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罗纳丽;刘亚东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病程改变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轻、中度增殖前期(NPDR)加强随访,重度NPDR和增殖期(PDR)行视网膜光凝,合并严重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等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全身情况影响病变发展,有效的光凝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加强随访,早发现、早知疗对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至关重要.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7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茵胶囊,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肝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能够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黄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新机制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颤动显著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基于肺静脉隔离的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房颤转律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房颤导管消融有了更多新认识,导管消融治疗的证据级别、推荐等级全面升级.然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是困扰治疗选择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增大、持续性房颤、长时程房颤负荷及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等.近年来若干新的危险因素不断被发现.本文简要介绍这些因素与房颤复发之间的联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周建华;林荣海;李振光;鞠卫萍;曹丙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接受介入治疗的138例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61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运重建完全与不完全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P<0.05),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比较,近期及远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可以只对引起症状的血管进行血运重建,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较好.

    作者:马欣;苏毅;慕春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变化,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 =4.180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和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治疗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和总胆红素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10.589,6.8388,3.4320,3.9504,4.2626,P均<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安全有效,优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

    作者:王瑞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与长春新碱、多柔比星联合地塞米松方案(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例为VD方案治疗组,24例患者为VAD方案治疗组.采用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工作组(EBMT)标准判定疗效,按照NCICTCAE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方案比较显示:VD方案组完全缓解(CR)为44.4%,部分缓解(PR)为33.3%,轻微缓解(MR)为16.7%,无变化(NC)为11.1%,疾病进展(PD)为0,总有效率为88.9%;VAD方案组CR为8.3%,PR为29.2%,MR为20.8%,NC为29.2%,PD为12.5%,总有效率为58.3%.经x2检验分析,两组方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方案不良反应较轻,未见明显血液学及心脏毒性.结论 V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作者:李春霞;丁小崇;孙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分析

    目的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FD)的症状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 按罗马Ⅲ标准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组,设立对照组,入组者按标准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F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FD分型、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 ①FD组合并焦虑状态率为63.3%,抑郁率为70%;对照组合并焦虑状态率为19.2%,抑郁率为7.5%,FD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DS组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分别是69.8%、73.6%,EPS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为58.2%、6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所有患者分为无IBS组(81例)与重叠IBS组(39例),无IBS组无焦虑者占51.9%,合并焦虑率者占48.1%;无抑郁率为37.0%,合并抑郁率为63.0%.重叠IBS组无焦虑者占5.1%,合并焦虑者占94.9%;无抑郁率为15.4%,合并抑郁率为84.6%.重叠IBS组合并焦虑率、抑郁率均高于无IB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PDS组(53例)重叠便秘型IBS占33.9%,腹泻型IBS占1.9%,无一例混合型和未定型患者,无IBS率为64.2%;EPS组(67例)重叠便秘型IBS占7.5%,腹泻型IBS占20.9%,混合型占1.5%,无一例未定型患者,无IBS率为70.1%,PDS组与EPS组合并IBS亚型的构成比不同.结论 F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较高,PDS组和EPS组的焦虑抑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重叠IBS者合并焦虑抑郁率高于单纯FD患者;PDS组中重叠便秘型IBS的比例高于EPS组,EPS组重叠腹泻型IBS的比例高于PDS组.

    作者:樊力红;林真真;梁普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45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治愈26例,出院随访半年无反复,无血尿及蛋白尿,治愈率57.8%;有效16例,3例症状反复迁延,转上级医院治疗后失访.5例患儿出院时尿常规未恢复正常,门诊随诊.结论 提高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认识水平,结合辅助检查尤其变应原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肾损害及复发率,对改善患儿远期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陈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产后出血性子宫切除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切除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10年间31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31例产后大出血子宫切除患者中,胎盘因素居子宫切除首位原因(51.61%),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子宫切除居第2位(29.03%).出血量在1000~6000 ml,平均4130 ml.31例患者均输血,输血量800 ~ 3800 ml,平均2280 ml.结论 子宫切除是治疗产后严重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措施;掌握子宫切除佳手术时机,对于减少后术并发症,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待霞;刘展;孙克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与肾病和2型糖尿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对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评估应用不同剂量阿法达贝泊丁初始治疗血红蛋白反应及4周后血红蛋白水平,初始反应不良是指血红蛋白变化百分数低四分位值低于2%.结果 与血红蛋白反应良好患者相比,对药物初始反应不良患者12周及随访期间具有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P<0.01),初始反应不良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率较高(校正危险比1.35,95% CI 1.09~1.59)或病死率(1.42,95% CI.12 ~1.78).结论 对ESAs初始反应不良与增加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危险相关.

    作者:蔡辉;赵施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使糖基化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5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7.5%,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目标是使糖基化血红蛋白<6.0%)和或标准治疗组(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7.0%~7.9%).女性病例占40%,其中30%曾经有过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脑卒中或心血管原因死亡.随访时间4年.结果 治疗1年,强化组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中位值为6.4%,标准组为7.5%;随访期间,强化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与标准组相似(危险比0.90;95%置信区间0.78~1.04;P=0.16).但强化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标准组(危险比1.22;95%置信区间,1.01 ~ 1.46;P=0.04).强化组低血糖急性治疗发生率高于标准组,体质量增加亦较标准组显著(P<0.01).结论 与标准治疗相比,强化降糖治疗使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正常值水平对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无显著影响.

