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移抑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黄国胜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 转移抑制基因,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H1、MMP-2蛋白在5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3例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nm23-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43.1%,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91.4%,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MMP-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m23-H1的表达与切端癌残留有关(P<0.05).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nm23-H1、MMP-2均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均可促进远处转移的发生;nm23-H1的表达缺失可能与切端癌残留有关;nm23-H1、MMP-2可作为判断食管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抗磷脂抗体对妊娠丢失筛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丢失与抗磷脂抗体(APA)[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抗凝抗体(LA)]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为150例有妊娠丢失史的患者,其中分为胚胎停育组(36例)、死胎组(44例)和复发性流产组(70例).对照组为同期120例正常孕妇,分别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血清APA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整个观察组APA、ACA、LA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停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胎组和复发性流产组的APA、ACA、LA阳性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与妊娠丢失有关,尤其对于复发性流产和死胎者.因此,对有不良孕产史的患者常规筛查APA,有利于尽早对因治疗.

    作者:张浩如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子宫瘢痕妊娠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表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中,出现阴道流血21例(63.64%),出现腹痛8例(24.24%),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术后出现阴道流血淋漓不尽12例(36.36%),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包括甲氨蝶呤(MTX)全身用药+刮宫术16例,MTX全身用药+B超下孕囊内注射+刮宫术17例,B超引导下清宫术5例,宫腹腔镜及开腹行病灶切除术2例,子宫全切术1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 CSP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异位妊娠,易发生误诊误治.超声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文姝;刘永红;江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病程改变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轻、中度增殖前期(NPDR)加强随访,重度NPDR和增殖期(PDR)行视网膜光凝,合并严重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等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全身情况影响病变发展,有效的光凝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加强随访,早发现、早知疗对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至关重要.

    作者:罗纳丽;刘亚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肺动脉高压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肺动脉高压症(PA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在我科住院的93例SLE患者按入选标准筛查出PAH组24例和非PAH组6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检测结果数据.结果 临床特征方面,两组患者雷诺现象、运动后呼吸困难、肺间质病变和多浆膜腔积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PAH组比较,PAH组实验室检测血小板减少、高滴度抗RNP抗体、球蛋白升高、C3减少、类风湿因子升高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明显(P<0.01).结论 SLE继发PAH患者总体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及早期药物干预有望逆转或者延缓病情的进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进行PAH的筛查和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雷诺氏症、肺间质病变、高滴度抗RNP抗体等均是PAH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子.轻中度患者的PAH与SLE活动性相关.

    作者:邹霓;白秀芝;谢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川崎病98例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对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98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98例KD中男62例,女36例,男:女为1.72∶1.<1岁20例,l~<3岁61例,3~<5岁13例,≥5岁4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冠状动脉异常32例(32.65%),其中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但冠状动脉壁增厚,回声增强5例(5.10%),冠状动脉扩张24例(24.49%),冠状动脉瘤3例(3.06%).结论 川崎病主要见于儿童,尤其3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也较多.且两者均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孙平莲;李亚蕊;郭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与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效果.方法 将100例白内障患者,120眼按入院先后顺序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60眼(超声乳化技术)]、观察组[50例60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法)],对照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后2周裸眼视力、角膜水肿及散光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后2周裸眼视力、角膜水肿厚度及散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9、5.46、4.87、5.55,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较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时间短、前房波动小、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作者:高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早期检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早期检测对预测危重患者病情的临床意义.方法 ICU病房2011年1至12月危重病患者400例包括刚入院的和刚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采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进入ICU病房后2h内第一次抽血常规测定各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Ⅲ),观察各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单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组凝血功能明显异于SIRS (P<0.05);SIRS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于非MODS组(P<0.05).结论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早期检测有助于SIRS患者早期病情判断,并有助于MODS的早期监测.

    作者:闫莉梅;黄忠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行胃肠道全麻术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观察组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及恢复情况,评估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单项测试功能恶化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观察组心理控制、数字广度与数字符号测试结果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患者脏器功能储备降低,应用瑞芬太尼来麻醉能缩短意识恢复时间,显著提高高龄患者苏醒质量.

    作者:吴文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与肾病和2型糖尿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对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评估应用不同剂量阿法达贝泊丁初始治疗血红蛋白反应及4周后血红蛋白水平,初始反应不良是指血红蛋白变化百分数低四分位值低于2%.结果 与血红蛋白反应良好患者相比,对药物初始反应不良患者12周及随访期间具有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P<0.01),初始反应不良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率较高(校正危险比1.35,95% CI 1.09~1.59)或病死率(1.42,95% CI.12 ~1.78).结论 对ESAs初始反应不良与增加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危险相关.

