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暄;张雪媛;张荣荣;王康才
目的:研究牡丹皮炮制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探讨丹皮炭的炮制机制.方法:取生丹皮及经不同炒炭工艺制得的丹皮炭,加乙醇50 mL超声30 min 2次,再经聚酰胺柱纯化后采用HPLC,在360 nm波长处,流动相甲醇-0.5‰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条件下,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丹皮炭中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随炒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炒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不同炮制条件对丹皮炭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高温长时间导致黄酮类成分含量降低,为进一步研究丹皮炭的止血机制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丁安伟;张丽;赵学龙;李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芪参益气方对急性心梗大鼠心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在蛋白质水平上探讨芪参益气方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假手术、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芪参益气方给药大鼠的心脏,使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质谱,分析比较各组大鼠心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心肌梗死模型组相比,芪参益气方给药组心肌组织中有9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上调,5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这些蛋白点的功能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及细胞骨架构成等相关.结论:芪参益气方能够部分回复心肌损伤过程中的能量供应,减少氧化应激,促进受损细胞恢复,从而达到其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洪诚韬;王毅;楼剑洲;刘骞;瞿海斌;程翼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枸骨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clex LH-20柱色谱及硅胶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枸骨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枸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0α-羟基-乌索酸(1),阿江榄仁酸(2),23-羟基-乌索酸(3),27-O-(Z)-香豆酰基-乌索酸(4),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5),积雪草酸(6).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到,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姚志容;李军;周思祥;张芸;屠鹏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麻山药(薯蓣)是河北省重要的道地中药材.连年种植使麻山药土传病害加重,成为制约河北省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麻山药根腐病害是一种常发性病害,一般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部分地块甚至达50%以上,在多年连作地块,有时可造成整田毁种.
作者:郭荣君;李世东;缪作清;李社增;鹿秀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对千层塔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NMR,MS等波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2个二萜化合物:(15R)-12,16-epoxy-11,14-dihydroxy-8,11,13-abietatrien-7-one(1)和3β9-hydroxysandamcopimaric acid(2).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亚滨;杨雪琼;徐艳群;太志刚;董刘宏;丁中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叶棘豆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黄芩素(2),5-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3),豆甾醇(4),谷甾4-烯-3β-醇(5),β-谷甾醇(6),羽扇豆醇(7),去氢木香内酯(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彭程;杨中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调查甘肃省大黄主产区大黄病害种类及其特性,为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相结合.结果和讨论:共发现真菌性病害8种,分别为叶黑粉病Thecaphora schwarzmaniana、斑枯病Septoria sp.、锈病Puccinia rhei-palmati、轮纹病Ascochyta rhei、叶点霉灰斑病Phyllostica rhe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灰霉病Botrytis sp.、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iums、1种病毒病(毒源待定).黑粉病发病率为:14%~26%,为害严重,急待解决.白粉病、灰霉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作者:王艳;陈秀蓉;李应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Res作用于U251细胞系,MTT法检测Res对U251细胞生长增值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Re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es处理前后Bcl-2,Bcl-XL,CyclinD1,STAT3的表达及Westem blot(蛋白印迹法)法检测Bcl-2,Bcl-XL,cyclinD1,Caspase-3,Bax,STAT3的表达.结果:经Res处理后的U251细胞,MTT结果显示细胞增殖现象被抑制,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FCM显示随着Res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晚期凋亡数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Bcl-2,Bcl-XL,CyclinD1,STAT3的表达下降;Westem-blot检测显示Bcl-2,Bcl-XL,CyclinD1,STAT3表达下降,而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上调.结论:Res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Bcl-XL蛋白的表达,而上调Bax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随着Res剂量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在加强.
作者:刘宏胜;王金环;徐新女;林娜;张飚;冯学泉;罗仲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菊科管花蒲公英属Neo-Taraxacum植物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C_(18)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对管花蒲公英的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绿原酸(2),槲皮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7),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该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管花蒲公英中分离得到.
作者:施树云;周宏灏;张宇平;黄可龙;刘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引发技术,探讨增强夏枯草种子耐盐性的有效途径.方法: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模拟盐分胁迫;引发处理种子置于0.8%NaCl盐胁迫下发芽.结果: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加,夏枯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下降;经过15%~35% PEG,100~500 mg·L~(-1) GA_3,0.4%~2.0% KNO_3-KH_2PO_4引发处理,3个居群夏枯草种子在盐胁迫下种子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显著提高;NaCl引发,夏枯草种子在胁迫条件下发芽率降低.结论:适量浓度聚乙二醇(PEG),赤霉素(GA_3),KNO_3-KH_2PO_4引发,可以增强夏枯草种子萌发阶段耐盐能力.
