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巴戟天寡糖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研究

杨景柯;冯国清;于爽;乔鹏

关键词:巴戟天寡糖, 血管生成, 鸡胚绒毛尿囊膜
摘要:目的:探讨巴戟天寡糖(MOO)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药血清.60只鸡胚随机分为MOO低、中、高剂量组及生理盐水(NS)阴性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孵育7 d后建立CAM模型,将NS、空白血清、bFGF(2 500 U·mL~(-1))、MOO 3种剂量含药血清分别加在CAM表面的载体上,继续孵育3 d后制备cAM标本,观察血管生成表现,并进行新生血管计数.结果:MOO各剂量组与bFGF组血管生成表现明显优于NS组与空白m清组.MOO各剂量组新生血管数目较空白血清组均明显增加(P<0.05),但药效均弱于bFGF组(P<0.05).与MOO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新生血管数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NS组与空白血清组新生血管数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OO可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增生,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GLPs)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组织中NO,SOD,MDA,CAT,GSH-Px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成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灵芝多糖低、中、高剂量治疗组(200,400,800 mg·kg~(-1))、小檗碱阳性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第16周末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LVEDP,dp/dt_(max),-dp/dt_(max)),检测心脏NO,SOD,MDA,CAT,GSH-Px水平;用电镜观察左室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灵芝多糖中、高剂量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LVEP,升高LVSP,dp/dt_(max),-dp/dt_(max);能够有效对抗氧化应激作用.同时可以显著改善心肌超微结构.其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剂量组和BerG.结论:灵芝多糖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其氧化应激的水平.

    作者:薛华;乔进;孟国梁;吴锋;罗佳;陈惠;郑惠华;徐济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醒脑静中各味药物及全方对栀子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

    目的:考察醒脑静处方中艾片、麝香、郁金及合方后对栀子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方中不同配伍条件下栀子提取物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栀子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8 g·L~(-1)(含栀子苷0.311 g·L~(-1))时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0.055±0.006)h~(-1)(以栀子苷计);栀子提取物分别与艾片、郁金、麝香配伍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72±0.010),(0.060±0.001),(0.066±0.008)h~(-1),合方后吸收速率常数为(0.076±0.011)h~(-1).经统计学分析,单味栀子组与配伍艾片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与配伍郁金和配伍麝香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复方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配伍艾片及复方给药时可以显著促进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肠吸收.

    作者:杜守颖;张倩怡;陆洋;翟永松;吴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野菊花总黄酮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野菊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indicum,TFC)对佛氏完全佐剂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的继发性肿胀作用及自由基代谢和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用佛氏完全佐剂(FCA)建立大鼠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用足趾容积测量仪检测大鼠的继发性肿胀,观察TFC对其的治疗作用;采用试剂盒检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血清和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SOD活性、MDA含量以及NO水平;采用ConA诱导测定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采用小鼠脾细胞增殖法测定IL-2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FC能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趾肿胀,能降低血清和腹腔巨噬细胞中MDA和NO含量,升高SOD活性,同时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2活性.结论:TFC可以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趾肿胀,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和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张骏艳;张磊;李俊;程文明;彭磊;张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花异裂菊中的萜类成分及其活性

    目的:研究异裂菊属Heteroplexis植物小花异裂菊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用乙醇提取后通过醋酸乙酯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Pharm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分离纯化;运用光谱数据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人肿瘤细胞、MPP~+诱导PC12细胞损伤和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药理模型筛选其活性.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7个萜类化合物,其中2个单萜类:(-)-龙脑阿魏酸酯(1)和黑麦交酯(2).7个倍半萜类:1β羟基-α-莎草酮(3),α-莎草醇(4),10α-hydroxycadin4-en-15-al(5),1-epi-10β-hydroxycadin-4-en-15-al(6),10α-hydroxyisodauc-3-en-15-al(7),大根香叶烯B(8)和mandassidione(9).5个二萜类:12-epi-bacchotricuneatin A(10),1-hydroxy-12-epi-bacchotricuneatinA(11),cleroinermin(12),desoxyarticulin(13)和anhydroolearin(14).3个三萜类:木栓酮(15),熊果酸(16)和obtusalin(17).化合物1对人胃癌细胞(BGC-823)显示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IC_(50)值为8.00×10~(-5)mol·L~(-1),活性强度与阳性对照喜树碱接近;在1×10~(-5)mol·L~(-1)浓度下,化合物12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相对保护率为104.32%,有显著差异(P<0.001);在1×10~(-5)mol·L~(-1)浓度下,化合物2能抑制PAF刺激的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抑制率为52.7%(P<0.05).结论:化合物1~17均为首次从异裂菊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对人胃癌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2有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化合物2具有潜在抗炎作用,其他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在以上筛选模型中未显示明显活性.