    作者:蔡辉;赵施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 测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的水平,探讨RBP4、ENA-78在NV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NVG患者40例(40只眼)作为实验组(A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C组)各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患者血清及房水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与房水中RBP4、ENA-78的水平.结果 ①A组房水中RBP4、ENA-78的水平(84±6) mg/L、(249±16) ng/L明显高于B组的(71±7) mg/L、(172±15) ng/L和C组的(59 ±6) mg/L、(85 ±12) n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16,P<0.01;F=75.39,P<0.01).A组血清中RBP4、ENA-78的水平(57 ±6) mg/L、(184±16) ng/L高于B组的(47±5) mg/L、(135±15) ng/L和C组的(34 ±6) mg/L、(64±12) n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73.46,P<0.01F =81.23,P<0.01).②A组房水和血清中RBP4与ENA-78的水平呈正相关(r=0.72,0.67,P均<0.01),其余各组标本中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NVG患者房水及血清中RBP4、ENA-7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房水中二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在NVG病理机制过程中,RBP4、ENA-78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NVG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家干;黄友敏;周永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超前镇痛效果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将45例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ASA Ⅰ~Ⅱ)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Ⅰ组术前半小时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Ⅱ组术前半小时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Ⅲ组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观察患者术后1、2、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第1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从手术结束到患者对疼痛难以忍受要求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差)和术后48 h患者对镇痛药的需求量及使用镇痛药的比例.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需要镇痛药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使用镇痛药的量和比例也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控制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后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及使用比例,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根生;周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研究述略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适当的营养支持和血糖控制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对营养不良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时有引起高血糖症的风险.通过减少肠内营养配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或限制碳水化合物浓度可减少高血糖症.适当营养支持和同步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可达到佳血糖控制.

    作者:孙若飞;赵泉;王昆华;洪晶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脊髓功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Cobb's角的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平均随访18.7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57.6%,Cobb's角由术前25.1°恢复到8.8°,无断钉及松动.对照组术后推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48.6%,Cobb's角由术前31.1°恢复到1 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内固定物折断、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作者:庄冠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用于喉麻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临床上常见1.5~3岁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病情凶险,要警惕缺氧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要保证取出异物时麻醉深度足够,否则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呛咳及支气管痉挛等情况.喉痉挛和喉水肿以及气管水肿,除与手术医生操作刺激直接有关外,与术中麻醉过浅亦有一定关系.特别提出的是,该类手术好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应随时保持良好的沟通.麻醉方法以氯胺酮加依托咪酯、丙泊酚联合静脉麻醉较常用,应用少量短效肌松药,使用短时间内的高频通气进行手术.警惕喉、气管、支气管痉挛及水肿发生.对于手术难度相对大、时间长、反复气管内操作的患儿,为减轻局部水肿,术中及术后应常规使用皮质激素.而皮质激素用于喉麻疗效更显著.笔者自2010年以来采用喉麻中加入地塞米松复合全麻并高频通气用于20例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并同20例未用地塞米松的患儿进行了比较,效果满意,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若凡;张爱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山西省临县卫生学校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60例,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及莫沙必利,服药4、8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中、后24 h食管pH监测变化,并评价胃镜下的疗效.监测用药期间其不良反应.结果 4周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7%,8周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与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便携式记录仪监测24 h食管pH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和治疗8周的pH <4的总百分时间、pH <4的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以及长反流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8周的pH <4的总百分时间、pH <4的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以及长反流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患者胃镜下总有效率为88.3%.用药期间大多数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其控制症状并治愈食管炎,并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比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良性肿块后间隙入路切除术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肿块后间隙入路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间隙入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46例,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囊性增生症10例,乳腺纤维瘤24例,乳腺脂肪瘤3例.结果 6例术后6~7d拆线,无并发症,顺利痊愈2例术后后间隙积液,局部穿刺抽吸及理疗后7d后治愈;2例术后切口感染,换药及抗感染7d后治愈.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所有病例切口均呈线性且隐蔽不易被发现,乳房外观及形态正常.结论 后间隙入路切除是治疗部分乳腺良性肿块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宝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IS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评价

    目的 评价新柏氏电脑辅助阅片系统(TIS)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参加中山市大规模免费宫颈癌筛查中妇女的资料,选择做过TIS检测并追踪到有确切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60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将ASCUS/AGC+病变列为细胞学阳性病例,将CIN1+病变列为病理学阳性病例,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TIS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600例妇女中,TIS检测结果为癌(CA)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66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104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 21例,非典型鳞状细胞/非典型腺细胞(ASCUS/AGC) 30例,正常(WNL) 370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TIS检测的灵敏度为93.95%,特异度为92.73%,约登指数为0.867,阳性似然比12.92,阴性似然比0.065,Kappa值0.854,总符合率为93.17%,阳性预测值87.83%,阴性预测值96.49%.TIS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在CA、HSIL、LSIL中分别为100%、90.91%和72.12%,TIS对CA和HSIL的符合率高于LSIL (P<0.01).结论 TIS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CA和HSIL.它是一种高效、高质量和高准确率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技术.

    作者:米贤军;王莹;沈铿;吴秋良;肖琳;陈昂;徐秀梅;孪峰;钟守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骨科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结果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骨科手术后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的数值变化规律,研究其在术后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00例骨科手术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CRP和血常规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的CRP和WBC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术后感染监测方面CRP可作为判定感染程度和创伤转归的一种良好的标志物,与WBC一起可综合判定感染程度,并控制感染.

    作者:张军;刘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选择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11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27例行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内固定,21例行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20例行双侧开窗髓核摘除,44例行单侧后路开窗髓核摘除.结果 1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后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术中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13例,无神经损伤加重病例.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93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97.3%.结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的确定应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于年轻、单节段及旁侧型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单侧开窗或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对多间隙、中央型突出髓核大者选择双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对严重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不稳者加椎间融合内固定.

    作者:卢中道;杨勇;梅伟;范富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 1年3月收治的MasonⅡ、Ⅲ型挠骨小头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桡骨头切除治疗或保守治疗.所有患者随访3 ~ 24个月,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优7例,良12例,优良率为82.61%;对照组优1例,良11例,优良率为52.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的优点,且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飞;牟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