作者:张贤秀;郭巧生;沈雪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防风Saposhnicovia divaricata(Turz)Schisck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以未抽薹开花植株的干燥根入药,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等功能,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常用中药[1].虽然前人已经在种子萌发、采收加工以及种苗移栽方面做了一些的研究[2-3],但防风需肥特点及需肥量与生育阶段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防风第1年的营养生长及氮磷钾的吸收特性,旨在为防风人工栽培过程中的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路正营;郭玉海;骆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对不同干燥技术所得金银花进行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方法:Kroma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乙腈-0.4%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8 nm,柱温30℃,流速1 mL·min~(-1).结果:建立了不同干燥技术处理的金银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确定了17个共有峰,但是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较全面的反映不同干燥技术处理的金银花间的差异.
作者:熊艳;高慧敏;王智民;朱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一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诸多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解决此问题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综述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和原因,并结合科技部支撑课题计划研究取得的初步结果,提出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2个关键技术,即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希望能为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程芳;刘兆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取样数量对药材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为样本,确定单株,以及5,10,20,30,50株个体混合6个取样数量级别,采用HPLC的方法,测定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的含量以及朝藿定A、朝藿定B、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和宝藿苷Ⅰ等4个成分的峰面积.结果:同一取样数量级别各成分的3个重复测定值的RSD值以及其中一次的测量值偏离假定真实值(50株个体混合的平均值)的大偏差(大变异率)随着取样个体数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不同药材、不同成分因取样数量不同产生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结论:进行淫羊藿药材含量测定时,研究样本的取样个体数不应少于10株,而取样个体数在50株以上时则更能代表研究样本的真实含量.
作者:王川易;曹金一;梁云;黄文华;郭宝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干细胞移植再生心肌是近年来心血管界研究的热点,作者综述了中医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干细胞增殖、成活、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等,显示出了中医药在于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华芹;胡元会;周育平;褚瑜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考察萸连巴布膏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和规律.方法:试验采用改良Franz扩散装置,用HPLC法使用1种流动相测定接收液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巴马汀、小檗碱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巴马汀、小檗碱释放速率分别为0.023 9,0.015 6,0.072 5,0.819 1 mg·cm~(-2)·h~(-1/2);透皮速率分别为1.256,1.030 2,2.802 9,20.919μg·cm~(-2)·h~(-1).结论:萸连巴布剂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透皮行为为零级过程.
作者:杜茂波;刘淑芝;李曼玲;金日显;康琛;李军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青藏高原东缘生态环境复杂,植物种类多样,蓼科藏药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共有6属15种.为此对青藏高原东缘蓼科藏药植物的属种组成、区系成分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巩红冬;谢德芳;马海财;郭淑青;马雄;王玉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免疫抑制活性物质.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测定萜类化合物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从泽泻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倍半萜类clovandiol(1),orientalol E(2),alismoxide(3),alismol(4)和三萜类4α,10α-dihydmxy-5β-H-guaj-6-en(5),alismorientols A(6),泽泻醇F(7),泽泻醇A(8),13β,17β-环氧泽泻醇A(9),23-乙酰泽泻醇B(10),1H-indole-3-carhox-ylic acid(11)和琥珀酸(12).化合物9,10和24-去乙酰泽泻醇A均具显示了剂量依赖性免疫抑制趋势.结论:化合物1,5,11和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1的NMR波谱数据归属问题进行了修正,活性结果显示原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
作者:张朝凤;周爱存;张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正茬和重茬地黄进行大田生物测试,并检测土壤中的一元酚酸类物质,为缓解地黄化感自毒作用和消减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检测不同生育时期的正茬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中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5种酚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结果:正茬地黄生长健壮.收获时,正茬地黄的块根干重和体积分别为重茬地黄的6.02,7.71倍.结论:苗期和伸长期是连作地黄自毒作用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重茬地黄土壤中阿魏酸、香豆酸、丁香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和重茬地黄叶片、块根的生长有较强的反比关系,其中阿魏酸对重茬地黄的抑制作用占主要方面.
作者:杜家方;尹文佳;李娟;张重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慢性盆腔炎是造成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1].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病人有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血液呈浓、黏、凝、滞状态[2-3],表明慢性盆腔炎病人机体存在明显的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何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临床疗效显著的自拟方盆腔炎康,对治疗前后盆腔血液流变学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欣;凌霞;陈立怀;杨宗孟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