    作者:游国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靶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肾活检病理结果为IMN,尿蛋白定量≥3.5 g/24h,血浆白蛋白<30 g/L.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多靶点组15例,环磷酰胺组(CTX) 16例;多靶点组患者均接受小剂量环孢素A(CsA)2 mg/(kg·d)和雷公藤多甙(60 mg/d),联合中等剂量的强的松0.5 mg/(kg·d)治疗,12周后强的松每2周减5 mg,20 mg以下每2周减2.5 mg,10 mg维持;CsA 24周后减半量维持;雷公藤多甙24周后减半量维持.对照组予强的松0.8~1.0 mg/kg+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CTX首次剂量0.75 g/m2,此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在0.5 ~1.0 g/m2,每月1次;CTX总量为6~8g.在治疗后第2、4、6、8、12、24、48周动态监测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糖、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酶氨基转移酶等各项临床指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多靶点组在治疗2周后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已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血清白蛋白在治疗后的第4周开始明显升高(P< 0.01).胆固醇在治疗后的第4周开始下降(P<0.05),第8周开始明显下降(P<0.01).CTX组在治疗8周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已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血清白蛋白有明显升高(P<0.01).胆固醇在治疗后的第8周开始下降(P<0.05),第12周开始明显下降(P< 0.01).多靶点组治疗48周后完全缓解3例(20.0%),部分缓解10例(66.67%),总缓解率为86.67%.CTX组治疗48周后完全缓解4例(25.0%),部分缓解9例(56.25%),总缓解率为81.25%.两组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多靶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与CTX相比,治疗48周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多靶点组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高桂凤;李玉平;徐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行胃肠道全麻术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观察组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及恢复情况,评估瑞芬太尼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单项测试功能恶化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观察组心理控制、数字广度与数字符号测试结果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患者脏器功能储备降低,应用瑞芬太尼来麻醉能缩短意识恢复时间,显著提高高龄患者苏醒质量.

    作者:吴文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持续喘息与痰真菌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持续喘息与痰真菌培养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持续喘息组患者42例,COPD非喘息组患者40例.持续喘息组中38例(90.5%)痰真菌培养阳性,非喘息组中12例(30.0%)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真菌的菌种构成方面,持续喘息组痰真菌阳性患者中曲霉分离率为34.2%(13/38),非喘息组患者中未检出曲霉,曲霉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喘息组抗真菌治疗后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未抗真菌治疗者(85.2%比45.5%,P<0.05).结论 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持续喘息与真菌,特别是曲霉在气道内定植感染有关.

    作者:刘放;王冉;毕爱萍;冯学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周口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23例,中转开腹手术5例,平均手术时间(60±20) min,平均住院时间(5±1)d,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成功率为96%.结论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凤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山西省临县卫生学校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并与同期单行剖宫产患者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81±45) ml及手术时间(75±10) 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恶露干净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的同时剔除子宫肌瘤减少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手术过程安全,手术是必要和可靠的.

    作者:刘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病程改变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轻、中度增殖前期(NPDR)加强随访,重度NPDR和增殖期(PDR)行视网膜光凝,合并严重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等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全身情况影响病变发展,有效的光凝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加强随访,早发现、早知疗对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至关重要.

    作者:罗纳丽;刘亚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1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 将26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丙泊酚组),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每组130例.给药后睫毛反射消失,行胃镜检查,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鼻导管吸氧.记录给药前(T0),首次完全给药后1 min(T1)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注射痛、肌阵挛、恶心呕吐、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的指标及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降低(P<0.05).B组的苏醒时间较A组有所缩短(P<0.05).B组在恶心呕吐,注射痛情况发生率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

    作者:王大月;杨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山西省临县卫生学校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60例,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及莫沙必利,服药4、8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中、后24 h食管pH监测变化,并评价胃镜下的疗效.监测用药期间其不良反应.结果 4周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7%,8周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与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便携式记录仪监测24 h食管pH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和治疗8周的pH <4的总百分时间、pH <4的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以及长反流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8周的pH <4的总百分时间、pH <4的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以及长反流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患者胃镜下总有效率为88.3%.用药期间大多数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其控制症状并治愈食管炎,并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比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转移抑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H1、MMP-2蛋白在5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3例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nm23-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43.1%,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91.4%,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MMP-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m23-H1的表达与切端癌残留有关(P<0.05).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nm23-H1、MMP-2均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均可促进远处转移的发生;nm23-H1的表达缺失可能与切端癌残留有关;nm23-H1、MMP-2可作为判断食管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国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人婆罗双树样基因及其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研究人婆罗双树样基因(SALL4) mRNA及其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及正常对照的单核细胞进行SALL4 mRNA表达测定,运用ELISA法同步检测惠儿血清中SALL4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AL组与对照组之间SALL4 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ALL和T-ALL之间的SALL4 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LL与AN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ALL组、T-ALL组、AN-LL组、正常对照组的SALL4蛋白表达量均数分别为:136±17、33±23、151±64、55±16.③各组中的SALL4 mRNA和外周血清中的SALL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31,P<0.01).结论 儿童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存在SALL4基因的异常高表达,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ALL4基因参与了儿童AL的发病.儿童AL中,SALL4 mRNA及其蛋白在B-ALL和ANLL中高表达,且呈正相关;而在T-ALL和健康对照中不表达,提示儿童AL中B-ALL和T-ALL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而B-ALL和ANLL可能存在同样的发病机制.

    作者:吴爽;徐学聚;杨成胜;张园;刘玉峰;盛光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