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

行俊柱;祝光礼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PTCA, 大蒜, 姜黄, 银杏叶, 当归剂血汤, 通心络胶囊
摘要: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是当前国际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国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中医界对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对产妇呼吸和血压的影响.方法:102例产妇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多数病人术前未使用药物,穿刺点选腰2~腰3间隙,选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结果:大多数病人麻醉后对呼吸影响较小,麻醉平面出现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一般在20mmHg左右,其中以产前有先兆子痫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病例血压波动较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技术操作难度大,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手术期间要严密观察.

    作者:张夺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4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8%,不良反应率为42.1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2%,不良反应率为26.83%,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秀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4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对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有明显作用.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拟冠心Ⅰ号方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冠心Ⅰ号方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心绞痛属痰浊血瘀型病例均采用自拟冠心Ⅰ号方治疗.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心电图疗效显效15例,改善22例,无效23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61.67%.结论:冠心Ⅰ号方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人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学对老年痴呆范畴及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并无老年性痴呆之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却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该病的症状,关于痴呆病病名的记载早见于东汉华佗所著的<华佗神医秘传>.历代医家主要从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方面对其加以论述,主要认为是由于肾精不足、痰浊、瘀血等所致,为今日系统研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史通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生命力循环的五行模型

    我们每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是玩过陀螺的.想一想陀螺,如果不是循环运动, 那个呈锥体形状的陀螺怎么也不可能尖头着地平衡地竖起来,但当它一旦在外力作用下旋转起来的时候,这种情形就被彻底地改变了.陀螺以其对称轴为中心的旋转不仅代表了一种颇具普适性的循环物理运动,也是运动美的一个象征.

    作者:冯前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昆肾喜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表达PDGF-BB mRNA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昆肾喜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 mRNA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含药血清,MTT比色法检测海昆肾喜对脂多糖诱导下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殖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海昆肾喜对GMCs表达PDGF-BB mRNA的影响,设苯那普利为对照组.结果:MTT实验各时间点海昆肾喜组OD值均显著低于LPS组(P<0.05),RT-PCR实验海昆肾喜组PCR产物电泳条带较脂多糖组明显减弱(P

    作者:张丽萍;赵宗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病例均采用针灸治疗.结果:39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宝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与衰老关系的理论探讨

    衰老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所出现的进行性、全身性、内在性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肝脏可济心行血、协脾运化、助肺理气、启肾发元,直接影响着其他脏腑的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升阳发阴、启陈从新的作用.肝和则体强,肝衰则体损,肝衰是机体衰老的开始.人之五十肝脏功能减退是机体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作者:王明明;张茂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结论: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梁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大黄栓剂治疗慢性肾衰竭4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大黄栓剂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治疗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并控制在较理想水平,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尿毒清冲剂治疗,治疗组予以复方大黄栓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并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Scr、BUN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大黄栓剂通过降低血中的Scr、BUN,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该药对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疗效肯定.

    作者:于为民;李荣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持续在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在运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身体疲劳.抗疲劳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人们采用多处方法来消除疲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一直被运动医学和体育生物学界所关注,单味中药、成方药以及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效果,以及很小的副作用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在体育与运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是值得大力发掘、研究的,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何婷;刘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化痰瘀祛脂毒治疗单纯性肥胖病36例

    目的:观察化痰瘀祛脂毒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病例均为门诊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化痰瘀、祛脂毒、温中健脾治疗.结果:36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1%.结论:化痰瘀祛脂毒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党之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加味芍甘附子汤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芍甘附子汤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流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尪痹颗粒组、甲氨蝶呤组、加味芍甘附子汤大中小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6组均复制成AA大鼠模型,于实验第18d开始灌胃给药,连续37d,采血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结果:加味芍甘附子汤大、中剂量组AA大鼠血流变高切变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与尪痹颗粒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味芍甘附子汤大、中、小剂量组与甲氨蝶呤组AA大鼠血流变低切变率明显降低,且与尪痹颗粒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味芍甘附子汤大、中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AA大鼠血浆黏度明显降低;加味芍甘附子汤中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AA大鼠血沉明显降低.结论:加味芍甘附子汤能降低AA大鼠血液浓、黏、聚程度,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其机理与其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变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含量有关.

    作者:王醊恩;杨景锋;杨毅;赵天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肾阴虚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研究建立肾阴虚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四氧嘧啶组、四氧嘧啶合甲状腺素组(简称四合甲组).观察造模后各组大鼠的一般生理情况、血糖和痛阈变化.结果:四氧嘧啶组、四合甲组大鼠均表现为神态呆滞,反应迟钝,体毛无光泽,大便干结、色黑,测定肛温和血糖值升高,体重和痛阈值降低,饮水量、食量、尿量均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

    作者:朱欣佚;谢建军;王长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婴儿湿疹76例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78例病例均采用自拟中药方煎汁外涂治疗.结果:78例患儿中临床治愈61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结论: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取材方便,经济实惠,药汁外涂,直达病所,作用迅速,安全可靠,无口感不适及苦寒败胃之虞,患者乐于接受.

    作者:陆奎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6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分析及分娩方式选择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中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太原市大众医院妇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住院分娩的16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与168例枕前位产妇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限,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都延长,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与枕前位产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导致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凤敏;段颖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是当前国际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国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中医界对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行俊柱;祝光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口服颈复康冲剂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55例疗效观察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采用颈复康冲剂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神经根型及混合型颈椎病5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苏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 160例患者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分析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治疗中由于导致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经血传播性疾病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引起了医患及政府部门的重视[1].因此,为了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使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作者:李桂风;刘惠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