    作者:樊晓娜;林生;朱承根;胡金凤;刘洋;陈晓光;陈乃宏;王文杰;石建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

    目的:制备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研究其在兔泪液中的消除情况.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葛根素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测定葛根素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分布;以葛根素滴眼液为对照,HPLC法测定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在兔泪液中药物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葛根素脂质体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95.7nm,药物包封率为48.3%,葛根素脂质体制刺在兔泪液中代谢药动学参数MRT,AUC分别为葛根素滴眼液的3.89和3.06倍.结论:成功制备了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与普通滴眼液相比,显著提高了药物在泪液中的浓度,延长了平均滞留时间,提高了药物在眼部的吸收.

    作者:邓赟;徐金库;李新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合木中三萜类成分及其免疫抑制活性

    目的: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以MTT比色法测定化合物对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结果:从四合木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3β-hydroxy-11α,12α:13β,28-diepoxyolean-ane(1),3β(3,4-dihydroxycinnamoyl)-erythrodi-ol(2),olean-28-al-3β-yl-caffeate(3),古柯二醇(4),12-oleanane-3β-caffeate(5),3-O-(E)-coumaroylerythrodiol(6).淋巴细胞转换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4在30 mg·L~(-1)时的抑制率均大于50%.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4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作者:丁琳琳;刘强;胡佳续;唐生安;段宏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水分配预测10-羟基喜树碱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

    目的:探讨脂质体/水(脂/水)相中的分配,预测10-羟基喜树碱(HCPT)在大鼠小肠中吸收的可行性.方法:采取在体小肠吸收模型,研究不同pH条件下HCPT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采取平衡透析法检测不同pH条件下药物在脂质体/水相中分配系数;探讨HCPT在脂质体/水相中分配与药物的在体吸收的相关性.结果:HCPT在脂质体/水相中的分配及在体小肠吸收随外界环境pH的不同而改变,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用脂质体/水相中的分配可以预测HCPT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

    作者:索绪斌;李慕玲;王玉强;朱盛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苦参煎剂对大鼠慢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肺部感染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对大鼠慢性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肺炎模型的影响.方法:由支气管内直接注入PA(菌种为PAO579)藻酸盐微粒(1×10~9CFU·mL~(-1)),建立慢性PA生物膜感染模型,并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3种不同剂量的苦参煎剂(3,6,12 g·kg~(-1))或灭菌生理盐水(NS)灌胃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2周后评估各组的肺组织病理学、血清PA特异性抗体IgG水平、肺部细胞因子IFN-γ反应的变化及KB纸片琼脂扩散试验.结果:PA感染2周后,3种剂量的苦参组均可明显减轻PA感染大鼠肺部大体观病变和降低肺脓肿发生率(P<0.001);镜下观察发现苦参各治疗组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苦参中、高剂量组有急性炎症(以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为主)的动物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学指标检测发现苦参中、高剂量组能够显著下调血清PA特异性IgG抗体(P<0.05或JP<0.001),且血清IgG水平与苦参剂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苦参各治疗组的肺部IFN-γ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尤其是苦参高剂量组较模型组高10倍之多(P<0.001).同时,苦参各治疗组IFN-γ水平与苦参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0.9,P<0.02).另外,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发现苦参具有较弱的抗PA活性,而生理盐水无抗PA活性.结论:苦参可能通过调控感染机体的免疫反应,诱导Th1型反应,从而对PA肺感染动物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而12 g·kg~(-1)的苦参是本研究的佳剂量.

    作者:郭向华;郭润华;宋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预警方法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信号监测方法,结合江苏省药物自发报告系统中成药不良反应数据,探讨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特点,并对3种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江苏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数据,采用3种方法分别进行预警,通过K_(appa)检验考察方法间预警结果,及各种方法与说明书提及不良反应的一致性.通过预警统计量可信区间在时间上的趋势,探索信号变化趋势.结果: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涉及的2种传统频数法(PRR法及ROR法)一致性程度非常高.在目标不良反应报告数较多时,BCPNN法与传统频数法预警结果一致程度较高.在报告数较小时(小于3例),PRR,ROR估计误差太大,导致假阳性高于BCPNN法.较白频数法,基于BCPNN法的可信区间趋势图能够更有效地展示信号趋势.结论:在基于自发报告系统的中成药不良反应信号预警研究中,如果当前研究的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报告数目较多,则采用传统频数法;当探索预警信号的时间趋势时,选用BCPNN法为佳.

