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麻疹误诊一例

杨夕芳;郑志菊;陈琴芳;顾恒

关键词:成人麻疹,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 病例分析, 治疗, 诊断, 年龄, 发病, 儿童, 病毒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近年来成人发病屡有报道,且病情较重.由于成人不是好发年龄,临床表现特殊,故临床上常忽视该病的诊断,影响治疗.现将一例成人麻疹病例分析如下.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米诺地尔溶液治疗斑秃的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间,应用2%米诺地尔溶液(商品名:达霏欣,由中国药科大学研制、山西安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斑秃16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志新;王家璧;朱学骏;季素珍;王丽;王晋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干燥综合征伴发其他皮肤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伴发其他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干燥综合征伴发其他皮肤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1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3岁.伴发皮肤病有:扁平疣、天疱疮、扁平苔藓、白癜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论干燥综合征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所伴发的皮肤病多与免疫有关,但两者合并发生有何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曼里;张杏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皮肤病的辅助治疗是一种崭新的概念.由于化妆品含有活性成分,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功效,目前已成为皮肤病辅助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妆品不同于抗生素等传统医学意义上的治疗性药物,对化妆品的价值评价是基于临床和生物测量学基础之上的.我们对于辅助性治疗的化妆品的要求是:可改善皮肤的外观,并经临床双盲试验和生物测量学证实其有效性.

    作者:骆肖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表皮肿瘤细胞中β-连环蛋白的分布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在表皮肿瘤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选择Bowen病(BD)、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患者各20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细胞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表皮相比,β-连环蛋白在BCC和SCC肿瘤细胞膜上的表达显著降低,而在SCC和BD肿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中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SCC和BD肿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区的β-连环蛋白的聚集可能源于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并可能在表皮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翔;谢红付;杜乾君;陈明亮;陈服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甘草酸二铵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掌跖脓疱病

    我们自2000年6月至2001年8月采用甘草酸二铵联合米诺环素治疗18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庞晓文;杨雪琴;江丽;刘文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裸小鼠的初步研究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目前发现并证实HPV型别超过80余种[1],其中HPV16、18型与人类子宫颈癌及其他生殖道恶性肿瘤相关[2].HPV有明显的嗜皮肤粘膜性,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性传播.HPV存在明显种属易感性,在异种动物体内难以形成显性感染.由于缺乏易感动物模型,很难评估HPV疫苗效果,也制约药物对比等其他研究.我们将含有HPV16的尖锐湿疣(CA)组织直接接种于裸小鼠,结果在接种的裸小鼠颜面部出现丝状疣样、寻常疣样增生物,且在增生物中检出HPV16DNA.

    作者:付玉环;郭德玉;周伟;刘志红;路秀珍;张森;刘寿全;董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亚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砷酸对不同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为对象,不同浓度的亚砷酸处理细胞后,用MTT比色分析法反映细胞增殖变化,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峰的出现,Annexin-V染色荧光照相证实凋亡的发生.结果0.5~10μmol/L亚砷酸对良性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而该浓度砷剂对A431细胞无明显影响.光镜及HE染色后观察均显示随浓度升高、时间延长,凋亡细胞增多.高于上述范围HaCaT细胞变性死亡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变化,G2M期细胞比例及亚G1期凋亡峰明显升高,Annexin-V法显示有绿色荧光的阳性细胞.而A431细胞无明显形态和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结论一定浓度的亚砷酸可抑制HaCaT细胞增殖,并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无明显影响,提示良性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对亚砷酸的处理比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更敏感.

    作者:毕新岭;顾军;陈志强;米庆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不同表皮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桥粒相关蛋白与皮肤肿瘤的关系,对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正常皮肤表皮全层细胞间呈现较强的染色,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无表达,日光性角化病表皮正常区域表达正常或下调,细胞间变区域无染色,角化棘皮瘤和脂溢性角化病表皮中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的表达非常近似.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恶性皮肤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皮肤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韩钢文;汤占利;涂平;赵俊郁;武玲慎;朱学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皮肤淋巴瘤与EB病毒潜伏感染的关系及病毒亚型的分析

    目的探讨EB病毒潜伏感染及其亚型与皮肤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标本来源于41例淋巴瘤患者的皮肤组织和38例健康成人咽部洗漱液.采用原位杂交、PCR、巢式PCR、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及其亚型.通过Southern杂交对5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病例中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8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4例皮下脂膜炎型淋巴瘤、1例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恶性淋巴瘤和1例组织细胞样淋巴瘤EB病毒原位杂交和PCR结果均阳性.38例正常人中有14例咽部携带有EB病毒.15例蕈样肉芽肿、5例Sézary综合征病例中,EB病毒原位杂交和EB病毒BMRF1基因PCR扩增均为阴性.除1例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为EB病毒亚型1和2双重感染外,其它病例均为亚型1感染.正常人群咽部携带亚型1EB病毒.5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特异性探针杂交后,均只产生一条杂交带.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与皮肤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及皮下脂膜炎型淋巴瘤相关,但与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无明显相关性.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与正常人群咽部所携带的病毒亚型相同,均为亚型1.肿瘤细胞单克隆增殖发生于EB病毒感染之后,此结论支持EB病毒在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中的致病作用.

    作者:徐子刚;赵佩云;马圣清;岩月启氏;金子史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联合手术清创治疗坏疽性脓皮病

    目的为了提高坏疽性脓皮病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瘢痕形成.方法在坏疽性脓皮病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手术清创术清除局部溃疡病灶及坏死组织.结果手术清创组20d治愈率94.3%,未进行清创术组20d治愈率为65.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手术组治愈后不遗留严重的瘢痕,且病程缩短.结论坏疽性脓皮病局部清创可促进病灶修复,缓解疼痛,缩短病程.

