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庆;李薇;冉玉平;何晓丹;李发增
目的 研究NET-1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中表达的临床与病理意义.方法 通过基因生物工程技术制备针对NET-1蛋白大部分细胞外区的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ET-1基因蛋白在56例SSCC组织、50例皮肤上皮内瘤变(SIN Ⅰ~Ⅲ级)及10例正常人皮肤(NS)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NET-1蛋白阳性表达定位清晰,为细胞膜和/或胞质,组织背景非特异性反应弱或无;②NET-1仅表达在SINⅢ中上皮全层,阳性率为93.75%,在SSCC中表达阳性率为96.43%.NET-1在SSCC和SINⅢ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IN Ⅰ~Ⅱ级,其阳性率为44.22%.③SSCC细胞不同Ki67表达强度、浸润深度和皮肤肿瘤TNM分期中NET-1表达除有显著差异外,还与NET-1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SSCC组织类型中,疣状鳞癌与梭形细胞鳞癌和经典鳞癌之间NET-1表达有显著差异.结论 本文设计合成的NET-1抗体在SSCC石蜡标本中定位良好,可能是一个新的诊断SSCC的辅助组织学标记.
作者:王建力;陈莉;冯新;李杏玉;王桂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49岁,因双手雷诺现象3年,面、双上肢皮肤紧趑绷感半年来诊.1年前出现双手远端关节变粗,无红肿及疼痛.反复发生口腔溃疡,无长期发热、光敏感、吞咽困难及肌肉疼痛.
作者:宋亚丽;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观察P物质与疾病严重程度积分及嗜酸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且疾病的EASI评分和Rajka严重度积分与P物质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5和0.86,P均<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并且与疾病的严重度呈正相关(与EASI评分r=0.42,P=0.011,与Rajka严重度积分r=0.42,P=0.013);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43,P=0.009).结论 P物质对判断特应性皮炎活动性可能有一定价值;P物质可能与嗜酸粒细胞共同参与特应性皮炎发病.
作者:付瑶;高明阳;谷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黑胡椒等中药醇提物通过角质形成细胞对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间接作用,探讨其外用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理.方法 选取七组中药的醇提物,其中Ⅰ号:透骨草、浮萍各等份;Ⅱ号:白芷、蛇床子各等份;Ⅲ号:补骨脂;Ⅳ号:黑胡椒;Ⅴ号:黑胡椒、补骨脂各等份;Ⅵ号:女贞子;Ⅶ号:复方卡力孜然酊,加入到HaCaT细胞培养基中,采用ELISA法测定上述中药干预后HaCaT细胞上清液中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MTT法测定经中药干预后HaCaT细胞上清液对永生化黑素细胞株B10BR增殖的影响,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 Ⅱ号和Ⅴ号中药能明显刺激HaCaT细胞分泌内皮素-1(P<0.01及P<0.05),Ⅲ号、Ⅳ号和Ⅶ号可促进HaCaT细胞分泌bFGF(P<0.01,P<0.05及P<0.05).经各组中药处理后的HaCaT细胞培养上清液,Ⅲ号、Ⅵ号能显著促进B10BR的增殖(P<0.01),Ⅰ号、Ⅱ号和Ⅲ号能明显提高BI0BR酪氨酸酶活性(P<0.01);Ⅰ号、Ⅱ号、Ⅵ号、Ⅶ号能明显促进BI0BR黑素的合成(P<0.01或<0.05).结论 部分中药醇提物治疗白癜风有效可能与中药促进了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改变表皮的微环境有关.
作者:常淑彪;许爱娥;李永伟;张迪敏;尉晓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从1952年糖皮质激素开始作为局部外用药后不久,即有报道关注其接触过敏的情况[1].
作者:相文忠;许爱娥;宋秀祖;毕志刚;赵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63岁.因胸部左侧起红斑伴疼痛2个月,加重伴水疱形成3周就诊.2月前左侧胸部疼痛明显,并出现一处鸡蛋大小红斑,其上散在数个粟粒至米粒大红色丘疹,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后疼痛无缓解.
作者:郁博;何威;吴军;何云志;刘林红;李顺碧;付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以高滴度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转基因小鼠为模型,分析AK auto Ab在抵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取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转基因小鼠及阴性对照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腹腔冲洗液总IgM、抗角蛋白IgM抗体以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IgM抗体水平;腹腔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感染模型,检测腹腔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腹腔及肾脏菌落形成单位数量,测定菌负荷,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比率、炎症因子浓度等.结果 ELISA检测发现,转基因小鼠腹腔冲洗液抗角蛋白IgM、抗金黄色葡萄球菌IgM水平高于阴性对照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菌落形成实验显示,转基因小鼠腹腔及肾脏菌负荷低于阴性对照(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比率、炎症因子浓度低于阴性对照(P<0.01).结论 AK auto Ab在小鼠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顾伟杰;李巍;付萌;安金刚;邢影;郑力强;王刚;李承新;刘玉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假性黑棘皮病患者血清瘦素及其受体与胰岛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25例假性黑棘皮病、20例单纯肥胖者瘦素、胰岛素、C肽可溶性受体与血糖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假性黑棘皮病患者和单纯肥胖者体质量、体质指数、脂肪百分比、腰臀围比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性黑棘皮病患者和单纯肥胖者胰岛素、C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单纯肥胖者血糖水平和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黑棘皮病患者与单纯肥胖者血清中瘦素水平和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假性黑棘皮病患者存在瘦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在假性黑棘皮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与肥胖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久宏;毕桂姣;尚英彬;陈彤;邵伟;翟宁;宋芳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鉴别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可靠方法.方法 观察并比较12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者及6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并利用患者皮损的疱顶表皮切片染色,了解其组织学表现.结果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疱顶表皮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由角质层和小部分残余颗粒层细胞组成,均未见表皮其他层次细胞,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疱顶表皮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疱顶表皮由表皮全层组成,角质形成细胞呈明显的嗜酸性变性坏死;两组患者的疱顶表皮组织病理表现差异显著,临床诊断与疱顶表皮组织病理表现完全一致.结论 疱顶表皮组织病理检查可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方法之一.
