患处,肌内注射异丙嗪50 mg,地塞米松5 mg后留院观察.约3 h后出现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降至80%,于17:25转入我院.

    作者:姜志高;刘卫兵;岳喜昂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