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微量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筛选中的价值

赵丽

关键词:
摘要: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各器官、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微血管病变.其中DM肾病(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晨尿微量蛋白(MA)浓度,以讨论MA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息肉样变与胆囊癌的相关性因素(附193例分析)

    目的 总结胆囊息肉样变与胆囊癌发生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将193例胆囊息肉样变进行分组对比并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息肉样变良性率占88%,胆囊息肉样变恶变率占12%.结论 胆囊息肉样变有否恶变与发生部位、息肉直径大小、个数、是否伴有结石及年龄具有相关性.

    作者:栾汝建;马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乳腺癌病人围术期的护理配合

    目的 确保乳腺癌病人手术安全.方法 通过手术期对病人舒适的护理.手术体位的护理,电刀的正确使用,无瘤技术的应用,对引流管的处理等确保乳腺癌病人手术安全.结果 所实施的手术病人无一例有护理并发症,目前无一例发生切口转移.结论 本护理配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秦二英;李怀娟;张晓冬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创伤性颅内血肿致对侧瞳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11例

    我院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脑外伤后颅内血肿致脑疝患者576例,其中创伤性颅内血肿致对侧瞳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11例,占同期脑疝病人的1.5%,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立新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山莨菪碱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

    目的 研究肺结核大咯血时山莨菪碱(654-2)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55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组)58例.分别观察总有效率、显效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91.38%,显效率分别为40.00%、7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能明显提高肺结核大咯血的止血疗效.

    作者:冯光明;王立兵;李俊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思密达联合乳酸菌素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32例

    目的 探讨思密达及微生态制剂对婴幼儿腹泻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10月至12月收治的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患儿进行随机抽样分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给予补液、纠正脱水、纠酸、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迭、乳酸菌素口服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疗效满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51.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思密达、乳酸菌素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具有费用低、无毒副作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出越来越多的病毒,目前是我国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作者:丁利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综合征.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UA预后差,住院病死率3%~5%,发生心肌梗死者8%~10%,第1年病死率8%,对于UA患者,能否得到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UA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吴成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心脏是高血压病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高血压的治疗及逆转左室重构提供了一个新的很有前景的方向.我们对68例高血压病患者口服厄贝沙坦进行为期4个月的治疗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丽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对策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的需求,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方法 采取问卷的方式对5O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健康知识需求占前几位依次为:疾病治疗及预后,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方式以一对一讲解、电话咨询和病友经验介绍受欢迎.结论 了解患者健康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曾新香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74例

    目的 探讨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74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对照组仅给予传统的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缩短,预后较好,临床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沐舒坦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申静;谷雪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进食高脂、高蛋白、高糖食品较多,肥胖人群比例上升,患糖尿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年龄也逐渐年轻化,给患者的生活及家庭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如果血糖控制不稳,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胡向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联合胸腔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目的 观察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22例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积液为中等量以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在相同的抗结核药物和胸腔穿刺后注入异烟肼、地塞米松.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胸腔注药加用654-2.结果 两组对比胸水吸收天数、穿刺次数、胸膜反应、吸收程度都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及胸腔注药的应用下,加用654-2可以提高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穿刺次数,减轻胸膜肥厚.

    作者:王嫦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各自单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 收集83例2型糖尿病早期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血钾、血尿素氮、血肌酐以及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三组在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联合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且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

    作者:朱俊利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二期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由于情况复杂,治疗时须酌情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是理想的术式,但晶体后囊破裂、缺如等情况却难以植入PC-IOL,在这种情况下前房型人工晶体(AC-IOL)植入成为首选.我们2000年3月至2004年9月对46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动态增强磁共振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MRI)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术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8例,行动态增强M砌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MRI定位准确,13例(73.22%)位于肌锥内,其中4例深达眶尖,3例位于肌锥内外,2例完全位于肌锥外.边界清晰,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 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作者:刘国红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护理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取基础生活护理;康复训练护理,药物、肌电刺激的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法.结果 24例患者患肢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22例能生活自理,其中13例患者肌力恢复至Ⅳ~Ⅴ级,2例恢复部分自理能力.结论 对臂丛神经术后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自理能力.

    作者:秦芝霞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尿微量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筛选中的价值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各器官、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微血管病变.其中DM肾病(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晨尿微量蛋白(MA)浓度,以讨论MA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丽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现状

    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很多,近年来患者的整体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但疗效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在治疗的各种方法中疗效不一,且无一种方法能单独适用于所有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刘乃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价值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突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超声心动图和(或)MRI诊断为AHCM患者31例临床资料,以探讨超声心动图对AHCM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新燕;门永忠;李金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近年来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所以,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高度重视,积极干预.本文观察56例患者,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作者:宋三军;张素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