作者:赵国庆;李薇;冉玉平;何晓丹;李发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3年来,我们采用强脉冲光(IPL)联合VP532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选择:108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其中弥漫性面部毛细血管扩张64例,酒渣鼻32例,鲜红斑痣12例.
作者:高玉雪;廖晓东;涂彩霞;金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内皮素受体B(ETR-B)在人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体外促生长效应.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TR-B在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ETR-B基因在人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和SK-mel-1中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体外促增殖活性.结果 ETR-B在41例恶性黑素瘤和23例色素痣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05%和8.6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原位和26例Ⅰ~Ⅳ期恶性黑素瘤ETR-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和92.31%,两组比较,P<0.05.13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Ⅲ~Ⅳ期)中ETR-B阳性表达率100%,28例未转移者(0~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为67.86%,两组比较,P<0.05.ETR-B基因在人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和SK-mel-1中均有表达;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在体外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且促增殖能力呈内皮素3浓度依赖性.结论 内皮素3/ETR-B在促黑素瘤细胞生长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长征;田进;林能兴;陶娟;李延;刘业强;杨凌云;张晶;古江增隆;沈关心;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和磷酸化Akt(p-Akt)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在表皮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光线性角化病,鲍恩样丘疹病,基底细胞上皮瘤,鲍恩病,鳞状细胞癌中p-Stat3,p-Akt及p-ERK1/2的表达.结果 p-Stat3,p-Akt及p-ERK1/2阳性表达率在表皮恶性肿瘤中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均<0.05).p-Stat3和p-Akt的阳性表达率在表皮恶性肿瘤中从高到低依次为鳞状细胞癌>鲍恩病>基底细胞上皮瘤,而p-ERK1/2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在表皮恶性肿瘤中,p-Stat3和p-Akt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ERK1/2的阳性表达与p-Stat3、p-Akt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tat3,p-AKT和p-ERK1/2参与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病.
作者:连昕;林能兴;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67岁,10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针刺样疼痛,2天后疼痛部位出现红斑,红斑上有米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小水疱,皮疹出现后疼痛加重,以带状疱疹收入院治疗.
作者:康尔恂;王福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Ⅲ5),26岁,因出生后即发现前额、颈后部红斑,肩部红色皮疹2年就诊.自诉额、颈部红斑随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丽莉;洪玉晓;高兴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芪白合剂对黑素细胞生长及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小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芪白合剂组方黄芪、党参、白芷、白蒺藜、鸡血藤,水煎煮浓缩成3 g/mL,取青紫蓝兔,按12 mL·kg-1·d-1连续灌胃3天后于末次给药1 h,2 h和5 h无菌采血,收集血清;采用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观察不同采血时间的芪白合剂含药血清对黑素细胞生长、酪氨酸酶的活性、黑素合成以及用RT-PCR的方法测定其对酪氨酸酶、MITF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含药血清与对照血清比较,能明显促进黑素细胞生长,上调酪氨酸酶的活性和黑素合成(P<0.05),以1 h和2 h所采血清作用明显.并可以促进酪氨酸酶和MITF的基因表达.结论 芪白合剂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和酪氨酸酶通道来促进黑素合成.
作者:李剑;傅雯雯;付文焕;张勇;祝绿川;项蕾红;郑志忠;乔伟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稳定转染bcl-2的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系,研究人皮肤鳞癌细胞凋亡的相关通路.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含有bcl-2 cD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IRESneo质粒导入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细胞中,并以空质粒作为对照.经过G-418筛选后获得转入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后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bcl-2的表达情况.然后用C2-ceramide和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细胞株凋亡,利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DNA-组蛋白复合物,分析其凋亡的差异.结果 转染了pIRESneo-bcl-2的SCL-1细胞bcl-2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转染了pIRESneo空载体的SCL-1细胞为阴性.不同浓度的C2-ceramide对SCL-1/bcl-2凋亡的诱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SCL-1/vector诱导的凋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Fas单克隆抗体对SCL-1/bcl-2和SCL-1/vector诱导的凋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用基因转染法成功地建立了稳定高表达bcl-2蛋白的SCL-1细胞系,C2-ceramide诱导的SCL-1凋亡基本可以被bcl-2阻滞,而Fas所诱导的凋亡仅部分被阻滞,即SCL-1细胞系在被阻断了线粒体途径后,还可以经由死亡受体通路进行凋亡.
作者:金鑫;宋智琦;王雅坤;肖汀;陈光;姜奕;陈洪铎;何春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是调节性T细胞亚群之一,具有多种独特的特征,包括可识别自身抗原肽、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维持免疫稳态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诱导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1].
作者:关宁;沈柱;高琳;刘玉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21岁.四肢皮肤萎缩、变薄12年.12年前患者9岁时双手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变薄,无自觉症状,未作治疗.于12岁时双足皮肤也开始出现同样症状,12年间皮损缓慢发展,逐渐累及双前臂、小腿及膝部,仍无任何自觉症状.
作者:徐劲;王玉坤;李春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儿男,70天,足月顺产.生后20天,发现头面部环形红斑,渐波及全身.生后50天,皮肤黏膜黄染,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未明,应用保肝药物等治疗无效,后到我院就诊.
作者:尹光文;李敏;张守民;李冬芹;于建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科自2002年至今共收治18例重症银屑病患者,给予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口服,同时结合个体因素予以对症支持处理,现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作者:程纪群;李志强;田蕾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