    作者:陈炯华;魏永越;孙骏;王永炎;谢雁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党参交配系统及自花结实率低的初探

    目的:为党参的栽培及常规育种提供帮助.方法:用TTC染色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各种质党参花粉活力和对应柱头的町授性;估算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的值;田间进行人工去雄、直接套袋传粉结实特性实验.结果:党参花粉在开花前2~3 d,花药未裂时即有很高的活力,达80%,到开花前1 d活力高达95%;柱头在开花第1天具有佳可授性,此时花粉活力下降,且柱头上的花粉大量散失,柱头活力持续到开花第3天;理论上估测党参各种质的花粉-胚珠比(P/O)达104.84~185.75,杂交指数(OCI)为4;党参去雄天然异交结实率达25.6%~42.4%,套袋自交的结实率达3.3%~6.7%,自交亲和指数达3.0~21.8.结论:结合P/O,OCI和传粉结实试验推测党参的交配系统为自交、异交综合特征并存,倾向于异交;自交亲和,雌雄蕊成熟期的不完全同步及柱头佳可授期时柱头上白花的花粉量不足是导致党参自花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艳芳;张丽萍;周学刚;赵国峰;王新文;武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锌锰硼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收获期测定产量,取样测定青蒿素含量.结果:本试验中喷施0.1%~0.5%的锰肥和喷施0.1%~0.5%的锌肥对提高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一定作用.结论:施用适宜浓度的锰、锌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

    作者:吴叶宽;李隆云;马鹏;伍晓丽;李方义;王志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菟丝子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初探

    目的:陈年菟丝子干种子常因进入次生休眠而影响发芽率,本实验探讨导致中药菟丝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并寻求佳处理方法.方法:单独处理与复配处理结合,运用正交设计,分析发芽实验结果.结果:陈年菟丝子干种子吸水能力良好;水浸液与甲醇提取物均有发芽抑制物,后者抑制作用较强;单独处理效果普遍不如复配处理.结论:种子抑制物的存在是种子休眠的主导因素,佳的处理方法分别为:①浓硫酸处理2 min后,用500 mg·L~(-1)的GA_3溶液处理60 min;②100 mg·L~(-1)的NaOH溶液处理20 min后,用500 mg·L~(-1)的GA_3溶液处理120 min.与空白对照15.3%的发芽率相比,高萌发率分别达到了43.3%,41.7%.

    作者:汪学敏;何家庆;蔡静;董振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参皂苷Rg_1对AD模型大鼠脑片P-Tau,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_1对AD模型大鼠脑片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 protein Tau,P-Tau)、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5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脑片(含海马及皮层)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低、中、高(60,120,240 μmol·L~(-1))3个浓度组,每组10张脑片.脑片放置人工脑脊液中培养.人参皂苷Rg_1预防性加入人参皂苷Rg_1各组2 h后,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_1各组分别加入用冈田酸(okadaic acid,OA)3 h,诱导大鼠脑片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制备AD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观察人参皂苷Rg_1预防性干预对各组大鼠脑片P-Tau,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P-Tau,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人参皂苷Rg_1低、中、高浓度组与模型组比较,P-Tau,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P-Tau,caspase-3的表达随着人参皂苷Rg_1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人参皂苷Rg_1可以降低P-Tau水平,从而减缓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还可通过抑制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发挥抗痴呆的作用.

    作者:李玺;张欣;袁海峰;权乾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厚壳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干燥叶粗提物的各个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反相C_(18)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二氯甲烷及正丁醇部位分离了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卢-sitosterol,1),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2),2-甲氧基苯甲酸辛酯(2-methoxyl ben-zoic acid octyl ester,3),十四烯酸甘油酯(tetradecenoic acid,2,3-dihydro xypropyl ester,4),胡萝卜苷(daucoster,5),尿囊素(al-lantoin,6).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丽;石任兵;乌兰塔娜;许利嘉;彭勇;肖培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红花桑寄生多糖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研究

    目的:研究红花桑寄生多糖的体内外抑瘤作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红花桑寄生多糖(Scurrula para-sitica polysaccharides,SP),MTT法检测了SP对S180,K562和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腹腔给药检测SP对S180的体内抑瘤效果,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SP对瘤组织中Ki-67,CyclinD1,Bax和Bcl-2等细胞增殖与凋亡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SP体外无抑瘤作用,体内抑制S180实体瘤生长的适剂量为100 mg·kg~(-1)·d~(-1),抑瘤率为54%,SP对小鼠体重增长无影响.SP可下调瘤组织中Ki-67,CyclinD1和Bcl-2抗原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结论:SP可通过体内途径抑制瘤细胞增殖和促进瘤细胞凋亡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作者:肖义军;范延丽;陈炳华;张秋金;曾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马兰中的三萜类成分