    作者:武艺;张德春;武斌;崔丽丽;段琼;葛咏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两性霉素B治愈念珠菌性败血症一例

    患者男,45岁,因持续性发热、寒战1个月入院.该患者半年前在外科行阑尾切除术,术后3个月出现急性肠梗阻,又行粘连松解术,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g日2次,治疗10d,梗阻症状缓解,但出现腰部阵发性绞痛,诊断为右肾结石,收入泌尿科.

    作者:巫毅;李晓天;王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干扰素γ诱导人黑素细胞CD40的表达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人黑素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人黑素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IFN-γ处理前后细胞表面CD40等免疫分子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黑素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IL-8、IL-10、IL-12的浓度.结果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表面表达少量CD40分子;不同浓度的IFN-γ处理黑素细胞24h、48h、72h后,能显著促进其CD40的上调(P<0.01),且24h处理组的黑素细胞CD40的表达量和IFN-γ的浓度呈直线相关.经IFN-γ诱导后的黑素细胞形态有所变化,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显著增加,300IU/mLIFN-γ处理的黑素细胞72h刺激指数(SI)可达到峰值.黑素细胞经IFN-γ作用后,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IL-8、IL-10的浓度无变化(P>0.05).经IFN-γ预处理的黑素细胞经SCD40L配基化后,能显著上调CD80、细胞间粘附分子1(P<0.01),且这种作用能被特异性的CD40L的单克隆抗体所阻断.结论IFN-γ体外能够诱导黑素细胞功能性地表达CD40分子及增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这对于认识黑素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CD40分子上调后,黑素细胞可能不经过CD4+细胞而直接刺激活化CD8+的杀伤性T细胞(CTL).

    作者:鲁严;朱文元;谭城;於葛华;顾劲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

    我院与广州南方医院皮肤科于1998年5月至2001年9月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并以四环素作对照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唐新平;曾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泛发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一例

    肥大细胞增生病是一种少见的侵犯内皮网状系统的肥大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良性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病、无皮疹或内脏型肥大细胞增生病及恶性肥大细胞增生病.任何一种类型的肥大细胞增生病都不多见.我们碰到一例良性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病中的成人泛发性肥大细胞增生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绥勍;姚丽芳;孙国均;郑敏;陈培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发病期和治疗后缓解的天疱疮患者以及15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同时用烧伤面积九分法记录皮损面积.结果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L-10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25,P<0.05);sIL-2R和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P<0.05;r=0.41,P<0.05);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皮损面积无相关性(P>0.05).结论天疱疮发病中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IL-10、sIL-2R和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监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骆肖群;苏玮;侯爱琴;翁孟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以红斑结节伴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腹副神经节瘤一例

    患者女,49岁,因四肢红斑、结节伴发热8d于2000年8月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d突然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结节,自发痛和压痛明显,同时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无关节痛、腹痛和腰背痛.患者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既往无类似皮损发作史.

    作者:李凌;苏明;徐如君;俞小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UVB与钙离子对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表达天疱疮抗原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以及不同钙离子浓度对角质形成细胞表达天疱疮抗原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钙离子浓度以及采用不同剂量UVB照射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时间段以寻常型天疱疮(PV)或落叶型天疱疮(PF)血清作为一抗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寻常型天疱疮抗原(PVA)和落叶型天疱疮抗原(PFA)的表达情况;提取细胞或皮肤表皮组织蛋白质,用PV和PF血清进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无论是否增加钙离子浓度,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间隙均可以检测到PV血清特异性着色.只有增加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后,形成的复层化角质形成细胞间隙才可以检测到PF血清特异性荧光着色.不同剂量UVB照射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均不产生PF血清的特异性着色.PF血清与160000条带反应,PV血清可与130000和160000两条带反应.结论体外培养的单层或复层角质形成细胞均可以表达PVA,提高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可以诱导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复层化并表达PFA,而UVB照射不能促使人角质形成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表达PFA.

    作者:渠涛;王宝玺;邵燕玲;曾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的基因突变

    目的鉴定一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根据突变位点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来检测突变位点以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克隆测序进一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该家系中患者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存在剪接位点突变,导致87号外显子被剪切,Ⅶ型胶原的胶原区合成后缺少了23个氨基酸.健康对照不存在此突变.结论COL7A1基因剪接位点的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症状的特异突变,而非多态性改变.

    作者:姜薇;杨勇;朱学骏;王德进;王一玲;许爱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毛发生长作用的研究

    毛囊是控制毛发周期性生长的皮肤附属器官,由上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真表皮间的相互作用在毛囊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具有多向生物学活性的多肽,它对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具有刺激生长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bFGF在毛囊器官培养模型中能显著刺激毛发生长,报道如下.

    作者:吕中法;伍津津;刘荣卿;钟白玉;郑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氧沙林对人毛囊黑素细胞增殖、活化和黑素合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甲氧沙林对人毛囊黑素细胞活化、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毛囊黑素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甲氧沙林(10~500μmol/L)对毛囊黑素细胞形态、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50μmol/L甲氧沙林处理细胞7d后,毛囊黑素细胞树突明显增多延长,胞浆内出现较多棕褐色颗粒,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氧沙林能诱导毛囊黑素细胞树突增多延长,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增加.

    作者:周春丽;叶庆佾;郝飞;刁庆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