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红;倪容之;沈献平;吴波;伏洁;张新华;李幼生;周晓军;孙桂勤;郑晓刚
目的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其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32P,用EcoRⅠ酶切基因组DNA,采用DNA印迹的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显示的不同带型,以此作为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的依据.结果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C型占48.98%.南京株绝大多数为3条带,大连株大部分为4条带.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高;南京与大连两地区红色毛癣菌DNA分型具有明显差异.DNA分型对红色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乔;刘维达;杨国玲;李朝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36岁,因右下肢内侧大面积褐色皮损2年余,于2001年9月来本所就诊.患者有洁癖,多年来因长期站立经常出现下肢水肿.晚间洗澡经常用力反复摩擦皮肤,擦洗时间平均每日3小时.
作者:张锡宝;宋卫中;费实;许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先证者(Ⅳ5)男,18岁.因面部、躯干及上肢出现淡褐色点滴状斑疹5年于1997年9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3岁时发现胸腹部出现淡褐色斑疹,夏季加重,出汗时微痒.曾外用多种药物无明显疗效.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叶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白念珠菌性淋巴结炎1例.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进行了淋巴结培养、鉴定、组织病理、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学检测等研究.结果患者为8岁男孩,平时体健,一次颈部皮肤轻微的外伤后,颈部淋巴结广泛肿大,手术取一淋巴结进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生长,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在淋巴结中有大量出芽孢子及假菌丝.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学检查,发现患者细胞免疫低下.患者接受氟康唑静脉滴注,同时用小牛胸腺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并口服氟康唑及特比萘芬维持治疗2个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淋巴结不能触及.随访至今细胞免疫状况有明显改善,且无其他异常发现.结论复习文献,局限性白念珠菌淋巴结炎国内未见报道,细胞免疫等综合治疗有效.
作者:桑红;倪容之;沈献平;吴波;伏洁;张新华;李幼生;周晓军;孙桂勤;郑晓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脑脊液进行隐球菌活性研究.方法对脑脊液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动物接种和中性红染色检查.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见在治疗早期,多数标本菌体较为完整,常能见到出芽现象;在治疗后期,胞浆水肿、荚膜结构排列紊乱常见.通过对连续多次常规真菌培养不生长而镜检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动物接种,结果全部感染.中性红染色检查见多数标本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深血红色菌体.结论上述方法可以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活性进行动态观察,作为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作者:顾菊林;温海;廖万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例1男,8d,因双小腿皮肤缺损8d,胸腹部起水疱6d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检:儿科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莉;宋亚丽;施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济南地区20年来儿童头癣临床分类及病原菌的分布,我们对1978-2001年间我院发现的294例儿童头癣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类及病原菌分析.
作者:陈瑞娥;戴文丽;金德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医院真菌感染及病原真菌分布情况,对我院1975-2000年间收检的45303份临床送检标本的病原真菌菌种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温海;朱红梅;陈裕充;廖万清;邵经政;张玉麟;徐红;赵瑾;仇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胞壁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甘露聚糖影响脂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的IL-6、IL-8的效应.方法3种浓度的CTAB甘露聚糖(1.00mg/mL、0.10mg/mL、0.01mg/mL)体外与人PBMC共孵育预刺激24h,然后加入脂多糖(50μg/mL)再孵育24h,收集上清液;在24h、48h时收集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的上清液;阳性对照为脂多糖(50μg/mL),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白介素-6、IL-8(IL-6、8)的含量.结果在24h、48h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均未检出IL-6、IL-8;阳性对照脂多糖组IL-6含量为(478.507±24.876)ng/mL,IL-8含量为(529.655±53.279)ng/mL;阴性对照未检出IL-6、IL-8;1.0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85.620±16.058)ng/mL,IL-8为(123.940±20.319)ng/mL;0.1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10.086±27.874)ng/mL,IL-8为(206.798±31.878)ng/mL;0.01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01.387±32.396)ng/mL,IL-8为(203.133±36.012)ng/mL.结论白念珠菌胞壁CTAB甘露聚糖对脂多糖诱导人PBMC产生IL-6、IL-8具有下调作用.