    目的:研究马兰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用各种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兰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木栓酮(2),木栓醇(3),β-香树脂醇(4),α-香树脂醇(5),羽扇豆醇乙酸酯(6)β-谷甾醇(7),α-波菜甾醇(8),α-波菜甾酮(9),豆甾醇(10),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4~6,8~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龚小见;周欣;赵超;陈华国;许文清;龙尚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肠道转运蛋白和代谢酶在中药有效成分胃肠处置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决定于胃肠道吸收量,肠道转运蛋白和代谢酶是决定药物胃肠道吸收的重要因素,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也表现出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抑制或诱导作用.作者介绍了肠道转运蛋白和代谢酶在中药有效成分胃肠处置中的作用,以肠道转运蛋白和代谢酶为切入点,综述了中药有效成分的胃肠道吸收和代谢特征,指出开展中药活性成分在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中吸收转运及代谢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毕肖林;杜秋;狄留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千里光、千柏鼻炎片和总生物碱大鼠胚胎毒性研究

    目的:探讨千里光及其复方千柏鼻炎片的胚胎毒性及其特点,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受孕SD雌性大鼠2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10 mg·kg~(-1))、千里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含生药7.5,15.0,30.0 g·kg~(-1);千柏鼻炎片复方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含生药7.5,15.0,30.0 g·kg~(-1);千里光总生物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含生药7.5,15.0,30.0 g·kg~(-1)等11组,于大鼠胚胎器官形成期(妊娠期第6~15天)给药,于妊娠期间定期称量母鼠体重和摄食量,称量子宫质量和胎仔体重,记录早期吸收胎、晚期吸收胎、F吸收胎、死胎、活胎、黄体以及着床腺数目和胎仔性别.对每只胎仔进行外观检查,测量胎仔的身长和尾长,并进行内脏检查和骨骼检查.结果:复方高剂量组的母鼠体重增长减缓,摄食量降低;各种受试物给药组均未见吸收胎明显增高,但水提物和总碱高剂量组的死胎百分数(分别为2.7%,3.36%)较对照组(0.0%)显著升高;总碱高剂量组的胎仔体重和身长明显降低.水提物、复方和总碱各剂鼍组均可见一定程度的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囟门增大,顶骨、顶间骨、枕骨发育不全或枕骨缺失、颈椎弓发育不全,少数动物出现第14对肋骨等,剂量关系不明显.总碱组骨骼畸形发生的窝百分率高达80%,复方的死胎发生率和骨骼急性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千里光单味药及其复方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胚胎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尽管复方的胚胎毒性与单味药比较相对较低,但复方仍然能够造成部分动物胎儿骨骼畸形,因此建议千里光以及含千里光的复方在妊娠期禁用.

    作者:赵雍;梁爱华;刘婷;李春英;王秀坤;易艳;叶祖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丹参酚酸A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A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_5含量以及CYP1A2和CYP2E1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成溶剂对照组和丹参酚酸A给药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丹参酚酸A给药组尾静脉注射给予丹参酚酸A 20 mg·kg~(-1)·d~(-1),连续给药5 d;溶剂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_5含量;探针底物法评价CYP1A2和CYP2E1的活性.结果:丹参酚酸A尾静脉注射连续给药5 d后,大鼠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_5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CYP1A2和CYP2E1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酚酸A对CYP1A2和CYP2E1没有诱导或抑制作用,与经过CYP1A2和CYP2E1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

    作者:郭海方;邹晓丽;许卉;刘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日光温室冬季育苗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研究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冬季育苗对抑制当归早期抽墓的效应.方法:设播期单因子4水平,随机排列,3次重复.结果:冬季育苗的播种期对当归苗的生长、成苗,及定植后的生长、抽薹、产量形成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极显著影响产量.冬季育当归苗7月中旬茎节开始伸长,比传统苗推迟约50 d;7月下旬为抽薹高峰期,比传统苗推迟约40 d.冬季育当归苗早期抽薹率高为1%,低为0.11月28日播种的当归苗,成药产量、根折干率、醇溶性浸m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5项指标高.综合认为,当归冬季床播育苗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结论:冬季育苗可明显抑制当归旱抽薹,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

    作者:武延安;刘效瑞;曹占凤;贾婕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