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要珍;张延丽;卢明;焦锐
正常健康生殖期妇女阴道内存在各种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其中以乳酸杆菌居多,乳酸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达80%~100%[1].由于妊娠期妇女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常常引起妊娠期妇女阴道内正常菌群有所改变,引起疾病的发生.
作者:冯素萍;荣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优选叶下珠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多酚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叶下珠总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D>B>A>C,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1B2C2D3即加10倍量的50%乙醇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准确可靠,可行性及重现性良好,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作者:冀德富;郭东艳;裴妙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减低(IGT)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IGT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15 mg,1次/d,共治疗12w.以100 g馒头餐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结果:12 w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缓解IGT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炎症因子有关.
作者:张晋岳;乐忠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ET)技术评价晚期妊娠妇女双侧颈动脉顺应性改变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妊娠女性35例(妊娠组)和该年龄段的非妊娠女性35例(对照组),应用ET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硬化度(β)、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妊娠组β、Ep、AI、PWVβ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AC降低(P<0.05,P<0.01).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简便、准确地反映妊娠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智慧;杨梦玲;王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党参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Grace Smart RP C18柱(250 nm×4.6 nm,5μm),以乙腈-0.1%醋酸为流动相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268 nm,柱温30℃.结果:党参样品HPLC指纹图谱可明确显示不同党参样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实验的RSD均小于3%,用党参炔苷作为参照物可确认党参样品中的活性成分.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且利用指纹图谱的整体性,可以对不同产地党参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并对质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作者:刘晓芳;赵慧辉;刘养清;程若敏;刘小玉;王秀文;焦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选择空间.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总结起来.结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举世成就,尤其是全内窥镜作为微创脊柱外科的新技术更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相关的神经根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微创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广阔的前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
作者:刘建雄;夏建龙;谢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抑郁发病率情况.方法:采用一般资料结合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本市多所医院妇产科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顺产128例,剖宫产190例,其中顺产出现产后抑郁者45例,占35.16%;剖宫产出现产后抑郁者132例,占69.5%.结论:剖宫产比自然分娩更容易诱发产后抑郁;一般认为产后抑郁发生受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因素、生物学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可通过做好健康宣教、孕妇及家属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加强支持系统等进行预防.
作者:张要珍;张延丽;卢明;焦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基本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6.6%;治疗组治疗后基本痊愈31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减轻致残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桂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机理和疗效.方法:5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格列本脲片、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降糖方治疗.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脂,改善血清炎症状态,是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亚俊;张慧林;贾俊丽;赵妍;何艳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复方苦豆子栓剂的质量标准.方法:经酸水法提取有效成分后,用RP-HPLC法测定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柱为依利特C18柱(250 nm×4.5 n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水-三乙胺(15:22.5:62.5:0.01),检测波长215 nm,流速为1 mL/min.结果:苦参碱在0.74 μg~5.1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n=6),平均回收率为98.50%,RSD为1.38%(n=5).结论:测定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胡慧香;张智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帕金森病是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中医学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大有可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特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10余年间有关帕金森病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126篇,期刊文献中有关帕金森病的证型、治则治法、中药、方剂、西药、针刺取穴、电针和头针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帕金森病的中医系统治疗参考方案,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闫川慧;张俊龙;李东明;郭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门金穴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原发性痛经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定坤丹,每日2次,每次半丸,经前3d开始服用至月经结束后3d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于月经前3d至月经后3d针刺董氏奇穴门金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45 min,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近期、远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门金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秘媛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患者中伸直型骨折55例,屈曲型骨折11例,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面骨折18例,均在持续牵引下行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手法复位后3个月后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43例,良28例,可11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97.62%.结论:该法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汝专;赵华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及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其发病率占生育年龄妇女的6%~10%,目前已成为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妇得乐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妇得乐颗粒中的丹参、赤芍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中检出丹参、赤芍;丹参酮ⅡA在0.039 μg~0.401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回收率97.33%,RSD为1.67%.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宋卫青;李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较严重的微血管循环障碍性眼部并发症,是四大致盲眼病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糖尿病的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1.5%~5%,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而且还以1‰的速度逐年增加.
作者:李德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结合生理学及暗物质理论,通过对<内经>的综合分析,首次指出了营卫是四气五味再分解的阴阳对应,其中行于脉外的卫阳是明物质的热能代谢;行于经脉内表层的卫阴是暗物质四气中的热气;营阳(气)是寒温凉三种暗物质经气;五味的分解精微是营阴(血)的主要明物质营养来源.探讨了其产出及彼此与后世卫气营血理论的一一对应关系.描述了卫阴在体表如环无端的完整循行路线:从肺上注于目,从头目同时沿阳经之脉内表面(含督脉等)行至会阴及四肢末端交于阴经之分,沿各自相表里的阴经之脉内表面(含任脉等)上行至胸腹、肓膜,再上合于目.同时从足少阴肾入体内循环.营阳则沿经脉内下层参与了十四经络中的循环,而营阴只能参与血液循环,其它的营卫气都部分参与了血液循环.此路线的完整提出对中医理论、中西医结合、科研及临床针刺用药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玉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对米口袋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为米口袋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柱色谱法从米口袋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质谱图用NIST98谱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进行比较,鉴定各种成分,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37个峰,鉴定了其中8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9.325%.结论:米口袋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9,12-(Z,Z)-十八二烯酸乙酯(20.843%)、十六酸乙酯(19.324%)、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7.016%)、3,7,11,15-四甲基-1-十六烯-3-醇(5.430%)、9,12,15-(Z,Z,Z)-十八三烯酸乙酯(5.078%)等.
作者:韩毅丽;高黎明;魏太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强脉胶囊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 ODS C18 色谱柱(4.6nm×200 n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1 mL/min.结果: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为0.036μg~0.216μg(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92%,RSD为1.91%(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强脉胶囊的质量检测方法.
作者:段秀俊;裴妙荣;段晓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以往的药物设计中,常用针对单一分子靶点的高特异性和高活性化合物筛选的策略(One gene,One protein,One drug),但愈益增多的研究表明,对于像肿瘤、糖尿病、炎症、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以及神经精神疾病这类设及到多基因、多蛋白质分子改变的疾病(例如,与人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就多达189个[1]),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正日益受到挑战.
作者:冯前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