作者:李岷;陈青;孙君江;沈永年;吕桂霞;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31岁,农民.因右手肘部斑块伴结节且逐渐扩大7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述1994年8月右手肘部有擦伤,伤口表浅,未经处理自愈.约1个月后局部出现红色小结节,此后结节逐渐扩大,但进展缓慢.自1996年8月开始至今红斑扩大加快.损害表面反复出现小片溃疡和结痂,周围不断出现新的结节.损害不痛,有时略有瘙痒.检查见右手以肘部为中心大片暗红色斑块,上缘累及上臂2/3,下缘累及前臂1/2,伴多数结节、小片溃疡和结痂,间以正常皮肤和轻度萎缩性瘢痕.损害边缘清楚,稍隆起,周围结节稍硬,部分结节不与皮肤粘连,其上皮肤色正常(图1).右手屈侧包括前臂、肘窝和上臂,以及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未发现相同的损害.患者体健,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活动与劳作一直与常人无异,唯右肘活动略微受限.
作者:王家俊;章强强;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是口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我们应用该药治疗1例幼儿甲癣,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明;董小红;杨国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ICR雌性小鼠,预先给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造成小鼠的假发情,再给予小鼠阴道内注射约5×104个白念珠菌稳态芽生孢子,动态观察其阴道分泌物生成及镜检情况;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以及阴道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未雌激素化的小鼠比较,雌激素化小鼠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显示自第2天开始可分离出高水平的计数结果并直到接种后21d;阴道组织病理结果发现自第4天至实验结束均可见到阴道粘膜浅层有菌丝生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此动物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的手段.
作者:赵敬军;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分会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协助和配合下,我们调查了56 358例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发现足病患者28 982例,在足病患者中,真菌感染占84.49%.现将这次调查中足部真菌感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分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我们应用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特比萘芬(terbinafine商品名为兰美抒)治疗65例甲真菌病,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苏金榜;杨飞;张少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烟曲霉分生孢子静止期及其在膨胀生发过程中表面形态的改变.观察纤连蛋白受体在孢子表面分布状态及其在膨胀生发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取培养成熟的烟曲霉,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通过3.5~4.0μm的钢丝网过滤提取制备纯净分生孢子悬液(108细胞/mL).加入细胞培养液(RPMI1640+10%FBS),分别在0、2、4、6h取材固定,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另取定量分生孢子悬液(108细胞/mL)孵育在包被有定量纤连蛋白(50μg/mL)的微量测定细胞培养板中,37℃3h;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次,再分别加入兔抗人-纤连蛋白抗体和羊抗兔IgG-FITC孵育(37℃1h),胰酶消化后冲洗固定立即送共距焦免疫荧光电镜检查.结果静止期分生孢子表面有特征性的小棘状层形式,即有许多刺猬毛状的突起分布在其表面.孢子膨胀生发过程中,刺猬毛样小棘状层结构逐渐降解脱落,大约4h后完全降解脱落.孢子变成由条索状纤维质构成的光滑细胞壁球体;通过共距焦免疫荧光电镜发现FITC均匀地分布粘附在分生孢子表面刺猬毛样棘状突起上.结论静止期分生孢子的表面可表达出高水平纤连蛋白受体.带有放射荧光标记的纤连蛋白配体-受体均匀地分布在静止期分生孢子外面小棘状层.孢子膨胀过程中表面小棘状层逐渐脱落.
作者:徐赤宇;温海;吴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宿州地区农村居民常见皮肤病的患病率分布情况,探索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其病因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我们于2001年3月对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常见皮肤病的现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元勇;叶冬青;童志才;郝加虎;尹婧;沈善峰;李诚让;张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微孔板双探针杂交法,快速鉴别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并应用于临床分离株的快速鉴定.方法利用真菌保守区核糖体基因和可变区内转录间隔区基因为靶序列,应用生物素标记的通用引物进行念珠菌DNA的PCR扩增,并将该PCR产物分别与固定在微孔板上的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特异性探针杂交,经酶联显色反应测其A值.结果能特异地鉴别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标准菌株.对108株常规培养方法从临床标本分离的白念珠菌检测,结果显示106株菌株仅白念珠菌探针检测阳性,另2株菌株仅都柏林念珠菌探针阳性.结论微孔板双探针杂交法能快速、特异地鉴别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
作者:朱利平;章强强;石尧忠;李莉;王家俊;翁心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深圳是新兴的移民城市,1997年才开始医学真菌的研究工作.为了掌握深圳地区病原真菌菌种的分布情况,并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相比较,我们总结我科真菌实验室1997-2001年真菌培养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雅洁;张桂梅;熊峰;李放娟;郭棱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它方式进入人体,而引发的皮肤或粘膜发疹,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较严重的药物反应,易导致肝肾损害及死亡.现对我院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5年来收治的97例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便预防及减少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武艺;张德春;张蕴宇;孙香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戴毓平;何春涤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