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方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结论: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梁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很多老年人选择老人院养老.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危害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利用MNA-SF量表对老人院的老人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可及早发现营养不良,早期进行营养干预和制定整体护理计划,改善多数老人的健康状况,降低慢性病的发生.224例休养者中,MNA-SF值≥11者182例,MNA-SF值≤11者42例,11≤MNA-SF值≤12者26例.MNA-SF量表法简便、快捷,对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评价有很强的实用性,医护管理者可据此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并进行干预,值得推广.
作者:窦志飞;赵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确定痛风的中医证型,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查阅1994~2007年的涉及到痛风中医证型方面的文献31篇,经研究发现,痛风的基本证型频数排列前6位依次为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热内阻证、血瘀化热证.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6位的是湿、热、血瘀、肾、痰、脾.
作者:杨梅;李琳荣;王雪梅;鲁法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O%,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党秀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1年~2006年我们采用传统与手术方法相结合治疗脾外伤患者41例,疗效显著,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运动性疲劳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持续在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在运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身体疲劳.抗疲劳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人们采用多处方法来消除疲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一直被运动医学和体育生物学界所关注,单味中药、成方药以及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效果,以及很小的副作用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在体育与运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是值得大力发掘、研究的,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何婷;刘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4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对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有明显作用.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是当前国际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国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中医界对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行俊柱;祝光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并无老年性痴呆之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却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该病的症状,关于痴呆病病名的记载早见于东汉华佗所著的<华佗神医秘传>.历代医家主要从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方面对其加以论述,主要认为是由于肾精不足、痰浊、瘀血等所致,为今日系统研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史通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建立肾阴虚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四氧嘧啶组、四氧嘧啶合甲状腺素组(简称四合甲组).观察造模后各组大鼠的一般生理情况、血糖和痛阈变化.结果:四氧嘧啶组、四合甲组大鼠均表现为神态呆滞,反应迟钝,体毛无光泽,大便干结、色黑,测定肛温和血糖值升高,体重和痛阈值降低,饮水量、食量、尿量均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
作者:朱欣佚;谢建军;王长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氯氮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顺气导痰汤治疗.8w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87%,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标本质量的合格与否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检验人员不仅要按标准操作程序做好标本的采集、检测,而且有责任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核实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病情相符,来判定标本质量是否合格.严格把好标本质量关,做好临床检验全程质量控制,这是每个检验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作者:席菊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药炎克宁汤剂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模型大鼠输卵管上皮Bcl-2及EGF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8 w~12 w Wistar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妇乐冲剂组、炎克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造模后20 d开始给药,给药后15 d、30 d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榆卵管上皮细胞Bcl-2及EGFR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输卵管未见有Bcl-2 mRNA表达,妇乐冲剂组与模型组比较15 d、30 d 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EGFR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炎克宁低剂量组Bcl-2及EGFR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炎克宁中剂量组Bcl-2及EGFR mRNA 表达与妇乐冲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炎克宁高剂量组Bcl-2及EGFR mRNA表达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解毒除湿、化瘀止痛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模型大鼠,能抑制输卵管细胞凋亡,可能与调节Bcl-2和EGFR mRNA 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刘丽;高磊;侯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司帕沙星联合马沙尼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西药司帕沙星联合中成药前列通瘀胶囊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患者疼痛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总评分、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王进喜;关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采用颈复康冲剂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神经根型及混合型颈椎病5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苏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4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8%,不良反应率为42.1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2%,不良反应率为26.83%,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秀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满28w~不满37w的胎膜早破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妊娠满28w~34w,B组妊娠34w~37w,分析两组不同潜伏期及分娩方式孕妇的新生儿结局和孕妇感染情况.结果:A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不同潜伏期不同分娩方式孕妇感染情况、新生儿结局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妊娠28w~34w期间发生的胎膜早破,主张行期待疗法,力求延长孕周,减少围产儿病死率.
作者:何银芳;石红英;冀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治疗中由于导致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经血传播性疾病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引起了医患及政府部门的重视[1].因此,为了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使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作者:李桂风;刘惠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及经皮克式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7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新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中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太原市大众医院妇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住院分娩的16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与168例枕前位产妇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限,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都延长,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与枕前位产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导致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凤敏;段颖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